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戎是矮行星冥王星五颗已知天然卫星中最大的一颗,也叫冥卫一,大陆译作卡戎(中国台湾译作凯伦),平均半径为606km,于1978年6月22日在美国华盛顿特区的海军天文台被发现。
卡戎的直径是冥王星的一半,质量是冥王星质量的八分之一,与冥王星相比,相当于是这个矮行星的一个非常大的月亮。名称源于罗马神话中冥王普路托的役卒卡戎,向亡魂索取金钱为他们划船渡过冥河。
天文学家在2005年发现另外两颗冥王星的卫星:冥卫二和冥卫三,2011年7月哈勃太空望远镜发现了第四颗卫星,临时命名为S/2011 P4,2012年7月11日又宣布发现了第五颗卫星S/2012 P1。依现行的定义,冥卫一是冥王星最大的卫星,可与冥王星组成双矮行星。新视野号于2015年7月14日飞掠冥王星和卡戎,也是唯一拜访过冥王星的探测器。
1978年6月22日,美国天文学家詹姆斯·克里斯蒂以高放大率检查拍摄到的冥王星的照相底片时,注意到有一个微小的凸起会周期性的出现,由此推断冥王星有一颗卫星。之后,回溯到1965年4月29日的底片也确认了这个凸起。这个新发现的天体最终被正式命名为卡戎。
卡戎过去被认为是冥王星的卫星,又名冥卫一,离冥王星约有19740千米。它于1978年被美国天文学家詹姆斯·克里斯蒂发现。
2006年,冥王星和卡戎被定义为矮行星。由于卡戎的体积与冥王星相差不大,冥王星-卡戎的质心落在这两个天体之外,因此冥王星与卡戎是一个双矮行星系统。
冥王星和卡戎的表面,从光度的变化被确认是在相互掩蔽的时期。冥王星和卡戎在潮汐锁定的状态下,以6.387天的周期互绕,所以永远以相同的位置遥遥相对。两者的平均距离是19,570千米(12,163英里)。卡戎的发现使天文学家可以精确的测量冥王星系统的总质量,而互掩可以计算各自的大小(直径),但是个别的质量依然只能用估计的,直到2005年发现冥王星外围的卫星,才依据外面卫星的轨道细节揭露出卡戎的质量大约是冥王星的11.65%,同时也显示密度为1.65±0.06公克/厘米³,并建议有55±5%是"岩石",45%是冰。冥王星的密度较高,约有70%的"岩石"。
卡戎原来的临时名称是S/1978 P 1,是根据当时大会制定的新的命名规则给予的。稍后,克里斯蒂称之为“卡戎(Charon)”,但直到1985年国际天文联合会才认同这个名字是官方的名称。在希腊神话中卡戎是死者的摆渡人,与冥王哈得斯(在罗马神话是普鲁托)在神话图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神祇。
虽然在传统的英语发音中神话图中的是坚硬的k声音,但是克里斯蒂在这颗卫星的发音上将k的发声改为ch的发音,之后他的妻子Charlene的绰号就是“Char”(碳灰),而sh的发音也在天文界流行了,大家也都随俗的使用这样的发音。在除了英语以外的欧洲语系,依然是使用神话中的发音,念ch的声音。
冥王星-卡戎的质心落在这两个天体之外,因此其中一个并不是真正绕着另一个在公转,而且两者的质量是可以相互比较的,因此卡戎不适合被当作冥王星的卫星。取而代之的是双矮行星,应随着冥王星一起重分类。
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年会中有一项草案是2006年行星重定义,建议行星必须绕着太阳运转,并且有足够大的重力使本身成为球体。在这样的草案下,卡戎有资格成为行星,因为草案明确定义卫星的条件是系统的重心必须在主要的天体内部。但最后的重分类将冥王星归类为矮行星,但却没有正式的定义行星的卫星,使卡戎的身分变得很不明确。(迄今,卡戎仍未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列入矮行星的认可名单中)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行星标准规定:在一个绕恒星公转的多天体系统中,如果主天体是行星,次天体也是球状,又满足一定的条件也可称为行星,也就是主天体和次天体之间的引力中心不在主天体的内部。这样卡戎星就符合这个条件。
冥卫二、冥卫三、冥卫四和冥卫五也环绕着相同的重心,但是它们不够大而不是球体,所以很简单的可以认定是冥王星的卫星。(或者,以另类的看法,是冥王星-卡戎系统的卫星)。
新视野号探测器在2006年1月发射升空,预计最早将于2015年年中到达冥王星。它要观测冥王星,然后还将探测冥王星的卫星——卡戎,然后继续前往冥王星外的柯伊伯带,并置身于茫茫太空之中。
2015年7月14日新视野号探测器飞掠冥王星,测得卡戎直径约1208km。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world/396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