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米高扬设计局是俄罗斯主要的飞机设计及制造商。原称为“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俄语:МикояниГуревич,МиГ),由阿尔乔姆·米高扬和米哈伊尔·古列维奇建立于1939年12月8日,该设计局的名字是以米高杨和格列维奇两人名字命名的。
以生产米格(МиГ)战斗机而闻名,“米格”的名字正是取两位设计师阿·伊·米高扬和米·约·格列维奇姓氏的第一个字母。2006年,俄罗斯政府将米高扬、苏霍伊、伊柳辛、伊尔库特和图波列夫合并成立新的“联合航空制造公司”。
米高扬设计局注重提高飞行速度、高度的缘由,还得从上世纪30年代的西班牙内战说起。当时,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伊尔-16型战机的机动性能突出,但和德制BF-109战机相比,速度、升限存在明显短板。
1939年,米高扬和格列维奇创建了自己的设计局。不久后,采用下单翼、开放式座舱气动布局的米格-1随之诞生,它的实用升限12000米,最高速度更是达到了600多公里/小时,一举刷新了苏联当时的飞行纪录。这款“冲劲十足”的战机和它的改进型一列装,便受到了苏军飞行员的深深喜爱。
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依靠空中优势在朝鲜上空狂轰滥炸。1950年11月,当美国多架F-51“野马”式战机在鸭绿江上空巡逻时,一批后掠翼喷气式战机从北面杀来,美国战机惊恐不已,立即掉头逃走。这批喷气式战机,就是苏联1947年试飞成功的米格-15歼击机。
尽管米格-15在操作性能、武器系统上存在不小缺陷,但瑕不掩瑜,它的最快速度达108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15000多米。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表现出了比美式战机更优的机动性能。为了保持空中优势,美国甚至不得不将最新研制的F-86“佩刀”式喷气机投入战场。
自此之后,米格-15一炮走红,在全世界生产了超过18000架,被40多个国家引进采购。
“把擅长的领域做到极致。”这是米高扬设计局一以贯之的发展思路。在研制米格-21时,米高扬设计局对“高空高速”的追求体现得淋漓尽致。当时,设计人员对西方国家正在研究的战斗机布局及各种新概念做了大量论证,把不同外形的机翼装在试验机的机体上进行风洞试验,分析不同布局的优势与劣势,最后选用了有尾三角翼布局的设计方案。为了减轻战机重量,设计局甚至取消了原定的2门30毫米航炮。
米格-21一面世,就一口气创下了20多项世界飞行纪录,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抢购”热潮,一度成为50多个国家空军的主力机型,被军迷戏称为“战机界的AK-47”。
美国空军准将罗宾·奥尔兹曾就米格-21发表声明:“为建立空中优势,我们的歼击机速度要快、机动性能要好,以便战胜最新式的米格飞机。其它一切性能都是次要的。”当时,米格-21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米高扬设计局数十年坚持将一个领域做到极致,才打造出一件件在世界军火圈持续走红的爆款产品。
上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航空工业发展低迷,一年生产不了几架飞机。对俄罗斯航空企业来说,寻找国外订单获取资金成为重要突破口。这时候,米高扬设计局的米格-29和苏霍伊设计局的苏-27同时登场。
米高扬设计局坐拥众多海外客户,有着丰富的外销经验。按理说,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比拼。然而,到了“交卷”的那一刻,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许多客户纷纷抛弃“米格”而选择“苏式”战机。
偶然的背后蕴含必然。随着苏联解体,国际战略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各国空军对战机综合性能,包括航程、载荷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然而,一向以“高空高速”为“招牌”的米高扬设计局,并没有积极适应全新的市场变化,在米格-29上仍延续了一贯的设计思路。更致命的是,为了降低成本,米高扬设计局在生产工艺上降低标准,与精益求精打造的苏-27一比较,高下立判。
屋漏偏逢连夜雨。丢掉国外市场后,米高扬设计局又闻噩耗,关键的第五代战斗机项目又被苏霍伊设计局击败。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一无所获。
屡遭败绩的米高扬设计局并没有将失败归于“运气不好”,而是认真反思所走过的弯路,并积极调整“米格”的研发思路。
1996年,俄罗斯政府将数十个设计局和制造厂进行重组。为了保持“米格”这个享誉世界的品牌,新的工业综合体被命名为“米格-MAPO”。后来,又将“米格-MAPO”重组为米格飞机公司,开发了现代化的生产和实验基地,各种型号航空设备的研发工作步入快车道。
由于米高扬设计局对其产品定位的失误,米高扬设计局陷入了极大地困境之中,加上苏联解体的影响,米高扬的米格1.44被迫中止计划。米高扬愈发不景气,又在拯救公司的最后方案:教练机计划中败给了老对手雅克夫列夫设计局的雅克-130,米高扬丧失了拯救自己的最后机会。
09年初,米高扬正式并入苏霍伊旗下,米格——一代传奇,走到了它的终点。
2006年,米格、苏霍伊和图波列夫等飞机研制集团公司被再度整合为联合航空制造集团,科研实力和财力高度集中,米高扬设计局再度迎来发展的春天。
米高扬设计局一边进行体制改革,一边向“老对手”苏霍伊设计局取经,分析市场客户需求,重新找准产品定位。他们通过改进飞行控制系统、换装新型雷达、加装武器挂架等方式,提升了装备性能;通过与外国厂商合作,解决了俄制火控系统与国外设备的整合问题。米格-29SE、米格-29N、米格-29SM系列改进型战机相继投入市场,重新收获了买家的“芳心”。
2007年,米格-35成功首飞。新一代战机虽然外形与米格-29相似,但蒙皮之下早已脱胎换骨,米高扬设计局对机身进行了重新设计,在机载电子设备上聚合了新一代光电技术的精华,搭载的武器系统足以完成多种作战任务。
2017年初,俄罗斯专门为米格-35战机举办了一场国际推介会,将米高扬设计局从幕后推上了前台,先后有20多个国家表现出对这款战机的关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ouzhou/318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