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天山有神奇秀美的自然风光,也有特色不同的人文景观。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多民族迁徙、角逐、融合的交汇点,这里遗存下来的岩画、古碑、古庙、古道、古诗、古遗址又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开发西域、建设边疆的悠久历史,这是最真实、最原始的遗址,也是哈密各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还流传着樊梨花与焕彩沟的故事。
薛仁贵与樊梨花,是唐代出塞西征,维护大唐统一西域的两员名将。公元662年(唐龙朔二年),漠北铁勒九姓反叛,左武卫将军薛仁贵与樊梨花先后奉命西征,为打退九姓突厥的侵扰,曾转战于天山南北,在军事上取得了重大胜利。他(她)们的故事,在民间一直流传很广很久。
在隋末唐初,唐王李渊夺取隋朝政权,建立唐王朝后,由于治理有方,国力逐渐强盛,声望日益提高,西域各地纷纷遣使者到中原与大唐修好,伊吾城主(今哈密)石万年首先举七城归附大唐。但自持强大的突厥势力,不甘衰败,常常出兵侵扰唐王朝治理的西州和伊州,并挟持焉耆王,挑动高昌王和伊吾城主与大唐为敌,甚至阻断丝路,劫掠各国使臣。
到了唐高宗,为了保边安民消除西患,打击突厥势力的不断侵扰,高宗决定出兵西征。在点将前,他听说突厥兵将凶悍善骑,若派兵西征,选一名能同突厥抗衡的强将方为上策,所以点谁带兵出征尤为重要。
此时,唐高宗想起曾被任命为右领军中郎将的薛仁贵是一名勇猛善战的悍将,在唐军围攻安市(今辽宁海城)战斗中,高丽曾派援兵25万前来解围,在两军会战中,那名身穿白袍、手握银戟、腰悬弓箭、在敌阵中往来冲杀,所向披靡的人,就是率大军打败高丽援军的薛仁贵,所以唐高宗最后还是决定选派薛仁贵领兵西征。
樊梨花是参与唐王朝西征中的一员女将。樊梨花原本是唐朝番邦山寨的首领,并不依附唐军,只因为西突厥不断东侵骚扰,樊梨花在唐将程咬金的劝说和邀请下,才毅然起兵西征。在她转战天山南北过程中,配合唐军确实打了不少胜仗,表现非常英勇,不仅为唐军弘扬了军威,也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生动感人的传说:像在东天山焕彩沟点将换装的故事;在鸣沙山同敌人遭遇,浴血奋战,最后流传下来的沙山藏营典故等……
哈密焕彩沟汉碑位于哈密市北45千米的焕彩沟沟口,碑体长33.2米、宽3米、高2米的方体天然石头。碑的南侧右端残存汉文“维汉永和五年六月十五日”和“沙海”字样,初刻于东汉。碑的西面左端刻有两行楷书,隐约可辨首行“唐姜行本”四字及末行“贞观”“十四年六月”,为唐人利用汉碑而刻。“焕彩沟”三个大字是清代所刻。
这里曾是唐代樊梨花行军途中休整的地方。因为从这里越往山里走,天气会越凉,若回头往山外走,天气则会越热,所以樊梨花才传令人马在此停留,进行了点将换装,并为死难将士在这里准备了棺木,当时人们见此情景,便给此处留名叫棺材沟。
棺材沟一直沿用到清代,一次宁远大将军岳钟琪路过这里,听说这条沟叫棺材沟,觉得很不好听,也不吉利,又看到沟内那斑斓夺目的众多大大小小的鹅卵石,便下令改为今日的焕彩沟。
南山口附近的洪积扇上有一座8米见方,高达10米的烽火台,西侧岗阜上亦有烽燧残留痕迹,曾是兵家必争之地。
1990年焕彩沟汉碑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沙山藏营则说的是大唐贞观年间,在距长安西去千里有一要塞叫寒江关,它是西凉国与大唐交界的重要隘口。寒江关的守将是樊洪,他有一女叫樊梨花。
樊梨花自幼习武,练得一身精湛的本领。唐朝为平定西域各国归顺朝廷,唐朝皇帝下旨命樊梨花率兵西征。樊梨花奉命帅兵出关,在西征中,先派一营女兵探路,在走进草原柳条河边的沙山子时,没想到突然同埋伏在沙山附近的突厥铁骑遭遇,战斗打得非常激烈,结果终因援军未能及时赶到,女营寡不敌众,伤亡残重。当樊梨花率大军赶来把敌军打跑,才将壮烈牺牲的战士埋葬于沙山之下。
另有一说是西征将士有一营当时先扎营于沙山之下,没想到一夜之间,天气突变,狂风大作,越刮越猛,铺天盖地,防不胜防,第二天士兵们全被埋在厚重的沙山之下。后来每到风天或者有人上山滑沙,沙山就会发出各种响声,音量随着震动大小变化不同,时而像战鼓雷鸣,时而像战马冲锋,时而似精灵哭泣,时而又如万众欢呼,时隐时现,若幻若真,人们说这是长眠在沙山下的征战将士忠魂不散。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shenhua/337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