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的发展史上,也有过不小的阻碍。而作为印度最大的一个黑点——种姓制度也确实给印度电影带来了不少阻碍。
因为本土的高种姓人士有着类似中国儒家对戏子的轻蔑,因此对拍电影的热情不高,而低种姓的肤色又不太符合大众对于白皮肤的偏爱。
但是多元文化却很好地弥补了这个弱点,波斯人(伊朗的主体民族)作为原本的霸主自然有着从事影视行业的传统,而穆斯林对电影事业也有着不小的热情,阿米尔汗就是个中典型。
也多亏了一般的高种姓对影视行业不热衷,让阿米尔·汗这种在印度属于非主流的穆斯林能够上位。
有人曾这样评价印度的独立,只有可能在英国这样的宗主国和印度这样的殖民地才会发生。
因为只有英国这样有着浓郁自由主义传统的国度才会让甘地这样的人公开传教,不但没有暗杀行动,还在他因绝食晕倒的时候提供救助,这在大部分的国家是绝无可能的。
也只有印度人这样的民族才会一直坚持非暴力的传统和英国殖民者抗争,哪怕是因抢劫粮仓被警察打的头破血流也绝不还手。
每次甘地绝食英国人就慌了,换成俄国人,你绝食死了还节省他一颗子弹。
印度电影也相似,他们的情况只有可能在印度人和英国人之间发生。
随着《印度电影法》(1918)的颁布以及影片审查委员会(1920)的成立,英国人也开始干涉印度电影中的反英思想。
虽然出于每个宗主国都会有的思想去干涉印度电影,但是又因为其自由传统无法干的太过,而印度人很轻松就突破了英国人设下的障碍。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胶片严重短缺,印度电影企业受到很大影响。英国殖民政府规定:每个制片人每年必须拍摄一部有关反法西斯战争的影片,严禁拍摄广告片和其它短片。
同时,严格影片审查制度,凡是有印度民族歌曲和民族领袖形象,或宣传甘地主义的影片一律禁止上映,对武打镜头和号召斗争的台词一律取缔。
苏巴斯·钱德拉·波斯他在1938年至1939年担任国大党主席。该党派成立于19世纪,以合法组织而非地下党的身份在印度宣扬独立运动,因此他们的抵制才是很多电影得以拍摄。英国人政治自由的传统给自己培养了一个对手。
当时坚决反对印度参战的印度国民大会党则对这些措施进行了抵制。
聪明的制片人也突破了英国的严格控制,以音乐片和娱乐片的形式,巧妙地利用歌曲和双关语来表达印度的民族感情,或通过台词传达爱国主义信息。
孟买有声影片公司拍摄的《命运》中的歌曲《外国人滚蛋,印度是我们的》充满强烈的爱国情绪。但是这类影片数量很少。
在印度独立前只有三部被认为是印度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影片。
即阿巴斯导演的《大地之子》,它表现了1943年孟加拉500万饥民死于大饥荒的凄惨景象。奇坦·阿南德的《贫民区》,主要揭露印度两极分化、贫富悬殊的生活。
还有一部是《柯棣华的不朽事迹》,叙述印度青年医生柯棣华参加印度援华医疗队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以身殉职的光辉事迹。
在印度独立之后,这些已经流于形式的管制也被彻底废除,印度电影迎来了爆发式增长。
直到今天在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或许未来真的能和好莱坞一较高下吧。而印度电影的成功也标志着多元化和“接地气”拍“人民真正想看的”才是电影的真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sjwh/358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