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即位后,整顿吏治,改革时弊。当时卖官鬻爵之风盛行,见利忘义之徒趋之若鹜,官场乌烟瘅气。
道光帝不断查办贪贿官吏,一旦发现,立即惩办,以儆效尤。即使如此,内患仍旧层出不穷,最令道光头疼的是禁烟问题。
道光上台伊始,就再三强调前朝的禁烟政策,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要先行出具货船并无鸦片的字据,方准开舱。对开烟馆者,议绞;贩卖者,充军;吸食者,杖徒。鸦片趸船自此由黄埔迁到零丁洋。
但是,“销售畅如故,何则?科条加重,罪皆不及于死,而有瘾者,顷刻无烟,即有生命之忧,是以甘心触犯,购求愈切”。十一月十九日,道光摘去“徇陷夹带鸦片之洋商伍敦元”的顶戴,开始惩治庇护者。
道光三年,吏部、兵部议定禁烟条例: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地方官自行拏获,免议;其得规故纵者,革职。
八月,又议定大臣失察鸦片烟的条例:百斤以上者,该管大员罚俸一年;千斤以上者,降一级留任;五千斤以上者,降一级调用。武职失察亦照文职统一办理。
可见,道光已经充分认识到,鸦片对国家、对社会的危害胜过财政上的损失。鸦片走私的猖獗,导致白银外流,淸政府的财政经济受到损害。只有禁绝鸦片才能停止白银外流。同时,烟毒造成的社会问题对中国的危害更是深远而无穷的。
上行之,下效之。道光对鸦片的态度影响了各地的官员,他们不断上折表明对禁烟的态度并提出具体办法。
四月二十三曰, 邓廷桢向道光汇报了安徽的禁烟情况,道光指示道:“于每年初冬春尽时,两次委员严查,如有私种熬烟情弊,除首从各犯,分别问拟军徒外,其贪利放种之业户,即照私种为从例,杖一百,徒三年。若任犯逃逸,不肯供出姓名,即照私种为首例发边远充军,山地人官。”这一年是道光年间有关禁烟问题的第一次大讨论。
由于道光禁烟态度非常明确,各地官员态度也比较积极,确实行动了起来。实际上,道光十一年的禁烟运动,已具有全国规模,达到了道光禁烟初期的第一个高潮。
此后,禁烟还在继续。道光十三年,开始明文规定禁止吸食鸦片。但是,渐渐地人们开始放松对鸦片的禁令,各省官员对禁烟条例的贯彻开始松懈,缺乏认真的检查,一些地方官员并未认真查禁。因此,禁烟的实际效果并不大,禁烟条例章程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鸦片走私更为猖撅。
在这种情况下,道光又组织了一次关于鸦片的大讨论。许多官员参加了讨论,表述了自己对禁烟的态度和主张。支持对鸦片弛禁的不在少数, 坚持禁烟观点的人也有许多。
道光想通过这次辩论统一思想,改变过去禁而无效、鸦片之害反而日益猖獗的现象,找出一 条行之有效的禁烟办法,杜绝烟害,达到利国强国的目的。
道光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官员禁烟,但是却“言者不一,或请量为变通,或请仍严例禁,必须体察情形,通盘筹划,行之久远无弊,方为妥善”。
在道光的一再监督下,各地禁烟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再次出现了一个禁烟的高潮。
道光十八年九月二十二日,邓廷桢在一艘外国商船上查获烟土八百二十袋,计重十三万一千五百余两,同时收缴了烟具、军慽。他在审讯该船奸商邓然时,掌握了邓然与余晖、崔四、郭有观合伙经营鸦片,并在广州城外水西街开设万益号商店,向外商烟贩买烟土的情况。这个团伙被一网打尽,均受到惩处。
道光除了惩治烟犯,惩戒弛禁官员外,还重用主张严禁的林则徐。
道光十八年(1839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肩负着禁烟重任的林则徐,从北京起程,冒着严寒,向南方赶去。一路上,他经过直隶、山东、安徽、江西等省,沿途考察民情,调查烟害,打听鸦片走私情况,为查禁鸦片作准备。
在距离广州约有半个月路程的地方,林则徐给广东布政司和按察司发出了一封机密公文,要他们照所开名单把六十一名和鸦片走私有关的人犯逮捕起来,等他到广州后处理。
道光十九年(1839年)一月二十五日,林则徐到达广州,以越华书院作为行辕。第二天,就在公馆门前贴出一张布告,申明他来广州查禁鸦片走私的纪律,命令同外洋接触最多的行商集中寄住在公馆附近,以便随时问话。同时,不断同广州官员会见,充分商讨,制定出各项具体措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林则徐认识到,大量的鸦片走私是烟害泛滥的直接原因。于是他下令整饬海防,严查走私。
四月二十二日至五月十五日,林则徐遵照道光的批示,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缴到的鸦片。虎门销烟是禁烟运动的巅峰,使整个世界为之震惊。
道光的主禁立场和对林则徐的大力支持是这次胜利的重要原因。道光厉行禁烟,是道光年间政局中的一个重要政绩。
在禁烟问题上,朝中虽然意见分歧,但由于道光力主禁烟,持不同意见的人尚不敢公开地为所欲为。可以说,从道光登基到禁烟这段时间,是道光在政治上的有为时期。
但是,禁烟运动并没有彻底进行下去,最终流产。
当鸦片之害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和角落的时候,抑制禁烟的势力已经庞大到不可战胜。这不仅是道光和林则徐等人的不幸,也是国家民族的大不幸。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qc/310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