第一篇:倒木是森林的另一种姿势经典美文
倒木是森林的另一种姿势经典美文
往长白山地下森林的游步道两旁,参天的丛林之中,横七竖八散布着一棵棵倒下的大树。这些曾经挺拔高大的树木,此刻安静地将它们的身躯横卧在大地之上,全身长满绿苔,有的已经枯烂,露出黄褐色的木心。这是一个寂寞的世界。听不到鸟鸣,鸟只栖落在高高的树枝上;见不到阳光,森林太茂密了,那些依然屹立的大树,尽可能地伸展枝丫,将所有能采集到的阳光,都收入囊中;甚至听不到一丝风声,丛林里的风,都是从一个树尖,跃到另一个树尖,从一片叶子,跳到另一片叶子,发出迷幻般的哨音。
它们叫倒木,倒下的树木。
这些大树,大都是大风刮过森林时,倒下的。有的是垂垂老矣的大树,已经活了几百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巨大的树干,差不多被时间掏空了,大风起时,它们摇摇晃晃地一头栽倒,停止了呼吸。它身边的大树,差不多都是它的子孙和后辈,它们想搀扶住它,可是,它的躯干太沉了,而且,也许它自己也觉得活得够久了,它已经以一种姿势站了几百年,累了,因此,事实上也可以理解为它是顺势倒下的。
也有正值壮年,生命旺盛的大树,骤然被大风连根拔起的。它们本是森林中的王者,树干比别的大树更加粗壮,树冠比别的大树更加繁茂,它们的根,也一定比别的大树,扎得更深更密更牢固,但是,大风起兮,它们却轰然倒塌,巨大的响声,令整个森林颤抖。在众多的倒木中,那些倔强地以倾斜的姿势不肯完全倒下的,就是这样的大树,它们像四五十岁的壮汉一样,还有很多未竟的人生,怎么甘心就此倒下呢。
不管它们当初是怎么倒下的,当我们遇到它们时,它们就已经倒下了,死了,枯烂了,我们没有见过它们挺拔站立的姿势,仿佛它们生来就是这样倒卧似的。从它们身边走过时,我听到了很多议论,大多是惋惜、唏嘘,这么粗壮的大树,怎么就倒了呢?
还有人不解地问,这么粗大的树木,为什么任凭它在森林中枯烂,而不将它们运出去,制成木材,让它继续发挥作用?有人甚至当场计算,这样一棵倒木,如果开成木板的话,可以打出多少个柜子,多少只箱子,多少张桌子,多少把椅子……可都是绝对的实木哦。
景区的工作人员却告诉我们,千万别小看了这些倒木,它们是森林的温床,可以说,没有了它们,就没有茂盛的原始森林。
森林中超过八成的树木幼苗,是从倒木上繁育起来的.,故有倒木是森林的温床之说;倒木又是微生物的栖息地,小树苗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大量的营养成分,如倒木自身所含的C、N、P等营养成分,就是靠这些微生物分解提供的,倒木因而又是森林的奶娘,无私地把一棵棵小树苗拉扯大。
没错,看起来有点煞风景的倒木,事实上,恰是森林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一棵大树倒下了,成了倒木,它的叶子脱落了,枝干枯萎了,躯干腐烂了,但它并没有死亡,也没有荒废,它只是换了一种姿势,像一位母亲一样敞开了怀抱,是一棵树之于森林的另一种姿态。
对于一棵倒木来说,重新站起来,倒或许并不是它的愿望,让更多的小树发芽、生长,站成森林,这才是它最大的梦想吧。而被打造成一只实用的实木家具,这恐怕是所有的倒木,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因此,一棵倒木,一定是极不情愿走出森林的。
在森林之中,总有一些树木,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倒下,不过,纵然倒下了,枯萎了,腐烂了,它们也还是丛林的一部分。如果你肯放下成见,蹲下身,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它,就会发现,它只是在丛林中换了一个姿势,它依然是挺拔的,高大的,令人尊敬并值得仰视的。
倒木,是大树的另一个境界。这与那些多舛而又不羁的人生,是多么相似啊。
第二篇:另一种行走美文
一位年轻人请教一位智者,问:“我不停地行走,一刻也不肯耽搁,可为什么总是难以抵达预定的目标呢?”
于是,智者给年轻人讲了三个故事。
一位农夫为能早点收获到果实,冬天还没有结束,他就播下种子,让种子早点上路,不要耽误了冬日的时光,可最后这些种子都被地里的寒气给冻死了。农夫本想早一点收获果实,最后却落得颗粒无收。
一位游客行至河边,要急着去对岸,可这时风高浪急,船不能过河。老艄公告诉他,等上一会儿,风也许就会停的。可游客说他不能等,不能耽搁,便顺着上游去寻找桥去了。还没有过一个时辰,风就停了。当老艄公划着船安全地抵达对岸时,那位游客还在苦苦地寻找着过河的桥。
一群孩子在草地上放风筝,可因为一时没有风,风筝放飞不起来。其中一个孩子耐不住性子,心想,也许山顶上会有风的。于是,他拿着风筝往山顶上爬。爬到半山腰,当他回头一望时,草坪上那群孩子已把风筝高高地放飞了起来。
讲完这三个故事后,智者说,等待是另一种形式的行走,它有时甚至比行走更快捷、更重要。
听完智者的话后,年轻人方才明白,自己之所以总是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是因为自己放弃了等待,放弃了另一种形式的行走。
第三篇:另一种看开美文
单位搞了一次私房联建,最近抽签分房。一分般人普遍不喜欢三种房子,一楼、顶楼、当西晒。不喜欢是有原因的:一楼的房子太短太阴;顶楼太热,又可能碰上屋顶漏水;当西晒的夏天温度偏高。然而,同样抽到这种房子,一些人的表现却大不一样。有的垂头丧气,抽完签就匆匆离开,好象干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有的开开心心,抽了顶楼的说:“顶楼好啊,望远景的时候没人挡着我,何况,顶楼算二楼价,比最高价便宜七八万块钱”;抽了一楼的说:“一楼不错,万一停电,我最不愁上下楼”;抽了当西晒房子的说:“当西晒也没啥,夏天多开点空调就是”。这种人对挫折“看得开”。
另一些人对贫困看得开。一朋友做了二十多年乡村教师,至今住的还是老家几间破房,孩子虽然已经独立,却只是在一个小小的私企打工,每个月拿的工资只能养活自己。然而,每次聊到财富的话题,朋友总是这样一句话:“穷也有穷的好处,一个人穷了,不用担心谁开了你的保险箱、骗走你的存款,也不用担心孩子啃老。”
人遇到挫折和贫穷要看开,碰上特别的幸运、做了富人,其实一样应该看开。有人可能莫名其妙:说一个人遇到挫折必须看开可以理解,说一个人碰到特别的幸运要看开,此话怎讲:难道这世界上还有因为做了大官出了大名娶了美女上吊的吗?我觉得这是误解了看开的含义。人碰上到特别幸运的事情,往往会误以为这世界对自己永远花红柳绿,因此做事盲目冲动,而看得开的人则明白“水满则溢”“花无百日红”的道理,总是怀着忧患意识去做接下来的事。当年的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手里握有清代最强大的军队,清廷又是封他一等毅勇侯,又是擢其为武英殿大学士,有人劝他做皇帝,曾国藩拒绝了。为了让清廷相信他的忠诚,他甚至大批裁减湘军,要求取消自己一等毅勇侯的爵位。曾国藩知道,自己起兵造反,也可能成功,但也有可能失败。一旦失败,不但他本人会被杀掉,整整一个家庭都在劫难逃。如果不造反,自己及其家庭则会过得安安稳稳。如何从政治上评论曾国藩此举,另当别论;假若从人生智慧着眼,我们不能不佩服曾国藩的选择。
有句俗话叫“富不了怕富,越穷越怕穷”,人是本能地想赚钱的。想赚钱的人大概少有不羡慕比尔·盖茨。真的,这个小子太垸运了,连大学的门框都没摸热就去创业,一创还创成了世界首富,美元多得你将它拣起来都要耗尽几辈子。换上我们某些人,赚了足够的钱之后,绝对是吃则山珍海味;住则豪华别墅,行则软卧、头等舱,搂则二八佳丽……比尔·盖茨不同,他对富裕极其看得开,他生活俭朴、不以钱买色,还多次声明要将巨额才富捐给慈善其金会,并一步一步地付诸行动。因为看得开,比尔·盖茨不仅拥有了辉煌的事业,还拥有了世界性的好名声。
一个人幸运和富裕时想得开,比受挫与贫寒时想得开,难度其实大得多。受挫和贫寒时想得开,需要的只是乐观的心境、进取的精神,而幸运与富裕时想得开,不仅需要一种超越常人的眼界,还必须具备一种舍弃的勇气,它需要我们打败自己内心的欲望、虚荣和天天让自己躁动的本能。
从某种意义上说,曾国藩和比尔·盖茨真的是我们心灵的老师。
第四篇:尊重的姿势美文
尊重别人是有不同的姿势的。
堪称“国宝级”的一代大师季羡林,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从不倚老卖老,摆架子,显“尊严”。每有客人前来拜访,不管尊贵如国家领导还是普通如文学青年,他都一样对待。每次在客人到来之前,他都早早地衣冠整齐地在书案前坐好,昂首挺胸,下巴微微内收。在他看来,这也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在客人离开时,他一定送出门外,告别再见,望着客人渐渐走远。
在家里会客如此,当别人采访他时,他也是这样。几年前的一天,白岩松为季羡林录制《学者访谈录》节目。当时,季羡林坐着,在白岩松掏名片准备递给他的一刹那,他就站起来,弯腰等着。这个场景令在场很多人感动不已。曾有不少人赞叹,大师就是大师,这些尊重别人的简单姿势,很多所谓的名人都难以做到。
大名鼎鼎的富兰克林有一天下班,和一位同事走下楼梯,来到大厅出口。这时,走在他们前面的一位女士忽然摔倒在光滑的地板上。富兰克林的同事见状,愣住了,富兰克林却一把拉住他,躲到了一根立柱后面。这时,只见那位女士向四周打量了一下,确定没有人看到她摔倒在地之后,便迅速爬起来,整理好自己的衣裙、头发,走向了自己的汽车。直到这时候,富兰克林才与他的同事从立柱后面走出来。
这一幕让同事感到很困惑:一个平常对别人充满同情心的人,为什么在别人摔倒后不及时伸出援手,却还要故意躲到立柱后面?当同事提出这个问题时,富兰克林正色道:“有谁希望别人看到自己的尴尬事情和狼狈相呢?我们躲到立柱后面,就是给那位女士一个机会,让她确信没有人看到她难堪的一面。否则,她以后遇见我们,一定会感到惭愧。”
富兰克林的这一停、一躲,就是他对别人心理的理解,也是对别人的极大尊重。
一次,幽默大师卓别林正要登台演出,一位热心观众忽然提醒他“大师,你的上衣纽扣忘了扣了。”卓别林怔,连忙表示感谢,并很快将上衣纽扣好。当那位观众走开后,他又悄悄地把上衣纽扣解开了。
这一幕正好被前来采访的记者看到,他对此很是不解。
卓别林解释道:“我要扮演的是一位长途跋涉者,松开纽扣更能体现他的辛苦劳顿,会给观众留下栩栩如生的形象。”
记者感到不可思议:“那么。刚才你为什么不直接告诉那位观众呢?”
“不!”卓别林加重了语气,“指出观众的误解,有的是时间。在这里,最重要的是以一颗感谢的心去接受别人的善意,并在态度上给予回报,尊重他。”
对于别人的误解,我们有时会及时地解释,有时也会不屑一顾。而卓别林不愧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师,对别人的误解,放低姿态,不分辩,用一颗感谢的心去接受,这不就是一种尊重的姿势吗?
尊重别人,可以有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姿势。但不管是端坐还是站立,是躲开不看还是放低自己,都彰显出人格的光辉。
第五篇:另一种评判标准美文
“非常6+1”节目现场,一位个子高挑的姑娘和一位残疾小伙子同台竞技。
姑娘漂亮,她扮阿信,仿若阿信再现:她唱歌,嗓音清甜,歌声动人;她跳舞,技艺精湛,舞姿优美。这样的优秀演员,让评委和观众大为欣赏,得分也逐步上升。
与姑娘相比,小伙子的那张面孔也算英俊,可是他架着单拐,站在舞台上,给人一种不协调的感觉。虽然他的歌声苍凉粗犷,可是他不能动歌,不能狂舞,显然是处于劣势。
台上台下观众的心都揪紧了,为这样两个出色的人物,为竞争的残酷。评委也难以决断,他们觉得两人都很优秀。可是胜出者只能有一个。最后,得分出来了,两人并列,都是260分。那一刻,我在心里说:就这样吧,就让两个人都胜出吧。可是,这个想法虽然美好,却不现实。
最后,从现场又挑出一位评委,最后的决策权落在了他的身上,他给残疾青年投了一票,残疾青年因为这关键的一票而胜出。我有些为姑娘惋惜。可是,在心里,我又接受了这样的結果:那评委投出这一票,现场没有人反对,因为,残疾青年是几年前救人时伤了腿。那现场雷动的掌声,也证明了这一点。
也许你会觉得这样有失公平,可是,一个见义勇为的青年失去一条腿就公平吗?这世间,有许多事并不是用公平这样一条标准去衡量的,也许人心或者善良、同情,同样是一种评判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