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伯莱希特·华伦斯坦(捷克语:Albrecht Valdštejna,德语:Albrecht Wallenstein;1583年9月24日-1634年2月25日),是波希米亚(今捷克)杰出的军事家。在三十年战争中的丹麦阶段和瑞典阶段,率领天主教阵营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军队与反哈布斯堡同盟作战。与新教阵营中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并称三十年战争中的双雄。
首先,华伦斯坦充分调动起自己的人脉网络,他写信给萨克森的主将阿恩海姆将军,表达他希望与萨克森选帝侯约翰·格奥尔格强化亲善关系的愿望,凭借两人多年老朋友的关系和不谋而合的政治目的,阿恩海姆爽快地答应了。接着,华伦斯坦用金钱收买一些门客和自己以前的老兵,让他们去维也纳的街头巷尾,向民众传达这么一种看法,即皇帝的所有失败都归因于他对华伦斯坦将军的罢黜,如果要扳回战局非重启将军不可。一时间民意汹汹,皇帝的枢机大臣们也有很多人持相同的观点。
而华伦斯坦本人则摆出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宣称自己很享受眼下的宁静生活,不愿意被俗事打扰,不要再用虚无缥缈的名利和权力去玷污他的心境,他惟一感兴趣的就是自由与安宁。他当面拒绝了皇家信使进宫面圣的邀请,此时华伦斯坦手拿把攥,岂肯放低姿态,他想要皇帝屈从于他而不再任凭皇帝摆弄。
华伦斯坦的这一系列操作都是为了加强皇帝的焦虑感,将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待价而沽,全面掌握上风位置,狠狠地吊住哈布斯堡家族的胃口,以退为进谋取更多的利益。当然,华伦斯坦还是从布拉格移居到了距离维也纳宫廷更近的摩拉维亚,这样可以更频繁地与皇帝进行讨价还价。
皇帝斐迪南二世终究还是坐不住了,快火烧眉毛的他已经顾不了那么多,他派他最宠信的大臣、也是与华伦斯坦有良好私交的埃根贝格侯爵亲自前往做工作,邀请他出山,出发前皇帝勒令,令他无论如何也必须把华伦斯坦给请出来,即便做出重大让步也在所不惜。
埃根贝格侯爵见到华伦斯坦后自然免不了要听一大通他的吹嘘、抱怨、叹息和讨价还价,明知道对方在逢场作戏,他还是得耐得住性子恭敬地去好言相劝,努力平息他的怨气,满足他的要求。经过一番协商,华伦斯坦答应重出江湖,但是只保证皇帝的部分请求,他同意暂时带领军队,但是只为期3个月,至于3个月以后再怎么做,华伦斯坦没有任何表示。
帝国救星华伦斯坦要招兵买马的消息一披露,报名的人便四面八方纷至沓来,其中不乏以前追随他的老兵,这些忠心耿耿的胡子兵希望再次为老恩主效力,也有被华伦斯坦的名望和诱人的奖励吸引来的人们,他们慕名而来,希望在华伦斯坦的手下能够官运亨通,大发横财。应征的人数之多,令整个欧洲为之震惊,仅以一人之力就能达到如此高效的动员效力,实属罕见。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华伦斯坦就为皇帝征集了多达4万多人的部队。
就在大军云集、整装待发之时,华伦斯坦却再一次隐退。他声称,自己已经忠实地按照皇帝的意愿为帝国重新组织好了军队,接下来请圣上另请高明吧。已经尝到甜头的斐迪南二世岂能再放过华伦斯坦,他再一次派出了埃根贝格侯爵,命令他不论如何也要让华伦斯坦接受全军总指挥的职位。
华伦斯坦虽然还想在皇帝钦差面前飙演技,但是他也知道适可而止,双方经过磋商,草签了一份协议。协议规定,华伦斯坦拥有对军队的绝对的、惟一的指挥权,任何人(包括皇帝)不得干预、监视;皇帝如果要换人,必须提前书面通知;皇帝对军队下达的敕令,必须华伦斯坦签字同意后方能生效;华伦斯坦享有对所有战利品绝对的、惟一的分配处置权;皇帝要将梅克伦堡公爵领,还有一个世袭邦国领地分封给他作为酬谢。从此看来,这份协议几乎让华伦斯坦成为了帝国的无冕之王,帝国军队成为了他的私家军,但这是皇帝眼下惟一的也是最好的选择。
意气风发的华伦斯坦上任后随即展开了一系列军事和外交部署。他第一个行动就是离间瑞典与萨克森的同盟关系,免去两线作战的威胁。他先下手为强,派兵迅速占领萨克森军队返回邦国的必经之路,掐断他们与母邦的联系,然后以令人惊异的速度率军出现于布拉格城外,通过收买的内应放开城门,全军火速进城,城中的萨克森军队猝不及防,只得缴械投降并被扣为人质。同时他写信给萨克森将军阿恩海姆,劝他放弃波希米亚,返回萨克森保持中立。就这样,瑞典与萨克森的同盟就轻而易举地被华伦斯坦破解掉了。
就在这时,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信使到了,信中公爵急切地请求华伦斯坦向南开拔,拯救巴伐利亚,因为古斯塔夫的军队快要占领全境了。皇帝此刻也派人送来御信,建议(而非命令)华伦斯坦与马克西米利安会师。
对于华伦斯坦来说,让瑞典人狠狠地修理马克西米利安是一件能让他心情舒畅的事情,因为身为皇亲国戚的巴伐利亚大公一向鄙夷这位出身并不显赫的将军,在皇帝面前百般诋毁抹黑他的功绩。上一次在赢取对丹麦国王的大胜之后,自己反被莫名其妙罢黜,就是这位大公的"功劳"。因此,他对马克西米利安的报复完全可以通过古斯塔夫的枪炮来实现,而且他对巴伐利亚的死活根本不在乎。
不过当古斯塔夫得知华伦斯坦东山再起后,就加紧了对巴伐利亚的征服,他要尽可能快地揪出马克西米利安并将其消灭掉,然后调转矛头全力对付华伦斯坦。因此,华伦斯坦对此也是心知肚明,他虽然无比憎恶马克西米利安,但是依旧以大局为重,率军南下与巴伐利亚军队会师。但是这不代表着他不会给马克西米利安一点颜色看看,他轻描淡写地回复说即日南下会师,而且要大公本人早点前往指定地点恭候他的到来。
看到昔日飞扬跋扈的政敌不得不卑躬屈膝地站在路边迎接他的军队,华伦斯坦的确出了一口恶气。对于藐视众生的马克西米利安选帝侯来说,自己贵为皇胄,拥有极为辉煌显赫的出身、数不清的头衔、诸侯中最广袤的封地和巨大的财富,如今却要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一个出身低微、与自己关系极为恶劣的人,如此屈辱的事情,实在是噩梦一场。
经过唇枪舌剑的讨价还价,两人最终达成协议。协议规定,华伦斯坦接管巴伐利亚军团,有权对其下达任何军令,马克西米利安大公只保留奖惩自己军队的权力。也就是说,大公殿下要被架空了。为了冰释前嫌与和解,为全军打气,两人当着众将士的面互相拥抱,许下友好的诺言。大公尽可能地控制情绪,脸上毫无表情,而华伦斯坦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对于了解两人关系的士兵们来说,这或许是个十分滑稽的场面。
1632年,华伦斯坦在掌控全军之后率军攻入上巴拉丁,随即开始寻找古斯塔夫寻求会战。他使用了一个诡计,他与萨克森大将阿恩海姆互相配合,让其带领自己的大军表面上耀武扬威地挺进萨克森境内,阿恩海姆也借此劝说萨克森选帝侯约翰·格奥尔格赶快与皇帝和解。消息传入古斯塔夫的耳朵里,他以为华伦斯坦要武力清算萨克森,随即派出一支规模不小的军队前去援助盟友,自己随后赶到,但是不久他发现那不过是一支规模极小的帝国偏师,华伦斯坦自己则正带着大部队直扑自己的所在地。意识到中计的古斯塔夫迅速率剩下的部队进入纽伦堡,他知道兵力的劣势不允许他打野战,守城战是他惟一的办法。
当年夏天,纽伦堡的全体市民被动员起来了,瞭望塔、壕沟、护城河、木栅、棱堡、仓库被抢修抢建,民兵组织被加紧训练。14天后,华伦斯坦率军抵达,他惊奇地发现敌人在短时间能用如此快的速度修建好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经过地形的勘察,他率军将这座城市团团围住,要用饥饿和瘟疫将古斯塔夫拖垮。接下来的半个月里,双方的主要战斗发生在野外的搜粮队之间,以及各自与瘟疫的斗争。但没过多久,古斯塔夫的援军便已抵达。
这支多达5万人的援军由瑞典首相奥克森提纳尔(阿克塞尔·乌克森谢纳)、巴纳将军(约翰·巴内尔)和魏玛公爵威廉带领,加上城内1.6万人的古斯塔夫军队和3万的民兵,华伦斯坦的围城策略宣告失败,他可不想被内外夹击。沦为人数劣势的帝国军必须马上解除围城,有序撤退到在围城期间修好的己方防御工事里。华伦斯坦对自己的先见之明感到庆幸,如果之前没有修建自己的防御堡垒,可能自己的部队就会上演大溃退。
这可真是戏剧性的结果!攻守易势的双方在城墙、壕沟、尖桩之间开展着艰苦的拉锯战,古斯塔夫的七轮进攻均被对手碉堡上的猛烈火力击退,10个小时的进攻让数千名战士横尸战场,一方愤怒地进攻,一方毫不示弱地还击,久攻不下的碉堡让两年以来在德意志无往不胜的古斯塔夫头一次碰了壁,而华伦斯坦依旧稳如泰山一般坐镇城墙之后。
由于人员太过密集,加上天气炎热,两方军中都爆发了严重的瘟疫。纽伦堡地区的所有财富、粮食、牲畜都被这10万多人席卷殆尽,野外千疮百孔,到处都是腐臭的死尸、烧焦的田地、破烂的村庄和半死不活的平民。古斯塔夫被这种惨状所震惊,短时间内又无法赢下攻城战,他决定解除包围前往据此不远诺伊斯塔特修整。华伦斯坦巴不得瑞典人的撤退,在确定瑞典人已经远离之后,他也放弃了奇恩多夫军营,并把带不走的东西全部烧了个精光。
纽伦堡会战是华伦斯坦与古斯塔夫面对面的第一战,以古斯塔夫撤退告终,虽然战斗、开小差和瘟疫让双方的人数大减,但真正的决战还要在下一场战斗中见得分晓。
9月,华伦斯坦避实击虚,向图林根和萨克森进军。瑞典军队疲于奔命,11月16日,在萨克森的吕岑会战中,华伦斯坦与古斯塔夫·阿道尔夫正面交锋,这一场鏖战,瑞典虽然取得胜利,迫使华伦斯坦退却,但他们的国王却阵亡了。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world/40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