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留守儿童自查报告
留守儿童自查报告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特殊群体,由于缺少父母的监护和关爱而发生的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针对这一现状,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发展情况,根据市教体局的要求,现将我校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我们作为山东省重点小学,市局属学校,留守儿童并不多。我们学校一直非常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生的习惯养成,通过家长会和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父母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在关注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状况,明确学校管理改革必须贯彻新课改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爱生为贵,服务为重,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思想。
加强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学校是直接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容更多的关爱帮助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班主任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习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3)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开展各类活动,加强家长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
二、自查情况
此次调查对象为我校在校生,年龄分布在6--12岁之间。全校共有学生1286人,共有留守学生24 人,其中,父母单方监护型11人(占46%)隔代监护型13人(占54%),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
婆托管的方式。
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占63.2%,一年回家1——2次的占30.6%,一般在家停留时间较短。结果表明:外出务工的家长回家频率低,与留守孩子沟通和交流较少,更说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
有29%的留守儿童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有12%的留守儿童和爸爸生活在一起,59%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单亲家庭”合计为41%,隔代抚养为59%,家庭缺失的情况较为严峻。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较高,有5.19%的留守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很好”,91.77%的留守学生认为“一般”,只有3.04%的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不好”。
三、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虽然学校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习成绩、智力水平、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亲情缺乏。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大部分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有感情距离,不想和他们沟通,大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也只仅是尽到自己的本职(做饭、洗衣、接送等)。
2、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3、学习较差。调查中发现,一方面部分留守儿童家长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习总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成绩下降。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忙于自己的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4、放纵自由。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另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物质生活的满意程度上,留守儿童的满意度较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由于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5、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个别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
6、安全隐患。由于留守儿童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监护人大都是年老又多文化层次较低,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家庭与学校教育容易出现 “真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是建立“关键在校长,基础在班级,落实靠教师”的教育管理机制。
学校将成立以校长为组长,以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后勤主任、安全办负责人为成员的“留守学生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研究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并进行考核评估、总结奖励。班主任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中起着直接的作用,各任课教师密切配合开展工作。
(二)是建立“四个”教育服务制度。
一是定点、定人联系制度。学校根据本校留守学生的总人数与各年级段教职工的总人数比例,确定教职工定点定人联系留守学生作为帮扶对象。二是定期与不定期沟通制度。建立与代理监护人、社区联络员、对子家长的沟通联系制度,对留守学生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教育。三是代理监护人培训制度。每学期组织代理监护人学习有关儿童管理、安全管理、法制基本知识等。四是考核评估奖励制度。
学校把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作为劳动纪律、考勤、奖励与处分、职称等量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是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保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切实有效地进行。并把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联系起来,使之互相补充,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四)、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要求留守儿童定期向父母报答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老师对留守儿童要给予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一旦发现留守儿童思想不稳定或者成绩下降,就及时与学生交心谈心,辅导其学习,稳定其情绪;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通过“两任一补”、贫困生、特困生救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救助。
(五)、积极建立家校联系,举办特殊家长学校。学校在学生入学时,详细记录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的联系方式。当留守儿童出现非常情况时,及时与父母取得联系。同时,针对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临时监护人的情况。由学校对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姥爷进行培训,引导这些老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学会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六)、积极开展各类校内外活动。
班主任和老师给予留守儿童特殊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开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丢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沉影响。
第二篇:留守儿童自查报告
留守儿童工作自查报告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 题。为了全面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 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我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一、基本情况
1、我校现有留守儿童 58 名。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较少。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 “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 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家庭教育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居多,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很少。
二、存在问题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近年来,虽然每年都开家长座谈会,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根据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镇里联合,继续开展“爱心妈妈”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3、学校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以工会牵头,组成以党支部、团队、班级等组织为主的关爱留守儿童组织机构、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困难学生补助等实际问题,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使社会真正和谐。
留守儿童工作自查报告
二〇一五年九月
第三篇:留守儿童自查报告
留守儿童自查报告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使留守儿童校内有监管,课余有关爱,将我校前一阶段留守儿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自查,现将我校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留守情况
我校有 157名学生,学生均来源于周边村庄,从自查结果来看:学校留守儿童总数为 5人,占学校学生总数的 3%,其中男生 3人,女生2人,这些缺少父母关爱的学生群体的生活与学习、成长与发展关系着学校的发展,牵动着全校教职员工的心。关爱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不仅是对他们个人成长的关爱,更是学校“育人至上、和谐发展”办学理念的内在要求。
二、自查情况
1、建立了有关留守儿童工作档案。在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中标识,档案中有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联系方式、监护人姓名、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
2、学校建立安全管理、卫生管理、控辍保学等相关工作制度,满足留守儿童生活、学习需要。
3、针对留守儿童特殊的心理成长,我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法治安全教育,充分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4、开展班主任结对帮扶活动。针对特殊困难的留守儿童,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重点帮扶。
5、开展家校合作机制,要求班主任每学期与监护人或临时监护人至少沟通一次,每学期家访一次,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
三、存在的问题
1、个别家长打工地点不定,联系方式不定,联系起来十分困难。
2、对相关老师进行专业的心理教育培训或由专业人员进行指导迫在眉睫。
四、努力的方向
1、继续完善资料建设,留守儿童的各项活动要及时做好记录,不断更新留守儿童的资料,并及时进行整理归档,由专人负责。
2、继续加强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的联系,定期多次开展家访,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3、加强对相关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保障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以上为我校的留守儿童自查情况,仍有许多需要完善改进的地方,我校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完善相关机制,将各项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作措施落到实处,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第四篇:留守儿童自查报告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自查报告
-------中州实验学校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确保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了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良好的成长环境,我校为孩子们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使留守儿童校内有监管,课余有去处,现结合我校守儿童工作开展以来的实际,汇报如下: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我校非常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成立了以校长赵凯同志为组长,张晓静校长为副组长、政教处全体人员及各班班主任,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全校留守儿童工作。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对贯彻实施“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建立健全了各项工作管理制度和活动材料。
二、留守儿童现状
1、中州实验学校现有留守儿童25名。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少数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留守儿童由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大部分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监护人能辅导他们学习的很少。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 “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 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家庭教育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绝大多数,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很少。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1、我校按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先后在关爱留守儿童的建设上做好到:有备用教室、有场地、有设施、有热线、有制度、有活动、有志愿者队伍。并因地制宜制订了“留守儿童之家建设”实施计划。
2、建立了有关留守儿童工作档案。做到留守儿童信息档案准确而全面。档案中有留守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联系方式、监护人姓名、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
3、组建了志愿者服务组织。做到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要求帮扶教师每学期到留守儿童家中走访一次以上,每周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每学期家访一次,每学期与监护人或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通过以上各种方式了解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记录他们的成长历程。
4、留守儿童各项活动体现了针对性,做到“四有”,即:有计划、有人员、有记录、有总结。
5、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建章立制,狠抓落实。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总务、少先大队辅导员、各班主任为成员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领导小组。
四、有待完善和改进的工作
1、我校留守儿童之家虽然建立并已经对留守儿童开放,但条件还不够成熟,特别是活动设备如电视、电话、图书等国家已配备,体育器材学校已基本解决,留守儿童课余活动早已正常有序的开展起来。但是我校“留守儿童之家”是新建设的,如何发挥好“留守儿童之家”的教育作用,让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健康成长,还有待于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社会各方面的援助,专家的悉心指导,更有待于自我加压、自我探索。我们将按照上级各主管部门的统一安排部署,继续发挥组织牵头作用,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持续深入地开展起来,将关爱动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2、完善资料建设,留守儿童的各项活动要及时做好记录,不断更新留守儿童的资料,并及时进行整理归档,有专人负责。
中州实验学校
第五篇:留守儿童自查报告
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报告
梅河口市牛心顶学校
我校地处梅河口市东南方向的牛心顶镇。牛心顶镇交通、通讯便捷。国道202线,省道103线呈十字形从牛心顶镇区通过,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因此,这里许多的村民外出打工、创业,导致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我校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高度重视,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关爱行动,力求在成长、生活和学习等方面多多给予他们帮助,使远离父母的孩子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现将本校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做如下自查:
一、学校自然情况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小学在校总人数为862人,留守儿童93人,其中女生为42人, 在校就餐为64人,乘坐校车为57人。
二、自查情况
㈠目前所做工作
1.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学校十分重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为成员的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各负其责,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留守学生留得下、学得好、健康快乐地成长。
2.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让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3.完善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学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学校的留守儿童,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代理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代理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并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4.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为及时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留守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学校建立定期联系制度。
5.为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学校特购臵了心理辅导书籍和体检仪器,并且常备一些药品。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校如家。
6.学校定期和不定期举行主题班会、班队活动,演讲比赛、文艺演出等各种活动,组织留守学生积极参与,使他们生活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成长的快乐。
7.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给予金钱或物质方面的帮扶。为困难留守儿童免除就餐费用和乘坐校车费用,为他们增添保暖衣物、鞋袜,送上学习用品。帮助他们排除生活上的困难。
8.每学期组织留守儿童讲座,从情感、安全方面对留守儿童培训教育,使孩子心理和身体共同成长。
㈡经验体会
1.与家长建立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利用家访和家长会,教师要与留守家里的监护人很好的沟通,在同他们的相处中,教师有意地提高他们监管孩子的能力和责任心,重点起到配合学校、教师一起管好孩子。这样以来,教师成了监护人、孩子们的亲人,留守孩子的心里也不再孤单。
2.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老师应放下架子,走进留守儿童的真实生活,班上给学生每人一个记事本,要求他们把当天教师布臵的各种作业、任务记在本子上。回家后一一对照完成,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要求他们坚持每天写日记,把一天最值得写的事记叙下来,并谈自己的感受。日记是每天都要查阅的,了解孩子们的心灵世界。积极的一面给予鼓励,消极困惑的给予疏导,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态。
3.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活动。特别是孝敬长辈的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让这些活动来弥补亲情关系的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让多彩的活动成为留守儿童成长的乐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因材施教。
㈢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在教育留守儿童的实际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针对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㈣思考与建议
1.留守儿童所在的班级,老师要多花时间从学习、情感上去予以关心,学校可以开办留守儿童之家等。
2.在节假日,学校要多开展送温暖给留守儿童的活动,可以让留守儿童利用学校的电话给父母通话,用学校的电脑和父母视频见面。
3.学校要在宣传上长期做关于留守儿童的宣传,让全社会都能关心和关爱留守儿童。
4.打开留守儿童心灵之窗,为留守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设心理咨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5.关注留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每位教师需帮扶一位留守儿童,做到随时与孩子沟通交流,关注孩子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
总之,留守学生是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全社会都要关爱,我校在这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获得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们也感到这一工作单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目前,“留守学生”人数增加,给学校,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其次,家庭教育观念错误,家长教育没有方法,给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所以我们应用爱去滋润,用心去呵护,用情去温暖,让“留守儿童”走出心灵的荒漠,走进亲情的绿洲。
梅河口市牛心顶学校 2015年9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