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6世纪初西方供近视眼镜用的凹透镜问世,用镜片改善视力的做法很快风行。1784年(清代乾隆四十九年)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发明出双光眼镜,眼镜完善起来。而真正使眼镜在中国宫廷立足的是雍正皇帝。
雍正皇帝在位13年,眼睛近视且又特别喜欢眼镜,为了方便生活和处理朝政,他特别谕旨,京中大殿内安眼镜两副,乾清宫大殿上备用眼镜两副,弘德殿安眼镜一副。后来在四宜堂如意床上安茶晶眼镜一副。雍正是对西洋器物最有兴趣的皇帝,其不仅不抵触,反而模仿甚至“拿来”,宫廷画家绘《雍正帝半身西服像》,其竟然戴上了西洋假发,由此可见,雍正一朝戴眼镜已不是什么事了。
然而乾隆皇帝比起他的皇老子颇有不同。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派信使马嘎尔尼来华,进献19宗贡品,包括天体运行仪、天文望远镜、军舰模型等,乾隆给英王回信却口气很傲慢:“朕光宅四海,统御万邦……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并回赠英王及使团极丰厚的礼品,正所谓“薄来厚往”。正是这种观念,乾隆虽寿达望九高龄,却从不用眼镜。清代笔记《养吉斋余录》记:“知高宗(乾隆)圣寿望九时,披阅一切文字未尝稍懈。以眼镜借物为明,仍屏而不用也。”
这一点早他两朝的康熙似乎还有通融,曾在康熙癸未(公元1703年)五月,赐礼部侍郎孙岳颁水晶眼镜。当时正在朝廷当值的蒋文庶奏禀皇上,说他的老母眼睛昏花,康熙当即赐眼镜,其倍感殊荣。
乾隆虽然不用眼镜,但在大考翰林时以眼镜为题作诗,清人《瞑庵杂识》中详细记载了这件事。当时和珅为掌院学士,小他14岁的阮元初入翰林。一天乾隆皇帝对和珅说,眼镜别名叆叇,近始知之。和珅退朝后对阮元说起此事,并进一步透露“上下御此也”。其实向阮元透露一个重要信息。时间不长大考,诗题即《叆叇》,并限诗韵“他”字,“他”属下平声“五歌”韵。
估计不专门查查资料,对这样一个新生事物肯定要交白卷的,唯阮元提前有准备,他作诗:“引镜能明眼,玻璃试拭磨。佳名传叆叇,雅制出欧罗。窥户穿双月,临波湛一波。连环圆可解,合璧薄相磋。玉鉴呈毫字,晶盘辨指螺。风中尘可障,花上雾非讹。眸瞭奚须此,瞳重不恃他。圣人原未御,目力寿征多。”这诗写得考证源流精准,将其外形功用说得一清二楚。
最最让皇上高兴的是后四句,别人离不开,而“重瞳”的皇上不用它不依赖它,虽年纪高迈,目力好大寿之征兆也。无怪乎后来“元诗独工,上叹赏,拔置第一,不数年遂跻清要”。阮元抓住了一个机会,掌握了皇上的好恶,马屁一拍正中下怀,果然平步青云,高官得做骏马得骑。
明末清初时的眼镜由西洋传入的是玻璃镜片,当时称“玻瓈”。因为国人制的玻璃没有欧洲的好,于是有人用水晶替代,当时本国水晶镜称为眼镜,进口玻璃镜为叆叇,后来统一称为眼镜。《瓯北诗钞》中有眼镜使云:“相传宣德年,来自番舶驾。初本嵌玻瓈,薄若纸新砑。中土递仿造,水晶亦流亚。”中国仿造的水晶镜片被视为逊于玻璃镜片,后来发现,天然水晶尤具养目之效。
到了宣统皇帝溥仪时,眼镜已经很普及了,如《清代北京竹枝词》中说:“近视人人戴眼镜,铺中深浅制分明。更饶养目轻犹巧,争买皆由属后生。”眼镜铺出现,而且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然而作为皇帝的溥仪戴眼镜仍引起轩然大波。
溥仪终生与眼镜寸步不离,他自幼患有严重近视和其他眼病,从老照片中看他的镜片感觉其近视至少在600度以上。但戴眼镜与中国传统习俗不符,有损龙颜有碍观瞻。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说:“我十五岁那年,庄士敦(宣统的西洋教师)说我的眼睛可能近视,建议请个外国眼科医生来检验一下,如果确实的话,就给我配眼镜。不料这个建议竟像把水倒进了热油锅,紫禁城里简直炸开了。这还了得!皇上的眼珠子还能叫外国人看?皇上正当春秋鼎盛,怎么就像老头子一样戴‘尖子’(眼镜)!后来庄士敦不知费了多少口舌,加之我坚持这才解决。”
溥仪终于戴上了眼镜,除他的幼年少年时代外,溥仪照片上的他永远架着一副眼镜在鼻梁上,比起他的祖上来,与眼镜结下终生之缘。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qc/310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