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哥特人的脚步深入拜占庭人中间时,狄奥多西开创的王朝也因绝嗣而断弦了。面对帝国皇位空悬的局面,无论是武将还是政要都不想效仿西罗马那种混乱的内斗之路。那么,危机之中的拜占庭人将如何决定继承权、开创属于自己的新时代呢?
狄奥多西王朝延续了半个世纪,终于在马尔西安处换代了。马尔西安是一位名义上的统治者,也是一个标准的“政治木偶”。他本人受制于掌握帝国军事大权的将军阿斯帕尔,在军队的“垂帘”下行使帝国权力。从这一点看,帝国东部的军事长官虽也有不臣之谋,但其方式却还稍稍文明一些。
他的前任狄奥多西二世是一位暴君,曾害死了君士坦丁堡牧首“金嘴约翰”,并屈辱地向匈人交予贡金,并大开帝国东门以利于双方互市。所幸狄奥多西二世在450年的一次行军中从马上“摔下”草草死去,为帝国选出新一代继承人提供机会。
马尔西安生于色雷斯,靠着从部队中谋得的一官半职而上位,后又被阿斯帕尔家族看重,选做明面上的“皇帝”。军人选帝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实际才干以及忠诚度,马氏在这两点上均十分出色。行伍出身的他自然会为军人的利益撑腰,而对阿斯帕尔知遇之恩的感激也让他一直对将军保持着高度忠诚。
450年皇帝去世后,将军阿斯帕尔和皇帝的姐姐普尔卡里娅同谋安排自己的亲信继任朝纲。作为军队和皇宫共同信任的人,马尔西安就这样接过了帝国统治权。
马尔西安对基督教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在拜占庭东罗马帝国成型之后,整个国家虽将基督教奉为最高级别的宗教,却一直深陷教派倾轧的泥潭中不可自拔。由宗教争端招致的社会动荡此起彼伏,令统治者十分头痛。
史书记载,新皇帝上任伊始,就将修葺帝国内部的和平作为目标。他对外安抚少数民族,对内统一各个教派。公元451年,皇帝以个人身份宣布召开卡尔西顿大公会议。整场会议中,皇帝允许各教派人士公开辩论“耶稣基督的神性与人性”这一话题。最终,皇帝以其自身的信仰调停了教派的争论,并将基督具有“神人二性”作为官方正统教义之说,排斥了“基督一性论”。
在新皇帝的统治下,狄奥多西王朝看起来仍然欣欣向荣。但是,不断威胁帝国边境的匈人时刻冲击着巴尔干半岛的北部防线。在色雷斯屯居的帝国军队逐渐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权力,这就为新一批的军人起衅埋下了伏笔。军队在边境拥兵自重,而中央近卫军与其内外接应,这种僭越权力的办法是当时的罗马人习以为常的。
正巧,帝国的近卫军队长利奥是阿斯帕尔扶植的又一位亲信。他曾从伊利里亚大区的军队中脱颖而出,而后官至塞林布里亚地区的巡逻队长。因其作战勇猛,又善于服从,故被阿斯帕尔看重安插其做宫廷中的“内应”。
马尔西安亡故后,阿斯帕尔便推举利奥上位,旨在继续控制朝政。谁曾想,利奥这个人不是吃素的,他不甘心一直做傀儡皇帝,也不愿意受到越来越霸道的阿斯帕尔的控制。
在加冕仪式上,聪明的利奥邀请君士坦丁堡大教长阿纳托留斯为其加冕。此举是利奥精明的一招好棋,因为大部分拜占庭人十分崇信基督教,且乐意承认教会的地位。而皇帝对教会的积极迎合刚好赋予了教职人员以“神圣授职权”的威信,由此又能换来教会为皇帝正统性带来的“属神的祝福”。这样一来,利奥首开大教长在皇帝登基仪式上为俗权祝福的先例,也为漫长的中世纪里“教权与王权之争”开了先河。
468年,阿斯帕尔再一次取得了打击入境匈人的胜利。此人在军界的威信越隆,皇帝利奥就越不放心。因此,利奥联系了朝野上下对阿斯帕尔不满的政要们开了一场旨在夺权的秘密会议。在会议上,皇帝先是允诺参与“政变”者均将获得金钱和权力的奖赏。
后来,皇帝直接将他最心爱的女儿阿里娅德嫁给了其中最有能力的将军芝诺,以此增强保皇党联盟的凝聚力。
阿斯帕尔的实力来源并不仅限于自己的嫡系部队。当时的拜占庭部队表现出一种“割据”状态,在大区任职的士兵大多像地头蛇一般呈尾大不掉之势。其中,以哥特罗马人和伊苏里亚人为主干的两波势力最盛,其次是装备精良的帝国中央军。阿斯帕尔就是长期依靠哥特骑兵,而利奥依靠的芝诺,则是伊苏里亚系的将领。
471年夏天,将领们还是像往常一样向皇帝进行一年一度的述职。利奥借机故意在大庭广众之下数落了阿斯帕尔一番,并威胁要解除他的权力。这种做法当然是在利奥准备好手段应付阿斯帕尔的报复之后才作出的,可这位骄横的将军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即将大难临头。
阿斯帕尔先是向皇帝求情,请求返回自己的驻地并再次宣誓效忠皇帝。据利奥的眼线报道,阿斯帕尔在返程路上就已经开始同边境民互通书信,准备里应外合“拿下”利奥,换一位更容易控制的新人登台。皇帝派出的杀手看时机已到,便连夜暗害了阿斯帕尔,并拿出皇帝亲自颁发的“讨伐令”稳住妄图哗变的部队。
不仅如此,利奥早已借口“军演”将芝诺的亲信部队安插在色雷斯一带,目的就是应对部队变节。这样一来,得到消息的士兵们深知反抗无力,就不得不向皇帝再次宣誓效忠,接受新将的整编了。
除此之外,利奥作为拜占庭帝国·利奥王朝的开国之主,他的其他政绩也如同他的平叛手段一样精彩。皇帝杀死阿斯帕尔之后,等于将帝国内残存的哥特人势力同政治权利“切割”开来,这就导致一部分哥特士兵面顺心不顺,积极鼓吹尚在边境的哥特人“撕裂帝国边疆”。皇帝对这些心存不满的将士们采取一个不留的办法杀干杀净,直到军队内部至少表面上不存在敢于反抗者为止。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ouzhou/317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