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亚文化在媒介使用中的客观存在,为我们的媒介素养教育提供了许多新的课题。从青少年媒介使用的现状来看,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媒介教育必须首先面对的。
解决这些问题,青年亚文化给媒介教育工作带来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青年亚文化既表现为个人身心躁动,也表现为社会反叛行为。现实生活中两种因素是混合在一起的,我们很难从根本上把两者区别开来。在青春期,性潜意识的“移情”和“代偿”转化为多种躁动不安的行为,这些行为表现为非理性、突发性和多变性的特征。网络游戏、收集明星信息、手机短信等媒介消费都是他们躁动不安的表现。
因此,在这一情况下,要想使青少年像过去那样被成年人的规范和典雅所整合、缓和(软化),转化为一种温柔敦厚的文化形式是很难行得通的,因为新媒介已使社会教育环境复杂化了,媒介的仿真性和易得性使得媒介教育必须面对这一现实,在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上做出调整。
其次,长期以来我们的媒介文化大多是专制性的,即以训诫的口吻传播教化式的内容。缺少沟通,不讲究交往修辞是这类媒介文化的特点。因此,当我们沿用这样老一套的办法来进行媒介教育或在这样的语境下进行媒介教育时就很难引发青少年发自内心的认同。缺乏对现行主流文化的认同感是当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一个突出难点。而来自境外媒体机构往往深入研究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针对其特点,开发媒介文化产品。
近期韩国青春偶像剧、网络游戏在中国的流行正说明这一问题。青少年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别强,面对如潮水涌进的外来媒介产品,他们并没有构筑好伦理道德上的心理防线,美丑善恶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道德无准则是媒介消费亚文化的典型特征。例如,对网络黑客的态度很典型地反映了这一点。根据上海市有关专家的调查统计显示,有16.3%的青年对羡慕网络黑客的观点持赞成态度,30.4%的青年未明确表态或是回避问题,这两者的比例虽然不是很大,但却反映了青少年中存在的模糊观念。
当今发达的网络社区其成员以年轻人为主,相似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动机,使得他们彼此间很容易产生共鸣,由于青少年渴望摆脱现实世界的道德规范限制,因此,他们在网络社区寻找解脱、放纵,往往对各种现实问题不做道德限制,以宽容的态度看待不合乎传统道德规范的事件。例如,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博客”成为特殊的网络传播现象,不加约束的“博客”冲击的是传统的舆论环境和道德标准。“木子美”、“竹影青瞳”在网上发布个人性体验文字或裸体照片,以此引来高的点击率。对这种做法,许多青少年对此持无所谓的态度,而这实际上就是典型的亚文化心态。
虽不能说当今的青少年完全认同外来媒介产品的思想观念,但总体情形令人堪忧。如果当代青年对这一问题没有正确认识和道德养成,一味崇拜媒介着力宣扬的“数码精英”而不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加以认识,那么其潜在的问题将是很危险的。同样,当青少年把“木子美”、“竹影青瞳”这样的“博客”事件看得无所谓的时候,我们建立在传统价值观念之上的社会秩序就岌岌可危了。因此,在新媒介时代,媒介伦理教育应当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最重要内容,也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又一大难点。
再次,在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成人的情感形式是很难打动青少年的,青少年有自己的情感形式,在青年亚文化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成年人文化中的情感有很大的差异。这主要是由青春期的特点决定的,在青春期,青少年生理的变化使得他们进入心理断乳期,那种急于寻求精神上的独立和摆脱对父母依赖的情绪在此时表现尤为强烈。赛伯空间是其能找到独立感觉的精神家园。这正是青少年对媒介虚拟的世界十分迷恋的根本原因所在。
由于他在虚拟世界中容易得到心理满足,自然就会觉得现实世界的无味。通过游戏的方式,游戏者可以将现实世界的意义降到很低。电脑游戏综合症不单是精神层面的,它直接导致身份乃至人格的分裂。游戏者在现实世界有一个身份,而到了游戏世界里,他则拥有一个或多个其他身份,彼此可以变换,获得高度刺激和多重满足。因此,如何使青少年摆脱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成为媒介素养的一大难题。
青年亚文化引发的媒介素养问题,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由于青年亚文化保持抵抗主流社会文化的姿态,而抵制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传统观念,因此,媒介接触、消费中的青年亚文化倾向,将阻碍青少年正常、健康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接受。二、由于青年亚文化形式前卫、怪异,这使得青少年容易全盘接受附着在其上的价值取向,否认传统形式的文化以及附着在其上的价值取向。三、由于青年亚文化消费渐成潮流、时尚,而导致对传统识读教育的排斥,如电子媒介的使用,造成对视觉文化的依赖而对纸质媒体排斥,对电子书写和读图简化形式的推崇,导致对读写能力培养的抵制,从而造成人的思维能力下降。
香港和台湾等地的一些学者研究证实,狂欢式地接触媒介,对提高他们判别能力并无帮助;相反,研究发现约一成半有沉溺使用媒体倾向的青少年,他们的传媒判别能力明显偏低,而且有较强仿效媒体讯息的倾向,例如“在有意无意间去学习电视剧、电影或者漫画人物处理问题的方法”、“会代入歌词、剧情或者电影角色,去处理自己的感情问题”等。研究结果指出,若青少年对传媒缺乏判别能力,容易引至在日常生活中过分沉醉于叙事性的媒体内容,并且增加仿效媒体讯息的可能。这显然都是媒介素养教育中所必须面对的。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sjwh/345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