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连城问题整改
连 城 问 题 整 改
一、填写街坊宗地新旧信息对照表
在填写街坊宗地新旧信息对照表的同时,对街坊内相应宗地根据前期外业所调查的门牌号、宗地内信息(如门牌号、宗地四至情况、权属线是否严格按照档案资料中宗地图所绘权属线进行上图)等情况进行核实,如发现错误,将错误进行改正。核查项目如下:
1、门牌号:按此次调查的门牌号进行上图。对原图中所标注的门牌号进行核实,如有误则进行改正。
2、宗地四至:○1宗地四至按现状填写,已发证未变化四至如原资料四至有误需在核查表备注栏中说明;○2已发证已变化宗地四至按现状填写
3、权属线:现已编绘的权属线是否严格按原宗地图所描述权属线偏移情况进行绘制,如登记资料中描述自墙皮外0.5米滴水为界,我们需检查所绘权属线是否偏移0.5米。如经核查所绘权属线有误,则必须对所绘权属线进行改正。权属线改正后,宗地面积、宗地建筑面积、建筑占地面积会发生相应变化,此时权属核查表相应面积栏必须进行改正。
4、权属线属性录入表中,坐落地址及通讯地址必须按现在地名填写,如“文川乡”为过去名称,必须改为现在的名称“莲峰镇”。权属核查表中宗地核实后情况栏坐落地址要一起进行改正。
5、权属线属性录入表中,土地所有者原来没有的,应填写“XXX村”或“XXX社区居委会”,土地权属性质为国有的,按照宗地所坐落村庄名称填写“XXX村”或“XXX社区居委会”
6、新旧信息对照表中面积栏的算法为:现状面积-原来面积
7、对于街坊图中没有问到人名的宗地,要绘制权属线,给出宗地号、地类号,宗地号以本街坊最大号后累加数字,以不重复为原则,填写属性录入表及权属核查表。
二、填写以街坊为单位未登记发证明细表
1、未发证、扩建必需设宗,扩建的只填写属性录入表,属性录入表中填写权利人、地址、土地所有者、四至。
2、未登记发证明细表填写样式按给定的样式进行填写。
第二篇:问题整改
关于现场存在的安全问题
一、3、4号商业街物料提升机
1、无出厂合格证、使用说明书;
2、无首层进料口安全门、层间出料口安全门、层间安全门联动行程开关(在门未关好的情况下提升机无法启动)、首层四周防护、防断绳装置(失灵);
3、架体附着缺少缆风绳;
4、电气线路走线凌乱、缺少PE线(未接地线)、配电箱不符合要求(一机一漏一闸一箱)、无控制平台、急停、警铃等装置;
5、卷扬机传动位置无防护罩、卷扬机底座未采取现浇预埋地脚螺栓式基础,且底座加固螺杆过少,易造成卷扬机因底座加固不牢,导致螺杆拉穿,卷扬机倾覆的危险,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6、此设备(井字架物料提升机)属于特种设备,操作此设备人员需持有效证件(安装、拆卸、操作);需到安监、特检所等部门办理告知、检测、使用等证件方可使用。
二、施工塔吊
1、二区车库塔吊基础存在严重积水;
2、17#、15#塔吊附着拉杆有生锈现象,需用塑料皮包裹黄油处理。
三、施工升降机1、19#楼防坠器到期日期2014年3月26日(两台一样);
2、18#楼防坠器到期日期2014年4月25日(两台一样);
3、20#楼防坠器到期日期2014年4月6日(西侧);
20#楼防坠器到期日期2014年3月28日(东侧);
4、17#楼防坠器到期日期2014年5月31日(两台一样);
5、16#楼防坠器到期日期2014年6月30日(两台一样);
6、15#楼防坠器到期日期2014年5月21日
15#楼防坠器到期日期2014年5月22日
以上日期为各楼栋施工升降机防坠器到期日期,需在上述日期提前一个月检测完毕方可使用,不得过期使用,在防坠器检测期间(升降机无有效防坠器的情况下)升降机不得使用。
四、15-20#楼
1、电梯井层间防护架未加固,搭设不规范,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需马上处理)
2、施工吊篮安全锁大多数损坏,未见检验报告。
3、现场到处可见未佩戴安全帽人员。
第三篇:连城兰花——兰花宴
“兰花宴”让舌尖上的连城更绚丽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兰花是一种观赏植物,而在龙岩连城,兰花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做出美味的菜肴,这可是个新鲜事,下面我们一起看看去。
最近在中国兰花名镇—连城的朋口镇推出了一道“兰花宴”,让游客们在吃兰花,品兰花酒中,体验到不一样的兰花文化。
兰花不仅可以泡酒,还可用来泡茶、炖汤、清炒。兰花不仅花可食用,根也可用来清炒、炖汤,并有养生作用。
据饶师傅介绍说,目前,兰花在当地开发的菜式有:兰花根炖汤、野菜兰花羹、群菇烩兰花、兰花蛋卷等,有的直接以兰花为食材,有的以兰花之味入菜,有的则以兰花搭菜点缀,但无论是什么菜式,都是色香味俱全,让人食欲倍增。当然,作为兰花宴用的兰花,品种也颇有讲究。
当然不是说什么花都可以饮用,连城素心兰有降血脂、还有小孩感冒都有作用。连城朋口镇作为国内目前最大的国兰基地,其中可食用的素心兰,占了相当的规模。在当地做起兰花宴来,食材自然不用愁,市场前景也十分看好。
第四篇:八连城-十二五最新
八连城煤矿《“十二五”瓦斯综合治理工作
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一、矿井基本概况
珲春煤田八连城井田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境内,本次勘查区位于八连城井田西部,珲春煤田八连城煤矿西部采区煤炭补充勘探区(简称补充勘探区),行政区划隶属珲春市三家子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30°14′47″至130°17′12″,北纬42°46′41″至42°49′25″。
勘探区范围的确定:八连城煤矿7线以西,原勘查区面积为19.5平方公里,2008年1月10日经省煤管局行管处金永珠处长、地质局副局长总工程师于树旺、珲春矿业(集团)的总工程师徐有林等有关领导、专家最后确定勘查范围为:北起843号孔和74-22号孔连线(此连线以北有古城遗址),南止珲春河防洪堤,西起第1勘探线,东止第7勘探线,南北长3.113公里,东西平均3公里,勘探区面积为9.34平方公里。勘探深度517.22米至956.30米。
通风方式为混合式,通风方法为抽出式。共设四个竖井筒,分别为副井、主井、西风井及中央风井。副井和主井入风,西风井和中央风井排风。矿井采区均设计为独立的通风系统,掘进工作面和各硐室均为独立通风,掘进工作面采用局部通风机压入通风。八连城煤矿利用老主井配备2台型号为BDK-10-№25主扇,西风井配备2台型号为FBCDZ-10-№30主扇,均为1台运转1台 1 备用。现八连城矿总入风量:13687m/min,总回风量:13962m/min,矿井负压为2136Pa,最大通风流程为8950m,各地点通风断面、风量分配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八连城煤矿于2012年7月进行了矿井瓦斯等级鉴定,鉴定结果为相对瓦斯涌出量9.93m/t,绝对瓦斯涌出量64.1m/min,属于高瓦斯矿井。二、八连城煤矿“十二五”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深化煤矿瓦斯治理,认真贯彻执行“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针,切实抓好煤矿瓦斯治理“十六字”工作体系的贯彻落实,扎实推进瓦斯治理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按照安委办„2009‟2号《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关于加强煤矿瓦斯治理工作体系示范工程建设的通知》、《吉林省能源局 吉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吉林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的通知》(吉能煤炭„2013‟78号)和《关于转发<吉林省能源局 吉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吉林煤矿安全监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的通知>的通知》(吉煤通字„2013‟207号)文件要求,八连城煤矿对瓦斯综合治理十分重视,为了切实加强防范,从严管理,特重新制定《八连城煤矿“十二五”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1、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
33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23号)文件精神,深入开展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瓦斯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切实做到“采掘布局合理、通风可靠、监控有效、管理到位”,建立健全瓦斯防治长效机制,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瓦斯事故,为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2、工作目标
“十二五”期末,八连城煤矿全部达到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基本要求,“十二五”期间杜绝煤矿瓦斯事故的发生。
(二)建设目标
1、基本达标(2013年底前完成)。推广“示范工程”建设经验,继续开展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采掘工作面达到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基本要求。
2、巩固提高。在基本达标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矿井达到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基本要求。
(三)基本要求
1、优化采掘布局,合理组织生产,坚持正规开采。(1)矿井、采区和工作面设计要满足瓦斯治理的需要,合理确定采面工作面个数,保证安全生产。
(2)严格按照核定的生产能力编制生产计划、组织生产,杜绝超能力生产。
(3)坚持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开采,采煤工作面确保至少2个安全出口。严格采区开采次序,坚决做到先里后外、先上后下,拒绝剃头开采。
2、完善和优化矿井通风系统,确保“通风可靠”。(1)重点抓好掘进进度,形成完善的独立通风系统;保证回风巷道有效断面不小于12m和矿井负压符合规定,确保所有采掘工作面和其他用风地点配备足够风量。
(2)矿井有独立的通风系统,在巷道贯通前严格编制贯通措施,并按措施执行,保证贯通前后系统安全。
(3)采区、工作面开工前做好通风设计,确保各采、掘工作面均实行独立通风,通风系统中不出现不符合规定的串联通风、扩散通风和采空区通风。
(4)矿井采区进、回风巷贯穿整个采区,无一段为进风、一段为回风。
(5)矿井通风阻力合理,各地点风速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矿井有效风量率不低于85%。回风巷道失修率不高于7%,严重失修率不高于3%;主要进风巷道实际断面不小于设计断面的2/3。
(6)八连城矿采煤工作面采用“U”型后退通风方式。(7)矿井所有局部通风机全部实现“三专两闭锁”和“双风机、双电源且自动切换”,最低风速满足规程规定,并实行挂牌管理。
(8)矿井、采区和采掘工作面的所有风门均实行联锁,井下各地点防火密闭每天有专人检查,建立了领导干部巡回检查密闭管理制度,确保通风系统稳固畅通。加强全矿通风设施的施工、维护和管理,保证设施质量符合通风安全质量标准化标准的要求,通风质量标准化确保一级。
3、抽采达标
2(1)八连城煤矿属于高瓦斯矿井,2012年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64.1 m/min,相对瓦斯涌出量9.93m/t。为落实《煤矿瓦斯抽采达标暂行规定》,我矿成立瓦斯抽采区,配备了3名瓦斯抽采技术人员、6名管理干部、119人抽采工,实现了瓦斯专治专管。
(2)抽采工艺:八连城煤矿现采用回采煤层预抽抽放、邻近煤层预抽抽放与半封闭式采空区抽放相结合综合瓦斯治理方法。我矿采取掘送邻近煤层巷道,并在巷道内施工煤层预抽钻孔,实现瓦斯分源抽采。
(3)安全投入:我矿建立了地面永久性瓦斯抽采泵站1处,配备了2台2BEC80水环式真空瓦斯泵,额定流量为560 m/min,一运一备;建立了-420m井下移动瓦斯抽采泵站和西部区井下移动瓦斯抽采泵站,-420m配备了一台2BEC40瓦斯泵、2BEC42瓦斯泵、CBF380-2BG3瓦斯泵,流量分别为145m/min、160 m/min、135 m/min,其中2#泵备用,1#、3#运行;西部区井下移动瓦斯抽采泵站配备了2台2BEC52瓦斯泵、1台2BEC42瓦斯泵。我矿采取大管径瓦斯抽采管路,主管采取¢600mm无缝钢管抽采管路,干管采取¢400mmPE抽采管路,支管采取¢300mm和¢250mm PE管路。我矿采用大功率钻机,提高钻进速度,现有8台ZDY3200s煤矿用液压钻机、2台ZDY1900s矿用液压钻机、ZDY3200L履带式液压钻机1台,满足安全生产需要。
4、监控有效
(1)八连城矿按《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的要求在地面设置了中心站,中心站设在
33333
3调度室,采用KJ406R煤矿安全监控系统。
(2)中心站实现了双回路供电、双机备份,备用主机能在5分钟内投入工作,24小时实时地对井下各地点进行监控,井下设备之间采用专用阻燃电缆连接。井下各类传感器和监控设备严格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的要求布置,全矿井设置载体催化式甲烷传感器95台、一氧化碳传感器54台、温度传感器17台、风速传感器10台、负压传感器2台、风门传感器24台、机电设备开停传感器26台,管路高浓甲烷传感器13台,管路一氧化碳传感器11台,管路负压传感器13台,管路压电式涡街流量传感器10台,满足矿井安全生产需要。
(3)矿井按规定每7天用标准气样对井下甲烷传感器进行调效,并每7天进行1次断电试验,确保了传感器数据准确和断电可靠。
(4)矿井成立了专业的监控队伍,确保监控系统发生故障时可以及时的维修,确保瓦斯监控系统的可靠性。
5、明确责任、完善制度、严格监督,确保“管理到位”(1)进一步完善瓦斯治理工作责任体系,建立健全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的瓦斯治理技术管理体系,确保各项瓦斯治理措施的组织和落实。
(2)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对我矿做了煤层基础参数和突出危险性鉴定,鉴定结果为无突出危险。
(3)建立健全瓦斯防治规章制度,把对通风、监控、防尘、防火等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工作要求、操作流程全部纳入规范 化、制度化轨道,做到有章可循,并根据井下条件的变化和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充实、修改和完善规章制度及各项措施。
(4)八连城煤矿属于高瓦斯矿井,2012年瓦斯等级鉴定结果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64.1 m/min,相对瓦斯涌出量9.93 m/t。
(5)矿井能够按上级文件规定保证瓦斯治理利用资金投入,生产时吨煤提取30元。按规定及时足额提取安全费用,建立了瓦斯综合治理利用专项费用,严格管理,专款专用,能够满足整改需要,做到按需提取。
(6)矿井加强安全培训工作。所有特种作业人员经培训合格,并取得操作资格证书才上岗。未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或者经教育和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下井作业。
(7)八连城矿正按规定完成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工作。正继续完善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提高安全保障能力。
(8)八连城矿深化瓦斯防治专项整治,狠抓瓦斯隐患排查治理,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建立健全瓦斯隐患分级排查、上报、治理、监控机制,实行重大隐患矿级领导挂牌整改、督办。
(9)加强重点环节实时监控。对重要地点重点督查,保证安全生产。
(10)强化领导干部入井带班制度,切实履行入井带班职责,33加强对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的巡视、检查和监督,研究解决井下存在的问题,增强入井带班效果加强现场管理。切实做到严格遵守采掘作业规程;加强作业现场瓦斯实时监测监控,加强通风管理,加强现场劳动组织管理。
(11)严格煤矿瓦斯超限管理,对瓦斯超限事故一追到底,严厉处理相关责任人,并制定、落实预防措施。
6、实现安全生产目标
(1)八连城矿是高瓦斯矿井,现有地面永久瓦斯抽放泵站两处;井下移动式瓦斯抽放泵站二处,切实抓好八连城煤矿抽采达标工作,杜绝瓦斯超限。
(2)严格遵守管理考核制度,瓦斯事故控制在吉煤集团下发的要求指标内。
(四)工作措施
1、矿属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是促进煤矿瓦斯防治、保证煤矿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工作,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010‟23号文件和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全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建立和完善矿井“六大体系”,着力提高“六个能力”,大力推进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
2、继续做好规划工作,切实做到有序推进。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的工作思路,制定符合本矿实际的“十二五”期间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总体规划,按照各阶段的目标要求,明确建设目标、工作措施和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等;同时要 及时总结建设经验,不断完善我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的评估标准和办法,扎实有序推进我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
3、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结合我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创建活动,把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分解落实到质量标准化考核标准中。加大对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我矿要大力提升自主技术创新,积极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加大煤矿瓦斯灾害治理技术,为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4、八连城矿积极学习友矿的先进技术并应用,对于本矿的先进技术成果,也积极推广,从而加强八连城矿的瓦斯综合治理工作。
5、进一步完善检查验收和通报制度,严把质量关。实行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定期检查验收和通报制度,我矿瓦斯防治体系建设吉煤集团统一调度,定期召开会议,适时掌握进度,协调和解决瓦斯防治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6、进一步健全协作联动机制,加大安全监管执法力度。建立健全矿安全生产联合执法检查工作制度,完善监管监察工作协调机制,强化执法责任,完善执法手段,加大各科室联合执法力度。把瓦斯治理体系建设列入安全生产重要考核内容和工作重点,严格按照标准组织我矿生产。对瓦斯治理不达标的单位提出整改意见并处罚款。采用行政的、经济处罚等手段强力推动我矿瓦斯防治体系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
三、组织机构
(一)为了进一步推进我矿“十二五”期间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的实施,成立八连城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林秀江
副组长:柴仕彬、于友斌、周全、丁学林、王丰君、闫炳胜、刘明哲、李守锋
成 员:周继福、顾成贵、闫立刚、王长伟、阚成文、郭长友、代兴国、肖建国、周立、曹明洋、李振录、郭兆喜、于跃东、纪宏升、张杰、赵晓东
成立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通风科,王长伟同志负责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的日常管理工作,柴仕彬同志负责监督和指导工作。
(二)领导小组成员每月必须召开一次“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专题例会,检查当月计划的完成情况,研究解决瓦斯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排查治理隐患,安排部署下月的瓦斯治理工作,实现排查治理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
(三)建立和健全瓦斯治理机构。矿成立通风科和通风区,通风区负责通风、监控、瓦斯、防尘和防灭火等工作,配足配齐相关技术、管理和操作人员,建立健全以通风科(区)长为科(区)级瓦斯治理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制,明确各级人员在瓦斯治理工作中应负的相应责任。
(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瓦斯治理技术水平。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开发瓦斯治理新技术研究项目。
(五)加大投入,保障瓦斯治理建设资金,完善“一通三防” 系统。严格按吨煤15元标准,提足用好安全费用,多渠道筹集示范矿井建设资金,保证瓦斯治理工程所需的人、财、物。
(六)建立矿季度考核机制。各有关单位要严格按照本方案的工作安排和目标,加快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工作步伐。有关职能科室和区队要切实加强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工作的监管,做到月有检查,季有考核,及时总结经验,推动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工作。
(七)明确职责,认真落实各级干部“一通三防”岗位责任制。
1、矿长是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瓦斯综合治理工作负总责。
2、总工程师对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工作负技术责任,负责组织制定瓦斯治理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
3、安全副矿长对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工作负监督、检查责任。
4、其他行政副职负责分管领域内瓦斯治理方案、措施的落实。
5、矿当天总值班和各区队值班干部对公司和本区队当天的安全生产工作负全面责任,必须掌握当天安全生产的全部情况和当天当班下井人数,发现瓦斯隐患,必须立即采取措施组织处理。
(八)通风科
1、负责组织相关部门每月对瓦斯治理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单,并对整改结果进行复查。
2、负责检查资料,逐月汇总,每季考核,并在下季初将考核结果向矿领导小组汇报。
(九)安管科
1、督促检查各单位瓦斯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隐患整改情况。
2、按规定对各采掘工作面瓦斯治理工作现场把关。
(十)生产技术科
负责收集、整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可靠的煤层地质资料,对新拉门子的掘进工作面提供详细的地质资料,对掘进巷道前方可能遇到的地质构造变化情况以及采面周期压期间的情况,及时提出预测预报。
(十一)采掘机运通等各基层单位区队长
认真抓好各自分管职责范围的瓦斯治理工作,确保瓦斯治理各项工作的落实。
(十二)加强回采工作面的瓦斯治理工作
1、坚持以风定产,在安排生产作业计划时,必须核定通风能力,按实际供风量核定回采工作面产量,严禁超通风能力生产,严禁瓦斯超限作业。
2、加强回采工作面上隅角和尾巷的瓦斯管理,要求采煤队及时退锚(索),确保尾巷冒落及时,对冒落不及时的,必须用充填物填实,消除瓦斯积聚,安全员、瓦斯检查员现场督促落实。
3、采面设专职瓦斯检查员,认真按瓦斯检查点设置计划进行严格检查,决不允许出现“假、漏、空”检现象。
4、加强工作面两道维修工作,确保巷道通风断面,消灭风速超限现象,确保风量达到设计要求。
(十三)认真抓好防火工作,防止煤层自燃发火
1、建立完善的消防火系统,矿井消防火系统与综合防尘系统共用一套系统,地面建有400和1000m的净化水池,主管路为6"钢管,分管路为4"钢管,支管路为4"钢管。认真落实好矿井防火检查制度,定期安排专人对井下所有密闭、采空区、废弃巷道和盲巷、突出空洞、冒落空洞等地点建立自然发火观测点,并按规定进行检查,对发现有异常情况及时汇报有关领导和部门。
2、通风区建立专门的矿井防火检查记录、台帐,定期填写,要求数据准确、内容齐全。
3、每周采气样送至救护大队,进行分析气样并记录好。
4、机电区指定专人维修、管理好矿井防火注浆泵和管路,做到井下有灾情能随时确保设备能正常使用。
5、井下安设2台800m/min注氮机,与采面压风管路连接,当发生火灾事故后及时打开阀门对采空区进行注氮灭火。
6、井下配备移动式注浆泵,可随时向火灾地点进行注浆灭火。
(十四)加强粉尘的综合防治,消除粉尘堆积和飞扬。
1、建立健全各种防尘制度,按规定进行检查,建立台帐。
2、与防灭火系统共用一套系统,按照规定一般巷道每隔100m、每隔50m设一个三通阀门;煤库、溜煤眼以及各转载点都安设转载喷雾;掘进工作面距迎头50m、采煤工作面距上(下)出口各30m安设净化水幕,采掘工作面按集团公司规定安设净化水幕帘,定期冲刷和清理巷道积尘,每半年对进风井筒和主要大
33巷进行一次刷白。
3、矿井各主要巷道和采掘工作面按规定安设隔爆设施。
4、加强对粉测的测定工作,全尘、呼吸性粉性和游离SiO2含量符合国家要求。
5、配备个体防护用品和工具。
四、进一步规范工作体系建设考核验收
1、我矿每月进行一次全矿井隐患排查和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情况检查,并及时落实整改。为我矿的安全生产和完成“十二五”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集团公司每季度对我矿进行一次隐患排查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情况检查和验收,对查出的隐患和问题及时整改。
五、煤矿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考评表(见附表)
第五篇:连城中医史
连城县中医史
连城县位于福建省西部,武夷山脉南段东侧,北纬24°13′35″—25°56′00″,东经116°32′14″—117°09′54″。县境东邻永安、新罗,南界上杭,西接长汀,北倚清流。县境南北长74公里,东西宽64公里。
连城西倚赣南,面向闽南“金三角”,南临广东。从县城莲峰镇至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1600公里,公路里程2663公里;至省会福州的直线距离260公里,公路里程428公里;至最近的海港厦门的直线距离为200公里,经永安乘火车至厦门的交通里程为395公里(其中铁路285公里),若经新罗、漳州一线直通厦门的公路里程为341公里。
连城境内中部偏西是一片自北向南的串珠状河谷盆地;东及东南部为玳瑁山脉的梅花山中山区,约占全境面积的2/3左右;西部为武夷山支脉的松毛岭次中山区,松毛岭亦成连城与邻县长汀的自然分界线。全境多为低山丘陵盘踞,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
1988年,连城县管辖3个镇、13个乡。2000年底,连城管辖7个镇、11个乡。境内土地总面积2595.54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16953.13公顷。2000年末全县总人口328063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26人,比1988年平均每平方公里107人增长17.76%。
一、管理部门
(一)、连城县卫生局
1988年,县卫生局在职干部7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2人,秘书、人事、会计、药政各1人。1998年1月8日,设置人秘股、医政股、防疫股、药政股、计财股、医疗机构管理股、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等7个职能股(室);机关行政编制8名(含药品监督员1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2名,机关工勤事业编制1名。同年4月15日,设置9个职位,即局长、副局长、防疫爱卫股科员(股长)、人秘股科员(股长)、医政医管股科员(股长)、药政股科员(股长)、计财股科员(股长)、红十字会办公室专职干部(科员)。2000年,县卫生局在职干部11人,其中,局长1人、副局长3人、主任科员3人、副主任科员2人、人秘股1人、计财股1人。
(二)、医政管理
1、医疗市场和农村医疗管理
1988年,全县有个体诊所74个,村卫生所336个,乡村医生217人、卫生员170人(其中未转正61人)。
1991年,县卫生局对219名乡村医生、卫生员进行业务考试、发证;对15个厂矿医疗室、30个个体诊所进行考核发证;查处未经批准擅自开业行医的诊所10家,其中集体2家、个体8家;查处非法专业人员47人,超范围经营药品的个体医19家,没收中药价值人民币2350元;查处外来违法行医4起。
1993年1月起,根据县政府有关文件精神,15个乡(镇)卫生院的人、财、物归所在乡(镇)政府管理,卫生局为协管。同年,开始组织护士执业考试,并执行护士执业注册制度。
1999年,出台《关于加强连城县医疗机构管理的暂行规定》。同年,首次执业医师考试报名91人,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认定初审合格430人。11月份,调整县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委员会成员,首次吸收人大、公安部门的有关人员参加。
2000年,制订实施《连城县村卫生所(室)设置规划》,对不符合规划的村级医疗机构坚决实行关、停、并、转、迁。同年3月和5月,先后在文亨乡湖峰村、庙前镇芷溪村进行农村合作医疗、乡村组织一体化管理、农村社区“三位一体”的试点工作。7月,县医院实行医患协议制度。9月,各医疗单位相继实行医患协议制度。同年,对54家无证医疗机构责令限期自行关闭,对拒不关闭的3家医疗机构予以取缔。
2、公费医疗管理
1986年3月,县成立公费医疗管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3人,负责全县公费医疗管理工作。至2000年止,县政府先后对全县公费医疗管理办法进行10次改革。主要有:门诊费管理,采取由各单位包干负责,标准从1986年5月人均50元上升到1996年7月人均72元(教师75元)。住院费管理,由县医院包干管理,标准从1986年5月人均25元上升到1999年1月人均100元。
二、医疗单位
(一)、县级医疗单位
1、连城县医院 成立于1956年,同年设立中医科。1988年,县医院内设内科、外科、妇产科、传染科、中医科、耳鼻喉科、眼科、皮肤科、急诊科、手术室、放射科、检验科、药剂科、心电图室、“A”超室、“B”超室、胃镜室、制剂室、供应室、图书病案室等,共有工作人员215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68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有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36人。设病床260张,年门诊病人10.35万人次,年住院5.44万床位日。1990年3月,儿科从妇产科中分出,单独设科。同年5月,成立康复科;10月成立病理科。1993年9月,新建急救中心楼1200平方米竣工投入使用。1994年8月,开展高压氧舱治疗业务;1996年10月,建立连城县中心血库。同时,通过省对县医院的等级评审,被确定为“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1998年8月,CT室建立并开机。同年9月,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的新病房大楼开工,2000年底封顶并装修。1998年10月,新设肿瘤科病房,设病床20张。2000年5月,设立五官科病房,床位10张。同年底,全院占地面积17447.45平方米,建筑面积27529.58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20307.08平方米,生活用房6647.7平方米。全院有职工27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43人。卫生技术人员中有高级职称13人,中级职称46人。设病床位260张。院内设办公室、政工科、医务科、护理部、信息科、总务科、设备科、财务科等8个职能科室,设急诊科、内科、儿科、外科(含外一区、外二区)、肿瘤科、妇产科、五官科(含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皮肤科、传染科、康复科、针灸理疗科、中医科等12个临床科室,设药剂科、放射科(含CT室)、检验科、中心血库、功能检查科(含黑白B超、心电图室、脑电图室、彩色B超室、高压氧舱)、病理科、营养室、手术室、供应室、保健科等10个医技业务科室。设病床位260张,年门诊病人14.07万人次,住院4.02万床位日。目前中医科(不含骨伤、针灸)副高职称3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2人;骨伤科中级职称3人;针灸科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2人;中药中级职称1人,初级职称4人,药工1人。大中医科以痔疮为突出,但没有形成较鲜明的特色专科及专病。
2、连城县中医院 1985年冬,在国家卫生部原部长江一真的关怀下,卫生部拨款10万元,用于创建连城县中医院。1987年12月,在莲峰镇李彭村车田段(莲峰镇北街北大路东端)征地3874平方米作建院之用。1992年,建成平房400平方米。同年5月,设中医门诊对外服务。1993年,迁址莲峰镇莲花村邓屋段(莲峰镇东环南路石门路口对面),占地3800平方米。1995年7月,使用面积2124平方米的门诊综合大楼破土动工,因资金困难,于1996年4月停工。1997年12月,中共福建省委原副书记林兆枢到县视察,为中医院牵线搭桥,中医院因此获得香港大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捐款30万元人民币,于1998年1月重新开工续建,6月底竣工。7月,设立中医内科、儿科、针灸科以及西医内科、中西药房等门诊科室。至2000年,中医院有卫技人员1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9人。核编床位50张(未开放),年门诊病人1.6万人次。2001年因改革需要,改制为股份制民营中医院。
3、连城县第二医院 前身为文亨卫生院。1988年,文亨卫生院设有内儿科、中医科、外科注射室、防疫组、妇幼组、药房、化验室、X光等科室。全院职工43人,其中卫技人员40人。年门诊病人11768人次,年住院13798床位日。1990年3月8日,连城县精神病防治院成立,与文亨卫生院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增设精神科。1995年,改为连城县第二医院。同年,建筑面积1954平方米的4层病房大楼开工;1998年,病房大楼完工交付使用。同年通过县卫生局等级评审,确定为“一级甲等”医院。2000年3月,设立湖丰片社区卫生服务站。同年底,全院占地面积6510平方米,建筑面积4113平方米。全院职工57人,其中卫技人员54人。卫技人员中有副主任医师1人、中级职称3人。病床规划95张,实际开放55张,其中精神科40张、普通综合科15张。设有精神科(分男、女病区)、普通综合科(含内儿科、外科、中医科)两大临床科室和防疫组、妇幼组、药房、化验室、B超脑电室、心电图室、放射科等科室。年门诊病人1.32万人次,年住院1.163万床位日。有200毫安X光机、黑白B超、脑电图仪、尿十项检测仪、半自动生化检测仪等设备。
(二)、乡(镇)卫生院
1988年,全县设有15个乡(镇)卫生院,其中新泉、姑田、朋口、北团为中心卫生院。全县卫生院职工总数262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231人。卫技人员中有副主任医师1人(西医)、中级职称20人(其中中医7人、西医11人、其他2人)。全县卫生院实际开放病床233张。
1991年,连城县农村卫生三项建设项目开始实施,由省、地、县等共同筹资427.72万元,新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8007平方米。1994年3月2日,设立林坊、揭乐、隔川3个卫生院,文川卫生院更名为莲峰卫生院。
1994年,连城县农村卫生人力开发资源贷款项目(卫IV项目)开始实施。至2000年,对医务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达200人次,为各乡(镇)卫生院增加了价值260万元的医疗设备,促进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
1998年,成立连城县医疗机构评审委员会,负责对乡(镇)卫生院进行等级医院评审,其中文亨、庙前、姑田、新泉、朋口、北团等卫生院被评为一级甲等医院,林坊、揭乐、莒溪、四堡、宣和、曲溪、罗坊等卫生院被评为一级乙等医院。
2000年,全县17个乡(镇)卫生院职工总数32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11人。卫技人员中有副主任医师6人(其中中医3人、西医3人)、中级职称37人(其中中医13人、西医16人、护理6人、其他2人)。全县卫生院实际开放病床323张。
(三)、村卫生所
1988年,全县村卫生所240个,从业人员总数388人,其中乡村医生204人、卫生员184人。1994—1999年,连续6年共举办在岗乡村医生专业函授班7个,对229名在岗乡村医生进行系统化教育和补课教育,其中116人获得省中专水平证书,113人获得补课教育合格证书。2000年7月25日,龙岩市卫生局批准《连城县村卫生所(室)设置规划》,规划设置村卫生所235个,村卫生室61个,从业人员361人。同年底,根据《连城县村卫生所(室)设置规划》,连城县卫生局对全县村卫生所换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对没有获得中专水平证书或补课教育证书的乡村医生予以淘汰,一些大中专医学毕业生进入村卫生所,全县村级卫生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换证后全县村卫生所155个,村卫生室61个,从业人员259人。
(四)、个体诊所
1988年,全县有个体开业诊所83个,个体医生83人,包括中医内科、中医骨伤科、中医痔疮科、中医妇科、中医外科、中医儿科、中医眼科、中医针灸、西医内科、口腔科、蛇医、青草药医等13个专业。1997年,全县经龙岩市卫生局批准并颁发《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个体诊所有46个。1999—2000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未取得专业技术职务的个体医生参加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其中8人考试合格,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另有4人在1998年6月28日之前已取得医师以上职称,直接获得执业医师资格。2000年底,全县个体诊所仅存12个,包括中医骨伤科、中医内科、中医痔疮科、西医内科4个专业。
三、中医队伍
(一)、人员
明清时期,县内已知的名中医有20余人,清末至民国时期,较有名望的有10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对中医人员的培养甚为重视,通过名老中医带学徒和卫生专业学校毕业生分配这两条渠道,使连城的中医队伍逐步扩大,到1965年县医院及各公社卫生院配有中医药人员1~5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医疗卫生事业受到冲击,中医带徒的方法受到批判、禁止,卫生学校停办,中医后继人员来源被堵塞。“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卫校逐步复办和发展,招生增多,毕业分配来县的中医人员相应增加,至1987年全县各级卫生机构中,共有中医药人员109人,其中主治医师1人、中医师29人。
1988年,全县中医68人,其中副主任中医师1人、主治中医师13人、中医师31人、中医士23人。1990年,全县中医69人,其中副主任中医师1人、主治中医师23人、中医师31人、中医士14人。1995年,全县中医70人,其中副主任中医师3人、主治中医师29人、中医师31人、中医士7人。2000年,全县中医96人,其中主任中医师1人、副主任中医师6人、主治中医师22人。
(二)、医术水平
民国以前,连城人全部以中医治病。清代,县内有中医20余人。他们在内科、妇科、五官科、小儿科、麻痘科、骨伤科方面各有所长。总结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写成医学专著的有沈大纶《回春编》,陈道修《脉学》、《临床扼要》,杨树棠《医方辑览》,沈邦元《经验辑要》等。罗拔如潜心于《内经》研究,精于内科,并在连城首创公医局,为民施医,在耄耋之年,积毕生医疗经验写成《医学志疑》、《宝命全形集》传世。
民国时期,骨伤科、麻痘科相继崛起,当时有李翰修等10余人,医技高明,疗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后,连城较有名的中医不少,擅长内科、儿科、咽喉科、眼科、骨伤科的有10余人。1951年人民政府成立连城县卫生工作协会,将分散于民间的中医药人员组织起来定期学习,交流医术,配合卫生院深入到各区、乡、村打预防针、种牛痘。随后,县卫协会发动组织中医界人士整理、收集中草药单方、验方、秘方,并陆续编辑印行《连城青草药》、《连城县民间单方验方选》、《邓雪芳新编痔瘘指南》、《邓雪芳医案》等医学专辑。60年代县召开了3次中医学术交流会议。1982年7月在连城召开龙岩地区首次中医病历书写讨论会,使中医病历书写规范化。1985年12月县政府召开连城县振兴中医大会,制订了“七五”期间发展连城中医药规划,为51名从事中医药工作30年以上的医务工作者颁发了“荣誉证书”。
(三)、中西医结合
1956年5月,连城县医院设立中医科后,建立中西医会诊制度,规定每周召开一次中西医病案讨论会,对各病房的一些疑难重症实行中西医会诊后,用中西药结合进行治疗。
70年代初流行性乙型脑炎暴发,对病人除了采取西医支持疗法、对症疗法外,还用大剂量中草药配合水牛角治疗;对该病的预防,用牛顿草、野菊花、甘草煎汤内服,取得良好效果。在流行性肝炎暴发期间,采用西医保肝疗法和中医柳树枝煎汤内服相结合的疗法,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发展。
对外科、内科的一些疾病也实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如外科阑尾炎早期病人,西医用青霉素、链霉素肌注,结合中医大黄、大蒜、芒硝等中草药外敷,内服大黄牡丹皮汤治疗。尿路结石、胆石症,西医采用总攻疗法,抗感染、止痛外,再结合中药排石汤加减施治。水火烫伤经清创、补液、调整酸碱度外,还用草药虎枝制成油膏进行外敷。对内科的节段性肠炎进行输液、支持疗法,又采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犀角地黄汤加用大量石膏进行内服或用鲜旱莲草捣汁服;脑疾病引起的偏瘫除西医治疗外,还配合针灸、按摩治疗。
县医院及一批乡(镇)卫生院对疑难重症、中西医各科均经常开展会诊,提出科学的互补治疗方案,发挥了中西医各自的长处,使中西医逐步走上密切结合的路子。
(四)、护理队伍
1988年,全县护理人员136人,其中主管护师7人、护师30人、护士99人。1990年,全县护理人员165人,其中主管护师11人、护师25人、护士129人。1995年,全县护理人员192人,其中主管护师10人、护师81人、护士101人。2000年,全县护理人员227人,其中主管护师21人、护师125人、护士81人。中医护理队伍多为西医的基础上调配,未能系统掌握中医特色护理。特别近几年来,中医发展处于困境,更未能建立各类中医护理单元及形成中医特色护理等。
四、医学教育
连城县卫生进修学校成立于1980年8月,有职工5人,在连城县医院内办公。1988年有职工3人。1990年12月,县卫生进修学校买下县兽医站,1991年下半年迁址,2000年有在编职工3人。
1980—1983年、1987—1990年,县卫生进修学校先后承办龙岩卫生学校统招统配护士班(三年制)各1期,共毕业84人。
1983年,县卫生进修学校曾举办一期龙岩地区中药剂人员培训班,培训中药剂人员37人。1985—1991年,县卫生进修学校举办4期村级卫生员培训班计145人。1993—1995年,卫生进修学校举办二年制乡村医士岗前班一期70人。1994—1997年,连城县开展在岗乡村医生系统化教育,招收三年制在岗乡村医士函授班4期计149人,其中取得中专水平证(省卫生厅验印)114人。1998—1999年,卫生进修学校举办在岗乡医6项技能培训函授班3期计105人,并取得市卫生局验印的合格证书。
2000年,全县有86名在职医务人员参加自学考试,30余人参加函授学习,760人次参加医学继续教育。
五、卫生科研
连城县医护人员发表论文情况:1988年,发表全国性刊物上论文15篇,省级刊物上论文28篇。1989—1995年,发表全国性刊物上论文80篇,省级刊物上论文120篇。1996—2000年,发表国家级论文148篇,省级论文76篇,获县级以上科技奖9项。2000年,县医院发表于全国性刊物上的主要中医论文有《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胰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癌》等2篇。
六、中药材生产
1、资源
连城县境内野生中药材资源丰富。经1988年第三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连城拥有野生中药材500多种,隶属170科。之后至2000年,对野生中药材资源进行保护和开发。
2、种植
1997年,邱家山林场首次引种贵重中药材肉桂20公顷,获得成功。1999年,隔川乡朱余村引种中药材百合获得成功,2000年种下百合苗14公顷。同时,朱余村还种下中药杜仲、厚朴6公顷。20世纪70年代,在邱家山林场种下的厚朴于1997年开始采集,至2000年共采集厚朴50余吨,品质极高,大部分调往外县、外省。
3、加工炮制
1988—2000年,县医药公司中药饮片加工厂根据炮制规范,每年加工炮制中药材百来种,年产量5吨左右,供应全县的医疗单位使用,有的品种还调给医药二级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