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年12月12日~1880年5月8日),法国著名作家。出生于法国卢昂一个传统医生家庭。福楼拜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对19世纪法国社会风俗人情进行真实细致描写记录的同时,超时代、超意识地对现代小说审美趋向进行探索。
福楼拜的“客观的描写”不仅有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又有自然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特点,尤其是他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的推崇,已经包涵了某些后现代意识。新小说作家极力推崇福楼拜对现实主义的创新,并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对艺术形式的追求已呈现出后现代文学特有的“崇无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小说作家正是继承了福楼拜的现实主义,才可能大大地跨越了一步。
19世纪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左拉认为福楼拜是“自然主义之父”;而20世纪的法国“新小说”派又把他称为“鼻祖”。
福楼拜作为19世纪中叶法国伟大的小说家,其作品一直受到世界各国文学评论界的高度重视,关于他本人所属文学流派的研究长久以来也是热议的焦点。总体来讲,对福楼拜文学选择的界定主要集中在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文学流派之中,但这两者在福楼拜身上所体现的关系却一直没有定论。
文学评论界普遍认为,青年时期的福楼拜是一位充满激情和追求异国情调的浪漫主义者,中年之后随着社会变革及自身思想的成熟,他转变为现实主义作家。如法国著名学者、百科辞典学家保罗·德·卢(Paul de Roux)把福楼拜比喻成连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连字符”(trait d’union)或者说两个流派的“交汇点”。他认为福楼拜早期的作品是浪漫的、抒情的。
费拉罗(Thierry Ferraro)则更加明确地提出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界线,他甚至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对立起来,认为福楼拜是在完全放弃了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后才转向现实主义的;同时也认为福楼拜向现实主义的转变是对浪漫主义的一种反抗和控诉。
福楼拜本人即不承认自己属于浪漫主义也不认为自己是绝对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拒绝和任何一个文学流派有瓜葛,也反对人们在他的作品上贴上任何一个流派的标签。他对自己的写作风格做了这样一个评述:“人们认为‘我’痴迷于真实的事物,但实际上‘我’憎恶它们;因为正是由于‘我’对现实主义的憎恶,‘我’才写了(《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但是,‘我’也同样憎恶愚弄我们的理想主义的假象。”这段话说明福楼拜同时具有浪漫和现实两种特质,在这两个互为矛盾体的文学流派中挣扎、徘徊。
福楼拜在叙述方法上采用了“自由间接体”话语形式,他不露痕迹地频繁变动各种叙述视点和叙述时态,从而模糊了叙述人语言与人物语言的差别,混淆了全聚焦叙述人的声音和内聚焦人物的声音。福楼拜绝顶巧妙地利用这种模棱两可的状态,使得他可以用别人的语言为他自己说话,既不完全受到牵连又不完全清白无辜。
福楼拜是一个崇尚科学精神和客观精神的解剖师和心理学家。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world/398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