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了孤立主义的土耳其,政治积极投身国际事务。土耳其的军队的规模为北约第二,所以当土耳其开始与索马里、卡塔尔和苏丹签署了建立军事基地的协议,并与巴基斯坦、乌克兰、苏丹、阿塞拜疆、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军队签署了军事合作协议之时,欧洲开始担心了。这个处于亚欧大陆交界处的国家,是否会像奥斯曼土耳其一样重新崛起?图:特洛伊古城遗址
不过欧洲似乎忘记了,在奥斯曼土耳其崛起之前,这里往往是欧洲“殖民”亚洲的必经之路。无论是亚历山大的方阵,还是罗马人的军团,都先后从这里踏上征服西亚、北非的征途。甚至在西方文明诞生之初,那些还是奴隶制城邦的希腊各国,就争先恐后的在这里进行殖民。以至于,发生了著名的“特洛伊战争“。图:特洛伊古城遗址
按照各种西方的经典和史学记载,特洛伊战争的爆发的原因,是因为一个叫海伦的美女,被特洛伊英俊的王子帕里斯诱拐,一起私奔到了特洛伊。被带了”绿帽子“的斯巴达国王墨涅依斯,感觉这是奇耻大辱。于是,墨涅依斯向自己的哥哥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述说了自己的悲痛。一心要为自己弟弟洗刷夺妻之恨的阿伽门农,决定要讨伐那个”诱拐良家妇女“的特洛伊。
阿伽门农作为当时整个希腊城邦中最有影响力的国王,迈锡尼国也是当时希腊最有实力的城邦。于是,在阿伽门农的召集下,希腊各大城邦组织了一支10万人的大军,其中也包括著名的战神阿喀琉斯。面对蜂拥而至的希腊联军,特洛伊的军队虽然殊死抵抗,但是却难以抵挡。最后,特洛伊人只好婴城固守,希腊人也只好采用了笨办法——围城。
由于特洛伊城,城墙高大,城防坚固,特洛伊英雄赫克托尔等人指挥有方;再加上希腊联军内部充满了各种问题,在顿兵于坚城之下时,各种矛盾更容易迸发。于是,特洛伊围城战打了10年。在此期间,特洛伊英雄赫克托尔被阿喀琉斯杀死,而阿喀琉斯又因为致命的“踵”被人射杀。但是,希腊人依然没有攻下特洛伊。
战争进行到第十年,希腊联军中多谋善断的将领奥德修斯,终于想到了一条妙计。据称,一天早晨特洛伊人发现,战场上一片死寂,希腊联军在一夜之间突然扬帆远航离开了特洛伊。或许,特洛伊人认为10年的战争,让希腊人无法承受,不得不灰溜溜的撤回希腊。于是,特洛伊人打开城门,发现在希腊人的扎营处,留下了一只巨大的木马。
这只巨大的木马,让特罗伊人摸不着头脑。此后有希腊俘虏称,这是希腊人用来祭祀雅典娜女神的“圣物”。于是,兴高采烈的特罗伊人决定将木马拉入城内,作为战利品以示庆贺。不过,由于木马过于高达,特罗伊人甚至不惜裁掉了城门,才将木马拖入城内。殊不知,这巨大的木马里隐藏着几十名全副武装的希腊勇士,而且被裁掉的城门,更让特洛伊有了“开门揖盗”之势。
果然,当狂欢的特罗伊人烂醉如泥之时,希腊人开始行动了。木马中的全副武装的希腊战士一个又一个地跳了出来。他们悄悄地摸向城门,杀死了睡梦中的守军,迅速打开了城门,并在城里到处点火。隐蔽在附近的大批希腊军队如潮水般涌入特洛伊城。特洛伊陷落了,希腊人把特洛伊城掠夺成空,烧成一片灰烬。男人大多被杀死了,妇女和儿童大多被卖为奴隶,特洛伊的财宝都装进了希腊人的战舰。
不过那个引发战争的海伦却得到了谅解。据说,当10万希腊将士,看到这个让他们浴血奋战的女人之时,挥舞着武器高喊“杀了她”。可惜,十万将士的呐喊抵不住美女的眼泪。当梨花带雨的海伦向墨涅依斯求饶之时,墨涅依斯扔掉了手中的宝剑,在万千愤怒的目光中,将海伦搀扶起来,并饶恕了她的罪过,上演了一出“夫妻双双把家还”的大剧。
故事讲述到这里,其实疑问才来了。为什么作为传统的军事强国斯巴达,居然可以让一个外国王子裹挟着自己的王妃,轻易的从自己的国土中逃跑?为什么在那个对于“贞洁”观念极为暗淡的时代,阿伽门农以及希腊诸城邦认为这是特洛伊对整个希腊的侮辱?或许,在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希腊联军疯狂的掠夺最为说明问题,因为他们需要的战争,用战争去掠夺和殖民这个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城邦国。
特洛伊城位于恰纳莱南部,北临达达尼尔海峡,是连接当时亚欧贸易的重要枢纽。商业发达的希腊各城邦,对于这块宝地早已觊觎多日,可惜苦无借口发动战争。而且,以一城一邦的实力,想要讨伐特洛伊,似乎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急需一个借口,来对这个小亚细亚半岛上的城邦国,发动战争,以获取最大的利益。于是,海伦和帕里斯成为最好的”导火索“。
当然,历史上是否有海伦和帕里斯,尚且需要讨论。但是,西方人在发动战争时,巧妙的寻找借口的套路却是极为精妙。以至于,能让一场”殖民战争“被包装成一次”洗刷耻辱战争”好多年。不过,话又说回来,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毁灭了特洛伊的希腊联军可以尽情贬低特洛伊,来表现自己的伟大。但问来了,当今天崛起的土耳其,开始以咄咄逼人之势,在亚欧大陆之间发挥力量之时,欧洲又作何感想呢?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world/384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