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著名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是16世纪后半叶和17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文学家,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他在整整52年的文学生涯中,为人类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述长诗。
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恩格斯盛赞其伟大的现实主义精神。莎氏的作品几乎被翻译成世界各种文字。1919年开始被介绍到中国,如今已有多种版本的《莎士比亚全集》。
莎士比亚的作品广为人知,但他的婚姻故事却鲜为人知。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生于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富裕市民家庭。其父经营羊毛、皮革、谷物生意,曾任该镇镇长。莎士比亚少年时代在家乡文法学校读书。
18岁时,即1582年,莎士比亚结识了邻村26岁的农场主的女儿安·哈瑟维,并于当年1月27日结婚。
安妮出生农家女,比他大8岁。他们没有遵守“预告三次”的习俗(张贴三次结婚预告,每次间隔一星期),没有提前告知大众,而是只在教堂婚礼现场上宣布了一次——证明他俩的结合很仓促,因为安妮的肚子越来越惹眼了。
对这段婚姻,历史上有过许多的传说。
数百年来,学者专家们笔下对莎士比亚的妻子安·哈瑟维极尽丑化之能事,说“她是一介村妇,倒霉的莎翁不幸被她缠上,而因莎翁遗嘱未提及妻子名字,认为莎翁视哈瑟维为人生污点”;更有说法称“哈瑟维偷人产子、和小叔搞乱伦”。还有传说“26岁的哈瑟维是引诱18岁的莎翁,怀孕后逼婚;为摆脱悲惨的婚姻生活,莎翁只好逃往伦敦成为剧作家。”等等,不一而足。
此乃纯属无中生有,无事生非。有幸的是,近年,著名女性主义作家葛瑞尔的新作《莎士比亚的太太》深入检索历史档案,抽丝剥茧,追踪莎翁的家庭生活,重构两人的婚姻实景,这才让安·哈瑟维以新的面目跃然纸上。
作家葛瑞尔追查:“哈瑟维出身于虔诚的新教家庭,学过认字,但不会写作。读中学的莎士比亚凭文采赢得哈瑟维芳心。”
对哈瑟维诱婚的说法,葛瑞尔指出:“当时女子平均27岁才出嫁,26岁的哈瑟维不算老姑婆,况且她有家产,犯不着勾引‘没钱的小伙子’。”葛瑞尔认为,“这是莎翁与哈瑟维共谋怀孕计划,以逼双方家长同意婚事”。
至于莎翁夫妇“婚姻生活分居两地”一说,葛瑞尔在《莎士比亚的太太》一书中说:“查不出莎翁在双胞胎受洗后迁居何处。不过他们尽管分居,不一定失和,因为16世纪英国‘抛下妻子另住’是犯法行为。即使莎翁遗弃妻小,但哈瑟维并未告官,这明显是为了保护丈夫。”
对于威廉和安妮之间的关系,人们所知不多。他们经常分居,莎翁在遗书里只把他“第二好的床”留给了安妮。也有说法表示次好的床代表他们很恩爱。
安妮海瑟薇是一位典型的“贤内助”,曾长期在家乡一人抚养莎翁的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安妮比莎士比亚长寿,莎翁死后7年,即67岁去世。
说到莎士比亚和妻子安·哈瑟维结婚登记时,还出现过一段两个“安”的小插曲,不得不提。
在斯特拉福教会主教府事务处办理莎士比亚和妻子安·哈瑟维婚姻登记的那一天,事务处的录事在结婚登记册上,记下的莎士比亚的妻子不是安·哈瑟维,而是安·韦特里。
这使莎士比亚传记作者们好生莫名其妙,并做出种种揣测,甚至还想象出一段罗曼蒂克的故事来:仿佛莎士比亚最初爱的是安·哈瑟维,后来却决定娶另外一个姑娘——安·韦特里。但是,由于安·哈瑟维有了身孕,他才不得不同她举行婚礼,而不是同另外的那个姑娘结婚。
其实,根本没有这回事。由于莎学家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两个“安”之谜终于水落石出。
有一位莎学家仔细地查阅了主教府事务处的结婚登记册,发现那一天录事在办理莎士比亚准婚手续之前,正进行一项登记,其间多次出现过一个叫“韦特里”的名字。看来,这个名字已深深地印在主教府事务处这个录事的脑海里,以至错把“哈瑟维”这一姓氏写成了“韦特里”。
莎士比亚和他的妻子安·哈瑟维结婚后于1583年5月生下一个女儿叫苏珊娜。不到两年,安又生了一对孪生子女,并于1585年2月在斯特拉福教堂,给莎士比亚的一儿一女行了洗礼。
男孩叫哈姆奈特,女孩叫裘迪丝,这是根据他们的教父、教母——面包师哈姆奈特和他妻子裘迪丝的名字而命名的。
不幸,莎士比亚爱子哈姆奈特11岁夭折。据史料记载,为了永远纪念儿子,莎翁特意用了儿名取悲剧《哈姆雷特》的剧名,仅一字之差,却寄托了莎翁对唯一爱子的无限哀思。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world/335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