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伤主义文学是产生于18世纪中叶的英国并发展到整个欧洲的一种文学派别。英国在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统治得到了巩固,从而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同时,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了。资产阶级的中、下层深感社会上贫富悬殊,自己的生活和社会地位得不到保障,他们的启蒙主义的自由、平等、博爱理想化为泡影,感伤情绪也就由此而产生。
感伤主义者把人的智能划分为理性和感情两个方面。他们觉得理性的权威在资产阶级巨大力量的冲击下已经动摇,因此,他们十分注意人们生活中的情感方面。这样,文学上的新思潮——感伤主义这个名词就应运而生。
18世纪上半叶,英国作家撒缪尔·理查生的小说中已经出现了感伤因素,但是感伤主义代表作家是劳伦斯·斯泰恩。感伤主义就是以他的小说《感伤旅行》(1768)而得名的。
在英国,最初理查生的感伤主义小说,仅仅是批判贵族,对资产阶级家庭生活与虚伪的道德却加以美化,替资产阶级制度作辩护。但是,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加深,作家们看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残酷,农民的赤贫化,于是感伤主义作家不仅抨击贵族,也抨击资本主义制度。同时他们对劳动人民的疾苦也表示同情,这表达了他们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分诗歌和小说两部分。代表诗人有:詹姆斯·汤姆生,代表作为《四季歌》;爱德华·杨格,代表作为《控诉或关于生死、永生的夜》;托马斯·葛雷,代表作为《墓畔哀吟》;奥立佛·哥尔斯密,代表作为《荒村》。代表小说家有理查生,其代表作有《帕米拉》、《克莱丽莎·哈娄》,斯泰恩,其代表作有《商第传》《感伤旅行》。
感伤主义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夸大感情的作用,细致描写人物的心情和不幸遭遇,以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他们常常以生、死、黑夜和孤独为题材,作品格调悲哀,语言灰暗。他们还用幽默来描写人类的弱点。感伤主义作家最喜欢使用的文学体裁是哀歌、旅行记和书信体小说。
感伤主义流传到法国、德国和俄国,因为地点、时间、社会背景发展情况的不同而表现出非常复杂的情况。法国并未产生真正的感伤主义文学流派,但有些作家的作品具有很浓的感伤色彩,如雅克·卢梭的《新爱洛绮斯》。
德国狂飚突进运动作家中有些人也受了理查生、斯泰恩、卢梭等人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也带有很浓的感伤主义成分。而俄国则一度出现了感伤主义流派,代表作家是卡拉姆辛。
18世纪末19世纪初,感伤主义文学渐渐被浪漫主义文学所代替。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sjwh/362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