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突进运动(德语:Sturm und Drang)是指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所发动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这个时期,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名称来源于剧作家克林格的戏剧“狂飙突进”。
狂飙突进运动的核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的是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
这次运动是由一批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德国作家发起的,他们受到启蒙时代影响,推崇天才,创造性的力量,并把其作为其美学观点的核心。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卢梭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们歌颂“天才”,主张“自由”、“个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
但另一方面这些年轻作家反对启蒙运动时期的社会关系,驳斥了过分强调理性的观点。这个运动持续了将近二十多年,从1765年到1795年,然后被成熟的浪漫主义运动所取代。
狂飙突进的领袖、文艺理论家海尔德尔提出的“天才不须规律”的口号,成了他们共同的信条。这场运动,实质上乃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对腐朽的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一次有力冲击。狂飙突进运动反封建的旗帜是鲜明的,激情是高涨的,在推动德国新文学发展方面的历史功绩也是应该肯定的。
虽然它来势凶猛,但不深入持久,犹如昙花一现,瞬即消逝。因为狂飙突进运动的参加者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他们的反抗往往流于无政府的暴乱情绪。由于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得这个运动没有能够发展成为政治革命。
他们提出的一些改革社会的要求,都未能改变当时的客观现实,而只限于呼唤反抗封建意识的范畴。而且狂飙突进的参加者也含有远离人民群众,好高骛远,宣扬个人英雄主义等不良因素。
狂飙突进的时限,一般认为是18世纪70年代,但因它是一种历史现象,它的发生、发展和衰落由许多条件促成。
事实上狂飙突进作为一场运动,从18世纪60年代中期,即它的思想家赫尔德撰写《论德国现代文学片断》时已经开始,而代表狂飙突进精神的某些重要作品,到80年代末期,即法国大革命(1789)前夕才问世。
一般文学史家公认,1770年赫尔德在斯特拉斯堡与歌德相会是这场运动的重要标志。
法兰克福的“赫尔德—歌德派”、“格廷根林苑派”、以席勒和舒巴特为主要力量的南德派,是这场运动的三支主力,歌德是旗手,赫尔德是精神领袖。狂飙突进运动的重要先驱是哈曼和梅塞尔。
哈曼关于“天才”、关于自然与艺术的关系的论述,深深影响了赫尔德。
赫尔德在《论德国现代文学片断》、《我的1769年的旅行札记》、《论语言的起源》、《也是一种对人类进行教育的历史哲学》和论莎士比亚、“莪相”等著述中,从天才观、历史观、关于人的本质与作用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令人嘱目的崭新见解,成了推动文学革命的思想武器。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ouzhou/318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