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是指自1933年至1937年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领导核心的联共布的领导下进行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
1934年1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1936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1937年该计划超额完成。
三十年代初,在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过程中,斯大林曾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当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不断得到新技术的装备后,又出现了缺乏熟练掌握运用新技术的专门人才和管理现代化企业的专门人才以及一部分领导人轻视人才的新情况。
斯大林1935年5月4日在红军高等院校学员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首先提出“干部决定一切”这个口号。斯大林强调指出,人才和干部是世界上所有宝贵的资本中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本,并于1935年把这一思想概括为“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这一口号的提出,引起了各级领导者对干部问题的重视,从而加快了对各类干部的培养。
1928年,苏联全国具有高等教育程度的专家仅9万名,而到1937年,全国知识分子干部就达960万人,其中技术干部达400万人以上,这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联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培养训练经济工作干部,充分发挥现有技术力量的作用,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大胆提拔富有创造性和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扩大技术队伍,普遍提高群众文化教育水平。
在重要工业部门中,专家的相对人数超过德国。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达54万人,超过英、法、德、日、意在校大学生人数的总和。在“技术决定一切”和“干部决定一切”口号的推动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欣欣向荣。应当指出,“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是在苏联严重缺乏技术干部,并且这一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适应的。
1935年9月,在各个部门都掀起了以斯达汉诺夫命名的社会主义竞赛运动──斯达汉诺夫运动。
1935年8有31日,顿巴斯煤矿年轻的掘煤工人斯达汉诺夫,改进了掘煤方法,三个人的一个采煤掘进班在一个工作日6个小时内采煤102吨,超过普通采煤工作日生产定额的13倍,传遍全苏联。9月8日,斯达汉诺夫又刷新了自己的纪录,一个工作日采煤175吨。
最高苏维埃政府抓住这一典型,斯达汉诺夫一举成名,到各地作报告,党中央给予他相当优厚的物质奖励和政治待遇。斯达汉诺夫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很快就在全国工业的交通输等行业普遍推行以斯达汉诺夫名字命名,以掌握新技术、改进旧工艺,提高劳动生产率为目标的生产技术革新运动。
斯达汉诺夫运动,是苏联人民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步代而忘我工作、主动进取精神的体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在这一革新运动的推动下,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劳动率提高了82%,大大高于原计划的63%。由于开展斯达汉诺夫运动,“二五”计划也以四年零三个月完成。苏联第二个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于1937年4月1日再度提前九个月完成。
一五期间,苏联从西方引进一批先进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高薪聘请外国专家和技工。三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建成——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库兹涅茨克钢铁厂和札波罗日钢铁厂。以及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第聂伯水电站等大型设备生产项目。由于苏联技术力量不足,这些企业在一五期间大多没有达到外国设备的设计能力。
二五期间苏联继续引进美国和德国的先进工业技术,并且注重消化和吸收。第二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挖掘已建企业的潜力,三大钢铁联合企业在二五时期才逐步达到设计标准。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到1937年完全建成投产。
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是大力发展本国装备制造业,用先进的技术装备促进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为此苏联先后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乌拉尔、克拉马托尔斯克、新契尔克斯克、车里雅宾斯克等地新建起重型机械制造厂。
在哈尔科夫建成拖拉机厂和车床厂,扩建了高尔基和莫斯科两个汽车制造厂。在远东的兴建了共青城,在共青城建立了大型的有色金属和特种钢铁冶炼工厂以及飞机制造厂。
斯大林宪法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二五期间,在苏联社会阶级结构方面,一切剥削阶级都已被消灭,剩下的只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劳动知识分子。斯大林在1936年11月召开的全苏苏维埃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宣布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社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
苏联1936年宪法,在当时是世界上一切宪法中让绝大数人所享有的最民主的宪法。斯大林宣布:在苏联,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也无疑是正确的,这一结论既符合苏联当时的社会情况,也符合马列主义基本原理。
1936年的宪法宣布苏联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到1936年时,斯大林已经基本消灭了党内外的政治对手。苏联消灭了敌对阶级。形成了工农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政治上,苏共中央具有高度集中的政治权力,各地方加盟共和国和自治共和国要听斯大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指挥。在经济上,以公有制为基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占有绝对的优势。
斯大林的政令畅通无阻,不忠于斯大林就等于是背叛党和人民。各级干部层层任命。党的干部具有高度的权力和权威。这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历史上称为“斯大林模式”。
从历史的宏观角度看,当时这个模式是最佳的选择,体现了苏联人民的意志和愿望。斯大林体制保持了思想政治的高度统一和苏联的安定团结,使得苏联集中力量办大事,短期内迅速扭转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
苏联当时所处的时代,必须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建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和实现国防现代化。稳定、速度、效率是压倒一切的。
但是斯大林时期,以领导人的意志为方向,忽视民主,法制得不到尊重、过分强调阶级斗争甚至不惜使得阶级斗争扩大化变为残酷的肃反这些又都严重的损害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声望、更损害了苏联人民的利益。
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在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显示出巨大的破坏力,苏联共产党的僵化也正是从三十年代开始的。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ouzhou/318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