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二战时期,意大利曾与德国、日本结成轴心国同盟,并成为二战法西斯势力的主要代表之一。自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之日起,意大利对外扩张的欲望便不断增强。墨索里尼企图将地中海、红海、巴尔干等地都纳入意大利的势力范围,以重现昔日罗马帝国的盛况。
为此,他于1935年发动了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在二战爆发之前,就为意大利夺取了一块战略要地。当1939年二战爆发后,意大利也迅速组建了74个师,约45万大军,于1940年6月正式参战。
然而,战场上的意大利军队,虽然不像网上段子描述的那么不堪,但总体战绩也确实不怎么好。在数年的战争中,意军在多数时候,展现出的往往是一副无心战斗的面貌。这种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1943年盟军部队登陆西西里岛,意大利也就顺势倒向了盟军阵营。
所以总的来说,意大利在二战中的整体表现,可以用乏善可陈来形容。那么,彼时的意大利拥有40多万大军,却为何显得战斗力很“弱”呢?笔者认为原因太简单,可以从道义、国力、武器三个角度粗略的讨论。
从道义角度讲
道义是影响战争趋势的重要因素。参战之前的意大利,在墨索里尼的统治之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国家。上文提到过,墨索里尼为人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在位之时积极扩充军备,以便在合适的时机发动扩张战争。1935年,意大利就发动了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为此遭受了不少国家的反对与抵制。
二战时期,意大利是法西斯轴心国的一员,是战争的策源地之一,也是战争的挑起国之一,更招致了许多国家的反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意大利作为战争非正义一方,在道义上已经输了,输光了道义,官兵们哪还有参战的动力?
从国力角度讲
国力是参与战争进程的重要保障。墨索里尼当政时期,上层政权为了充实国家实力,加快对外扩张的步伐,而向民众收取苛捐杂税,例如在1934年,捐税总额为180亿里拉,而到了1939年,捐税总额就达到了300亿里拉。
法西斯政权的巧取豪夺,使得民众生活日趋贫苦,许多人被迫流亡海外,正如列宁所说:“他们都是被饥饿赶出祖国的乞丐”。但即便如此,意大利的国力同一流列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例如在30年代,意大利的钢产量仅有200多万吨,远远达不到苏联、美国、德国、英国等国的水平。也就是说,意大利国力达不到世界级强国的标准,难以支撑起战争。
从武器角度讲
武器是左右战争胜负的重要基础。然而,意大利国力有限,军工也不是非常发达,生产的武器装备自然难以满足战争的需要。有资料显示,在二战初期,意大利全国储备的步枪数量也不过120万支,军车仅数万辆,不能够弥补激烈的战争消耗。
同时,参战的意军也普遍编制不齐、装备简陋,有些二线部队甚至还在使用一战时期的武器,无法胜任二战时期的战斗任务。许多资深军事家都认为,二战时的意大利军队,只能担任辅助性质的战斗任务(这也是意军往往协同德军作战的原因),难以独当一面。所以说,意大利没有数量充足、性能先进的武器,也就不容易在战争中取得辉煌的胜利。
意军往往是配合德军的辅助性部队
笔者认为,意大利首先在道义上输掉了战争,而其国家实力与武器水平又存在“先天不足”,难以应付二战这种高强度战争,三个因素相结合,致使战场上的意大利军队整体表现不佳(当然也有少数精彩的胜仗)。倘若意大利在道义、国力、武器三项之中,有一项占优,那么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就不会是这个样子。意大利爱国游击队曾牵制了德军7~10个师,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们还是有一定实力的。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world/384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