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情悠悠作文
阅读情悠悠作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阅读情悠悠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小被这句名言灌溉着长大的我,也是推崇备至。唯音乐与阅读不可辜负,在无数个闲看花开花落的时日里,我并没有漫观云卷云舒,而是垂首细读一本好书,犹如轻嗅手中的一抔清香。
十六七岁的雨季,滴滴答答的心绪,纠缠着千千结的情绪,我越来越喜爱阅读小说。在主角别样的人生,让我找到共鸣。在那漫漫阅读的长夜中,我曾领略过名家经典,如磨言先生的《红高粱》,也曾讨教过古时佳作,如盛唐时的《聂隐娘传奇》。这些带着风尘仆仆的气息的名作,总能让我从书中字里行间感受到些许作者那动人的情怀与瑰丽的幻想。
也该庆幸自己的父母,并没有如那些肤浅又俗气的人一样认为读小说是一件离经叛道的事情。父母对我阅读的支持程度甚至远远地超出了我的意料。上辈人代代相传的“多读点书总是好的”,倒真真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接触文字和书籍的道路,也在陈年往日的传诵中,使道路更为宽广与平坦。
正是因为种种五花八门的原因,让我得以轻轻松松地走进小说的阅读圣殿。如今的年纪正是热血沸腾燃烧着青春的时侯,同样带着这种特质的小说《琅琊榜》,便一下子敲开了我的心门,一瞬间有着气冲灵盖的荡漾。每次遇到好书,倒是这般的感受。映入眼帘的一句“赤子之心,永生不息”,便让我的`一思一绪,都跟着书中人物起承转合。
“遥映人间冰雪样,暗香幽浮曲临江。遍识天下英雄路,俯首江左有梅郎。”一开篇的古颂便有一种震人心魄的魅力,不由得深深叹服作者的文采绝佳。这个充斥着庙堂之高的权谋计斗,黑暗官场的残酷真相,却一直幽幽地浮动着江湖之远的快意潇洒,仿佛冬日里的一簇烛火,勾勒出整个故事的大体框架。作者以高超的语言组织能力与出人意料的情节安排,塑造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人物:神父冤屈地狱重生的主人公梅长苏,一身傲骨铁血铮铮的靖王萧景琰,不爱红妆战袍加身的霓凰郡主……在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冲突安排的带领下,我的心随着书中人物的命运辗转起伏,大悲大喜,大起大落。我想,这便是好书与阅读的魅力所在吧,让你不自觉被吸引,不自主地靠近,去领略与自己不一样的人生,与周遭生活截然相反的经历,去感悟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暗暗播散的作者别致的灵魂与情怀。
读罢《琅琊榜》,久久不能回神过来,既为不圆满的结局唏嘘不已,也为内里所宣扬的所渗透的情义所感动。一身白衣,本该是如白月光般皎洁的男子,却背负着太沉重的冤屈,戟月清风的外表,掩盖着不堪回首的过去。“你知道我这双手,以前也是降过烈马,拉过大弓的,现在就只能在这阴森幽暗的地狱里,搅弄风云了。”读之让人叹兮怜兮,却又无可奈何,无比地不舍,却只能任由故事走向注定了的结局。这便是阅读的魅力,让人欲罢不能,让人心神荡漾。
感谢阅读,让我从不一样的人生里得到了同样适用于自己的原则。逝者如斯夫,世间风云瞬息万变,该珍惜的,一定要好好珍惜。当我了然的时侯,我仿佛看见了梅长苏淡然的身影,他万里无波的瞳仁里,涌出点点笑意。
此血仍殷,此身豪情仍未收;情义千秋,在梅岭雪间长留。《琅琊榜》陪伴着我度过了无数个寂然成长的深夜,走过了最热血的年纪,而书中所大加渲染描绘的那些情怀,也会让我毕生铭记。阅读带给我许多莫名的感动与了然的释怀。许多突然的顿悟与别致的清明。倾余生之风骨,与阅读长存。
第二篇:悠悠助学情
悠悠助学情
----大学生国家励志奖学金感谢信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您们好!我是**大学2010级的学生。首先,我要向您们说声谢谢,感谢您们对我们这些贫困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关怀与帮助,我们才能与其他同学一样学习知识、享受大学生活。自小生活在农村的我,生活的贫困时常如一块巨石压在我们肩上,但是我很幸运来到这所学校学习,还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名受助者。
黑夜降临,一只小船漂泊在海面上,浓雾慢慢弥漫开来,望不见星空,也看不到远方。孤独、迷茫、彷徨、恐惧如幽灵般包围着它,一步步逼近绝望。刹那间,一道耀眼的光犹如一把利剑,劈开浓雾刺透水面,那是前方的灯塔在召唤、指引航向,希望在燃烧。
一年前的我,正是怀着那艘船的心情飘荡在学业的海面上,遥望着远方,却不知道该如何前进。但是,国家与学校犹如那灯塔想我伸出了援助之手,顿时我觉得我的世界都亮了。对我来说,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发布无疑是雪中送炭,温暖了我的心房。
我承认我是时代的幸运儿,如果没有党及学校老师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我的帮助,我今天又哪能在这舒适的环境下安心学习。现在我再次由衷地道一句:谢谢你们给我帮助与动力来继续我精彩的大学梦。
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而这份助学之情又何止是一滴水的份量,那是千万滴水汇成的大海啊,我又怎能扪心忘记!亲爱的党和老师啊,你们这份恩情我该如何偿还?
也许我不会信誓旦旦地许下什么伟大承诺,但我会用实际行动回馈这份情意;
也许我不会终日将“感恩”挂在嘴边,但我会将这份厚重的恩情永远记在心间;
也许我不会有多大的成就,但我会尽最大努力将这助学的接力棒继续传递下去。
现在,这份帮助使我减少了份对生活资金不足的忧虑,但这份悠悠的助学之情却使我增添了份人生的使命感。虽说如此,但这使命不会将我压垮,它只会为我增添动力,鞭策我继续努力前进。为此,我要奋斗不息!
作为一名大三的学生,我有明确的学习计划与目标。首先,我会努力学好专业课知识,不断地充实自己,毕业后才能更好地回报国家和社会的关爱。此外,我还要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自己实践能力的同时不断积累社会经验,为以后的踏入社会正式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说起奋斗,除了勤奋学习,勤俭节约也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它响应时代的号召,它永不过时,它更需要我们这群时代的骄子去励行践约。勤俭造就美好生活,它要求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哪怕是一张纸的厚度、一滴水的重量,也足以衡量出它的重要性。
国家和学校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帮助与鼓励,更深意义上它给了我们莫大的自信与勇气,使我们不再因贫困而自卑,不再为生活费不足而整日忧虑。我深知,这份帮助对我来说有多么的重要,不管是物质上的关怀与帮助,还是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都容不得我去任意践踏挥霍。
生活总是这样,即使有太多的不如意,也不必失望,只要你仔细聆听,总会发现一丝爱的声音。沐浴在爱的阳光里,我不会懈怠自己,我会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明确自己的理想,奋力向目标前进。千言万语道不尽我内心的感激,豪言壮语亦表达不尽我的感恩之情,怀着感恩的心,我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
感恩是别人的给予,更是给予别人的馈赠。很喜欢泰戈尔的话“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我愿自己像只蜜蜂勤勤恳恳地工作,来回报国家与社会的助学之情。
感谢一路有你们的相伴!
在此特写此信来诚挚地感谢国家和学校对我的关怀与帮助!此致
敬礼
第三篇:悠悠父母情
悠悠父母情
“十一”,父亲出差了,我同母亲一道回外婆家。由于我上学的原因,母亲与外婆已半年未见面。母亲决定给外婆外公买些东西,尽点孝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老人老了不能很好地照顾自己,做子女的应该孝敬他们。”母亲总是这么教育我,希望我能懂得养儿育女的艰辛。
在超市里转了几圈,也不知道买些什么合适。“脑白金吧。”我本是不愿回外婆家的,觉得和老头老太太呆在一起没意思,心中满是不耐烦,“广告上不是说孝敬爸妈脑白金么?”
母亲摇头,迟迟不决定,她说买些补品显俗套,买礼品又没什么实际用途,依旧迟疑。“算了,还是送点钱吧。”看着时间不多了,母亲皱了皱眉。我忙点头应和,“送钱好!外公外婆可以自己买想要的。”
坐在走走停停的班车上,母亲一语不发地望着窗外,我问她怎么了。她答的突兀,“如果我以后老了,你肯定不会懂得孝敬我。” 我说:“不会的,我会买很多很多的脑白金孝敬你,还赚好多好多钱,都给你花。” 母亲只是笑了笑。良久,她说:“总觉得应该再买点东西给外公他们,只送钱„„好像真不太够„„”
到外公家的时候,客厅的餐桌上已摆满了一大桌菜,外婆还在厨房里忙碌。外公笑着看着我,责怪一旁的母亲:“你看,你把我外孙都养瘦了!” “是他自己不好好吃饭!”母亲拉住外公的手,脸上也有抑制不住的喜悦。“我们一回来,妈就要忙活一早晨。”外公俯在我耳边,神秘地说,“你外婆今天做了你最喜欢吃的!等会多吃点!”外婆见我们来了,也从厨房里走出来,笑得很灿烂。鬓角的白发被汗水粘成一缕。我站在她面前,忽然发现我已经比外婆高出一个头了。“瘦了啊。”外婆只是看着我笑,没说别的话,一辈子的劳顿换来的银发在厨房火光的映衬下,发出柔软的光。我觉得很好看。那一餐一共有九个菜,我们四个人围着一张大桌子。外婆外公把好吃的菜都往我和母亲碗里夹。“这是你最爱吃的牛肚,快吃快吃。”外婆把盘子里的菜往我碗里拨,我嘴里塞满了菜忙着点头。“这是你外公亲手洗的,保证干净,你家没有,多吃点,长胖点!”
桌上的饭菜冒出诱人的香味,我沉浸在温馨的氛围中,外公外婆脸上层叠着幸福的笑容。饭后母亲突然想起了什么:“妈,我们也没买什么东西。这钱给你们自己去买点东西,别老节约钱!”母亲把1000块钱塞到正在洗碗的外婆衣服兜里。“唉,给啥钱啊!拿回去,拿回去。”外婆手上满是肥皂沫,对母亲也没办法。“我们半年回不来一次,总该给你们点什么。” “我们又不缺钱。”外公也来阻止母亲,“上次你送我们的手机就一直没用,给我们也是浪费,没必要啊!”
“那是你不会用。”母亲拉着外公,“我来教你,手机呢?发条短信才一毛钱,又方便。这„„打字就行了„„”
我在旁边看着母亲手把手地教外公发短信,不知为何就想到了原来母亲给我讲她小时候,外公手把手地教她骑车。她说外公的手很厚,握着她的手,她就不再害怕摔倒了。现在女儿也长大成家了,而那一双曾经为女儿撑起一片天的厚手,在岁月的侵蚀下,变老了,爬满了皱纹。外公握着手机微微颤抖着。母亲在一边耐心地教着。我突然觉得,如果这个画面能一直持续下去该多好。有没有礼品,有什么关系?
我们要走时外婆拎了一个大包递给我,嘱咐我好好学习。“外婆又要半年看不着你啦!”她的神色黯然了。母亲不停地叮嘱外公外婆“在家不要太忙了,别累坏了身子,要自己照顾好自己”。“下次来,我还是带点营养品吧,看你们的皱纹都那么多了。”上车前母亲对外公说。“吃再多的营养品,皱纹也抹不掉啦!”
车子开动了,外公和外婆笑着朝我们挥手告别。我看见两个单薄的身影在车后越来越小,最后消失在路的尽头。
母亲抱着那个外婆给的包坐在旁边,“这是外婆给你带的牛肚。她说你喜欢吃,就让外公一大清早去市场买的,洗好了,就全给了我们,自己一点都没留下。每次来看他们,他们都要忙一天,真不像是我们在孝敬他们。” 我望着母亲的眼睛,心里有些失落。
母亲的手机突然响了,她低头看了看,是条新短信。母亲盯着屏幕许久没说话,我发现她的眼圈红了,便把手机拿了过来,上面只有简短的几句话。“闺女,你们回来,妈就很开心了,钱,我放在那包菜里了。妈不缺钱,给孙子多买点吃的,不用担心,我们会照顾自己的。你孝顺的心,妈知道。”
第四篇:悠悠母校情
悠悠母校情
高台是坐落在河西走廊的一颗明珠,南临祁连山,北靠合黎山,物华天宝,土地肥茂,水草丰富,有“塞上江南”的美称,“不望祁连山顶雪,错把高台当江南”是对高台的真实写照。祁连松柏千古隽秀,黑河清波万古流芳,为纪念红西路军在高台浴血奋战的悲壮历史,朱德总司令亲自为烈士陵园题名为“高台烈士陵园”,为高台带来了无限荣光。已故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叶剑英同志也曾在《西游杂咏·高台》一诗中留下了“悬眼城楼惊世换,高台为你着荣光”的佳句。高台一中——我亲爱的母校,就孕育在高台这片红色热土上,历经六十二年风雨历程,风采依然如故。
一场蒙蒙细雨,使高台县第一中学如茵的绿草赏心悦目,小径边的垂柳婀娜婆娑。在这个有着3200多名高中学生的校园里,听到的是文明礼貌的对话声,看到的是井然有序的教学场面。一中是一个占地面积110亩,绿化面积11380平方米,硬化面积14210平方米,建筑面积29120平方米,图书、阅览室、电教室、实验室均达到一类标准的信息化花园式学校。
身为正在一中就读的学子,我感到无限光荣与自豪,是“文明严谨,求实奋发”信仰、原则和“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的办学理念,让我带着一份敬慕踏进了一中的校园,在接近两年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奋进、和谐、严肃、活泼的良好校风,也感受到了兢兢业业、默默奉献的每一位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关爱之情。
回首望去,亲爱的母校啊,您一路坎坷,一路轻歌,六十二年杏坛风雨,沐浴锦绣春晖,造就英才辈辈。遥想一九四五年九月,一群有志之士,白手起家,创业维艰,滋兰树慧,丹心一片,才有了今天的高台一中。您曾在历史的长河里几经沉浮,您也曾在改革的浪潮前迷惘犹豫,但无论如何,您屹立在高台这片热土上,始终没有迷失前进的方向,毅然决然地顺应着教学改革的春风,在两万多个日日夜夜里,带着坚信,走过了艰难与沧桑,走出了六十二年的灿烂与辉煌,当八千多名学子已经圆梦大学校园的时刻,当又一批学子敲响崇文楼“吉祥如意”钟、跨过“状元桥”、骑上“状元马”的时刻,十几万高台民众见证了母校教学又一次改革的丰硕成果。如今,当我们走进乡村的每一个角落,议论最多的是高台一中的长足发展,赞叹最多的是高台一中的繁荣昌盛,专注最多的是高台一中每年的状元学子,这些无不体现着高台人民对教育事业的殷切期望。
作为母校的一员学子,在高台一中这个大家庭里,我感受着母校温暖的阳光,徜徉着知识的海洋,回味着校园走过的每一个角落,真想为母校唱一首抒情的歌、写一首抒情的诗。在歌中、在诗中,写上我们学子的坚信,在每一位老师的辛勤努力下,在每一位学子的茁壮成长中,高台一中会在感恩教育中,输送出一批批感恩的学子,为高台实现跨越发展共同续写这永久的辉煌。
高三:王雪丹
第五篇:悠悠天使情
朋友们:
我曾经崇尚教师这一伟大的职业,站立讲台上,面对着台下几十双求知若渴的眼睛引经据典;我还羡慕银行女职员,可以穿着飘逸潇洒的连衣裙,在干净整洁的办公桌上,熟练地操纵着电脑键盘。然而,我却偏偏穿上了白大褂,当上了一名医生。我每天面对着的是一个洁白的世界,洁白的病房,洁白的床单;我每天看见的是一张张苍白而又蜡黄的脸;我每天
所闻的是酒精来苏味、血腥脓臭味。就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我的同行们饱蘸着青春的热血,写下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我永远不会忘记1994年6月,在连续5个暴雨如注的昼夜过去后,滔滔洪水终于按捺不住寂寞,肆无忌惮地刷洗了临武大地。面对着波涛滚滚的洪峰,我们的医生护士就像一颗颗铆钉,牢牢地铆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产科年轻的助产士卫晓蓉两次洪灾之夜都值班在病房。她家上有白发苍苍的老父亲,下有蹒跚学步的宝贝儿子,丈夫是银行保卫干部,洪汛期间日夜守卫在金库。当滔滔洪水汹涌而至时,她也想回到那温馨的小家,但为了产床上那辗转不安的孕妇,她强忍住泪水静静地守候在产房,等待着又一个新生命的到来。而这时,她的母亲也躺在了病床上,渴盼她回去分一点爱给自己。然而,她没有回去,为了陌生的病人。而当她接到家中那封写有“母病危,速归”的加急电报,顶着凛冽的寒风千里迢迢赶回家时,母亲再也听不见女儿的呼喊了。她跪在母亲的灵位前失声痛哭。作为医生,她曾以自己的双手托起一个个濒危的生命,却不能为病危中的母亲端上一杯水,递上一片药;作为女儿,她曾多少个夜晚守候在临终患者的床前,让他们平安地走向另一个世界,却不能在母亲临终之际守候在她身边,为她老人家整整衣服,梳梳头发,尽尽女儿的孝道……朋友,当你们极尽辞海中所有华丽的词汇赞颂我们的天使时,可曾知道为了“天使”这圣洁的称号我们付出了多少情?多少爱?如果说:军人的爱是为了蓝天下那960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安危,那么我们天使的爱则是为了蓝天下那一张张笑意盎然的脸永驻。
1994年元月份,我们医院收治了一位年仅十岁、头面部及四肢深Ⅱ度、面积达60%的烧伤姑娘卢桂琴。因家中一贫如洗,烧伤后未及时送往医院,在家弄些草药敷于创面。小桂琴进院时高烧39℃,创面均已感染化脓。小桂琴的爸爸妈妈都是残疾人:爸爸是瘸子,妈妈是哑巴。这次为了给小桂琴治病,爸爸妈妈卖掉了家中栖身的一间破房子和一头小猪获得了400元钱,就指望这400元钱能够挽救小桂琴的生命。望着小桂琴那惨不忍睹的面容,听着小桂琴她爸妈那泣哭声,我们每一个人都为小桂琴掬下一把同情的泪水。外科主任罗方斌、外科护士长蒋四梅首先带头捐款,医院党支部、团支部及工会以“伸出你友谊的双手,救救这可怜的孩子”为题,写出了一份倡议书张贴在医院门诊部前,全院职工纷纷解囊相助,5元、10元、20元……当电视台为我们做了新闻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许许多多的陌生人络绎不绝地来到医院,来到小桂琴的病床边,他们给小桂琴带来了人世间最纯真的爱,那一个个红包里包裹着一颗颗滚烫的心,带着人们的情,带着人们的爱,送到了小桂琴爸爸的手中。为使小桂琴早日康复,医护人员对小桂琴倾注了全部爱心。由于创面感染化脓,给治疗护理、特别是静脉穿刺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每一位护士在穿刺前都小心翼翼地寻找穿刺点,做到一针见血。每次清创换药,创面脓血交加臭气熏人,我们医护人员精心治疗,一丝不苟。一周、二周过去了,小桂琴的高烧控制了。三周、四周过去了,小桂琴的病情稳住了,创面分泌物在逐日减少……住院50天,小桂琴病愈要出院了,医院减免了小桂琴所有的治疗陪护费,将众人捐助的钱支付医药费,剩余的交给了小桂琴的爸爸,让他回家给女儿购买营养品。小桂琴的爸爸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他跛着脚来回奔波,求人制作了一块写有“无私援助,再生父母”八个大字的镜匾送给医院。2月25日,小桂琴要走了,与她朝夕相伴了50多个日夜的外科全体医护人员以及院领导都来为她送行。此时此刻,小桂琴的爸爸无法用语言表达他刻骨铭心的谢意,只见他泪如泉涌,一个劲地要女儿给再生父母磕头!朋友,如果你们目睹了这感人的一幕,一定会为之怦然心动的。也许有人会嗤之以鼻:你们如此慷慨大方,想必你们的奖金也一定很为可观。我说这是对我们医务工作者最大的亵渎。钱——虽然可以买来一切,但却买不来我们白衣天使的悠悠情怀,买不来我们白衣战士救死扶伤的高尚道德;我们曾经不止一次地为那一个个濒临死亡而又极度贫困的患者捐款,我们曾经为举目无亲、身无分文的异乡客紧急手术,我们也曾经将被亲属弃之在医院的死者送往火葬场……所有这些发生在我身边,发生在我们医院的平凡而又微不足道的小事,哪桩哪件不维系着患者的健康与安危?作为一个白衣战士,我们有什么理由熟视无睹,置若罔闻呢?
是的,我们的工作是平凡的,时时刻刻伴着病人,听着呻吟,见的是焦躁、痛苦和烦恼,做不完的手术,打不完的针,发不完的药……我们永远不会拥有科学家北极探险那样显赫的业绩,但是我可以骄傲地说,我们——是我们白衣战
士用心血点燃千万患者的生命之火,是我们用辛勤的汗水滋润着千万患者干涸的心田,让生命在这里诞生。
今天,当我又穿上白大褂时,我不再向往教师手中那根神圣的教鞭;当我戴着听诊器走进病房时,我不再羡慕银行职员那摇曳的拖地
裙;当我看着一个个患者康复出院的笑靥时,我不再希冀人们一睹我的风采。我只希望跟我的同行们
一道,以我们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我们白衣天使圣洁的形象,为人民的健康长寿奉献出我们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