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拉德·彼得·柯伊伯(Gerard Kuiper,1905年12月7日—1973年12月23日),荷裔美籍的天文学家,出生教育都在荷兰,他在1933年来到美国,1937年成为美国公民,是现代行星天文学之父,他的同事和学生都昵称他为“GPK”。
个人贡献
在上世纪40年代,杰拉德·柯伊伯(Gerard Kuiper)提出一个新的理论,认为冥王星并不是一个毫无脉络可寻的世界,而是在一个“区域”内运行的一大群物体之中最亮的一个。此后,人们将柯伊伯理论中提到的这个“区域”称为“柯伊伯带”(Kuiper Belt)。
1965年,他利用NASA的Convair 990飞机进行了一次红外观测,探测了金星大气的成分,显示了机载天文台的巨大潜力。1968年,Frank Low用NASA的Ames中心属下一架利尔喷气(LearJet)飞机运载了一架口径12英寸的望远镜,成功测量了木星和银河星云的红外亮度。这些试验给NASA的科学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最终促成了柯伊伯机载天文台的诞生。
提出问题
天文学家杰拉德·柯伊伯,他在1951年首先提出了在海王星轨道之外可能存在一个由冰物质运行其中的带状区域。
他认为只有如此才能解释关于短周期彗星的来源之谜:彗星每经过太阳一次,都必然挥发掉许多表面物质,短周期彗星仅仅只有几年的周期,它们频繁地经过太阳附近,必然造成它们的寿命不会超过几十万年,相对于太阳系几十亿年的寿命而言,这只是短短的一瞬,因而如果过去有过这类彗星的话,它们应该早就挥发消亡了,却仍在不断地发现有新的短周期彗星。这构成了一个难以解释的短周期彗星之谜。
柯伊伯提出的解释是:在冥王星运行的区域中存在大量的暗彗星物质围绕太阳运动,他们在太阳系开始形成的时候就出现了,根据柯伊伯的计算,海王星轨道之外的原始微粒,难以黏结组成一个足够大的大行星,而是形成了许多小天体。这些小天体偶尔在外力作用下脱离了正常轨道而进入内太阳系,就形成了短周期彗星。
“柯伊伯带”(Kuiper Belt)冥王星
2001年9月13日:距离地球数十亿公里,远在海王星轨道之外,是一个寒冷漆黑的荒凉地带。地球上如此明亮温暖的太阳,在那里却仅仅只是天空中一颗最亮的星星而已。这一区域的温度如此之低,以致九大行星中唯一位于这一区域的冥王星的大气都经常处于冻结的状态。
从地球上观测这些冥王星的伴侣们,看起来都象是黑暗的彗星。很难准确知道它们究竟是由什么组成的,因为它们都为一层黏糊糊的东西所覆盖,可能是冰块、岩石和尘埃的混合物。这些天体大多数与木星和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大小相仿,直径从几公里到几百公里,另有少数一些的尺度达到了冥王星(直径2274公里)的30%-50%,可能迟早有一天还会发现与冥王星一样大的天体。
附录:柯伊伯机载天文台
柯伊伯机载天文台是美国宇航局的红外观测设备,基地设在位于加州Moffett Field的Ames研究中心。它是一架搭载在C-141A“运输星”喷气式运输机上的反射望远镜,与探测气球的大面积快速巡天互补,专用于对天体的精密观测。
为了克服地球大气层中水蒸气对红外线的吸收,柯伊伯机载天文台要飞到同温层以上才能进行观测,这里空气稀薄,水蒸气对红外线的吸收几乎为零。从1974年春服役到1995年秋退役,它工作了21个年头,总计飞行1400余次。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world/400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