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新篇》是清代洪仁玕撰政书,1859(咸丰九年)刊行。洪仁玕1859年4月被封为干王,总理全国政事。他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经洪秀全批准后,作为官方的文书正式颁行,是太平天国后期的重要文献。《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但由于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没有付诸实施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未产生显著作用。
指导思想
《资政新篇》的指导思想是“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所谓“立政”,就是建立政治制度,制定政纲;所谓“取资”,即根据当时客观形势来办事。洪仁玕根据太平天国革命形势的逆转和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现实,提出学习西方,提倡与各国通商,借鉴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等,得到洪秀全的赞同。进行具有某些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借以巩固农民政权,使“太平江山一统万万年。”
思想来源
《资政新篇》中体现了鲜明的资本主义特色和先进的近代观念,其思想来源可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是作者洪仁玕自身的交友对象。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列举了他交友的23名西方人士,大多是著作等身的饱学之士,而洪仁玕自身也在1853年从牧师领洗,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基督徒,期间他接触了大量的西方思想、知识及传教士独特的“基督教文明观”,这些都为他的《资政新篇》打上了鲜明的“基督教现代化”的烙印,是《资政新篇》内容与思想的核心来源。
二是作者洪仁玕流亡香港的经历。1853年,洪仁玕到达了当时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他亲身接触了在英国统治下的香港的政治、司法制度、西方资本主义下的社会经济情形以及偏“西方化”的文化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下,洪仁玕对西方的社会制度、文化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与理解,为后来《资政新篇》中提出的政治构想提供了一个模板,很多香港的制度、管理方式都在《资政新篇》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如《资政新篇》中对于各项制度乃至官职的设定都有当时香港的影子。
三是当时相关的一些文献资料。洪仁玕在香港和上海都有机会通过传教士接触到1811年后传教士所出的中文书籍与报刊,还广泛接触了国内出版的相关书刊,这些书刊都为洪仁玕编写《资政新篇》提供了思想来源。资政新篇中的用人察失思想、专利思想就有参考、借用当时书刊的痕迹。
先进性
《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或者说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政治上,它主张“以法治国”、舆论监督和直接选举政府官员,即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法制思想。经济上,它鼓励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提倡保险事业。文化思想上,它反对迷信,提倡新式教育。外交上,它主张自由往来、平等互利。
局限性
《资政新篇》中未提及列强侵略中国,反映作者认识的模糊;未将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制度联系起来,未将其提出的政治纲领与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虽然在太平天国其间产生但并不是农民阶级的产物,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思想和阶级条件,加之战争环境的影响,最终未能实施。
作者简介
洪仁玕是洪秀全的族弟,是拜上帝教最早的信徒之一。金田起义时,因传教没有赶上起义队伍,便折回广东。为逃避清政府追杀,1852年到香港,努力了解西方的宗教和文化,并结交了一批传教士,在那里接受了一些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1858年离开香港,辗转来到天京,受到洪秀全器重,天京变乱后,被封为干王,总理全国政事。
洪仁玕总理朝政后,看到太平天国政涣人散的严重局面,决心通过改革挽救危局,从而创造一个“太平一统江山万万年”的“新天、新地、新人、新世界”。为此,1859年(咸丰九年)冬,他提出了一个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qc/309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