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昂纳多·达·芬奇(以下简称达芬奇)大师的命运犹如彩虹一般,鲜艳、混杂、色色俱全。达芬奇一生漂泊无定,见过各种各样的非常人物,各种各样的非常事件。在达芬奇的旅程中,波涛越是汹涌,浪潮越是澎湃,风暴越是峻厉,他那艺术的无底的海洋深处却越是平静。
达芬奇在米兰经受了一切希望皆遭破灭之苦,目睹了自己的创作被毁之灾,饱尝了种种计划、盘算一一落空之痛。在崭新的16世纪之始,达芬奇来到了曾经养育过他,但却并不承认他的才智的佛罗伦萨。
尘世的不幸将生活的航船碰得破烂不堪,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画家在半百之年竟没有给自己攒下多少固定的资产。达芬奇仍然像他过去一样要去依赖有势力的定货人,满足他们的那些稀奇古怪的念头和想入非非的勾当。就这样,在生活的路途中闯荡过半个世纪之后,达芬奇终于创造出了一幅杰作——《蒙娜丽莎》。一幅经过许许多多磨难、失败,有时甚至是灾难的不平静的岁月之后,在那严峻的日子前夕开笔所作的画。
这时,那幅达芬奇曾倾注了全部经验、全部爱和恨的力量的毕生之作,却已遭毁坏的《最后的晚餐》的圣像时时在他眼前显现。达芬奇耳边还响着正用弩在射击他的纪念碑,指着那匹“马”的一帮喝得醉醺醺的大兵的吼叫声。
达芬奇忘不了几十幅动了笔但没有完成的画幅,他的那些未曾面世的孩子。外表上达芬奇是平静的,但只有上帝才知道,他内心藏着的是怎样的一团烈焰……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达芬奇画了蒙娜丽莎,佛罗伦萨一个商人的妻子。请不妨从这幅肖像中寻找一下画家所经受的生活风暴的丁点痕迹。
从外表上乍一看,这幅画是静谧与和谐的王国。但就像冷却了的熔岩和灰烬层底下潜藏着滚沸的岩浆的火山一样,这位高尚的、穿着朴素的夫人,在微笑的背面隐藏着一颗颤动的深沉的心,一个锐敏的洞察一切的头脑。
神秘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有成千成百的书描写过这微笑。恐怕蒙娜丽莎的眼神也是一座不小的迷宫。达芬奇往往赋予人的眼睛以特殊的意义。达芬奇在《眼赞》中热情洋溢地写道:“呀,你是上帝创造的一切事物中最杰出的一件!怎样的赞誉才能表达出你的高尚?怎样的民族、怎样的语言才能描绘出你的真实的动作?我把它播散到如此高深、如此广阔的推论中去又有怎样的裨益?通过眼睛什么不能干呀?”
眼睛是心灵的镜子。达芬奇也认为,“一个好的画家应当画两件主要的东西:人和他的心灵”。在蒙娜丽莎身上达芬奇创造出了人的复杂无比、细腻无比的心理肖像。要用语言来表述达芬奇所赋予蒙娜丽莎的状态是不可能的,因为她心灵的颤动实在太难以捉摸了,太难以印证了。
我们简直不知道,一眨眼之后蒙娜丽莎会怎么样,是笑还是哭,是发怒还是依旧春风满面。我觉得法国哲学家培尔在17世纪就另一个问题所说的话倒可以作为对蒙娜丽莎的相当精确的碑铭:
“说真的,我拿不准,在表现人的弱点时,究竟是哭还是笑更加恰当些?”
请试试更专注地看着蒙娜丽莎那对眸子吧。那时候,您就会因她那能够看透、能够评价并同情您的弱点的眼神而感到局促不安了。这倒并不是说蒙娜丽莎要谴责您或者蔑视您,不,她不过能把一切都看清罢了。看得那么尖锐,那么深刻,就像把自己的全部经验,自己的整个聪明才智都倾进了肖像画中去的达芬奇看待世界一样。
我们没有见到过任何一张达芬奇本人神态活现的自画像,只是知道达芬奇在画完蒙娜丽莎之后若干年曾画过一幅素描。这至少是件怪事,因为大家都知道达芬奇喜欢作自我解剖。不过,妨碍画家作自画像恐怕总还有相当重要的原因吧。大师本人是异常含蓄内向并且谨慎小心的,他之所以如此亦自有其道理。在达芬奇一生中曾屡屡遭人告密、诽谤。
画家达芬奇本人对他那个时代的习俗了如指掌。比达芬奇有势力的人不也那么容易地倒下去了,从生活中消失了么!于是达芬奇戴上了一副假面具,一副神秘莫测的混迹于宫廷之中的假面具。达芬奇弹得一手好琴,也写诗,编一些引人人胜的笑话。总之,达芬奇作了一切努力,以使谁也窥透不了他那不甘与王公贵族们同流的无聊透顶的世界,与谄媚者、背誓者、目空一切的狂妄者、贪淫好色之徒、厚颜无耻之辈同流合污的心思。
达芬奇什么都看在眼里,但却默不作声。他洋洋洒洒写下了好几千页自右往左反手行书的札记,都是科学探索性的文字,但从未跟我们提到过最高当局一个字,也从未提到过王公贵族、教皇这些暴君们一句话。他们偶尔也摆出一番喜好艺术的姿态,但究竟更多的是出于虚荣心呢还是出于贪婪心理,这就难以理解了。
达芬奇目睹了血腥的谋杀事件,其背信弃义,叛卖变节的实情令人发指;达芬奇研究过马基雅弗利的哲学,他是在霸王博尔迪加那里供职时遇见马基雅弗利的。达芬奇了解当局的一切卑鄙无耻的勾当,因而有一切根据蔑视那些崇高的统治者。也许正因为如此,达芬奇才从未画过一张最英明的大财主的画像。
无论是洛伦佐·美第奇大公、洛多维科·莫罗、霸王博尔迪加还是教皇莱奥十世都未能有幸成为达芬奇的模特儿。很可能,画家不想揭开隐藏在他内心深处的“我”。达芬奇太过正直了,根本不会阿谀奉承或者信口雌黄。大师常常在不署名的漫画中,在非常出色的一些小画中流露出对于宫廷习俗、对于人类罪恶的不满之情。达芬奇的这些讽刺画比戈雅和杜米埃的作品早了好几个世纪。
达芬奇性格中的所有这些特点使我们见不到他的自画像,因为画家的自画像往往最能揭示出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最能披露出他们对其所从事创作的那个时代的喜爱或反感。达芬奇在晚年画下的唯一一幅肖像没有在他对世界的理解方面留下任何疑点。那是一个智者憔瘁而疲惫的脸庞,达芬奇经受过世间的一切风雨,窥透了宫廷表面的虚光浮影,洞察到无耻的权欲狂必遭覆灭的下场。达芬奇是这样写的:
“皇上、公爵知多少,可有谁去怀念他们!
穷困之人又有多少,他们一贫如洗,但却因精神高尚而深感充实!”
达芬奇热爱人们,热爱生活。
他说:“绘画是无声的诗篇。绘画能将最后的成果留给普天下的人们。”
普天下的人们……
《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创作的顶峰,这是他留给人们的遗产。达芬奇画蒙娜丽莎画了四年,但还是没有作完这幅画,瓦萨里是这样说的。达芬奇是在将近50岁时遇见蒙娜丽莎的,那是崭新的16世纪刚刚开始的时候,1503年(这是创作蒙娜丽莎的推测时间),达芬奇决定画人的概括性形象,画自己同时代人的概括性形象。
也许,这个决定并不是马上作出的。可是,月复一月,画家越来越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渐渐地便产生出要创造人的生动形象的愿望,而且自觉不自觉地使这一形象赋有了他自身性格中的许多特点。达芬奇让蒙娜丽莎用他的观点去看待世界,那是一种睿智而略带讥讽意味的观点。许多研究人员都感到惊异,为什么富商不要求达芬奇把妻子蒙娜丽莎的画像留给他;他们认为,这大概是要想证明画家所画的并非蒙娜丽莎其人。
我倒觉得佛罗伦萨的这位商人一见此画吃惊不小。他并没有把自己年轻可爱的妻子蒙娜丽莎看作一位贤淑的仙女。对于他来说,这幅肖像画是太堂皇,也太庄重了。
另一方面,画家达芬奇在蒙娜丽莎这个形象中倾注了太多的个人色彩,因而他也就无法和蒙娜丽莎分离,终于带着她离开佛罗伦萨到远方漂泊去了。就这样蒙娜丽莎的肖像画跟作者一起到了法国。曾经庇护过达芬奇的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在大师故世之后得到了蒙娜丽莎这幅肖像画。后来蒙娜丽莎终于到了卢浮宫,成为大博物馆的骄傲。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sjwh/359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