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日王(589—647年),印度戒日朝国王(606—647年在位),戒日王朝的建立者,印度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
他为中国人所熟悉主要是玄奘西游的缘故,而单就印度历史而言,他也是最具影响的帝王之一。
他是印度历史上的著名国王、剧作家兼诗人,最后一个统一了北印度的本地人国王。他的统治时期(606—647)是印度历史上的一个光辉的时代。
印度塔内萨尔王国普湿婆提王族第六代国王。音译曷利沙(Hars!a)、曷利沙伐弹那(Hars!avardhana),意译为喜增王。戒日王是其德称,意为“持戒的太阳神”。
606年,戒日王因其兄罗贾伐弹那(王增)为邻国所杀而嗣位。他励精图治。6年后,誓师复仇,进而以首都曲女城为中心,征伐四方。当时领土包括恒河流域,旁遮普和拉其普特的大部分地区,直到西印度卡提阿瓦尔半岛一带。
他是继笈多王朝之后统一印度的著名国王,曾多次派遣使臣与中国唐朝通好;唐太宗亦派王玄策等人多次使印报聘。在他统治的40余年间,北印度相对稳定繁荣。死后,帝国开始分裂,出现了王朝林立的局面。
戒日王乃印度戒日王朝的建立者,印度古典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为中国人所熟悉主要是玄奘西游的缘故,而单就印度历史而言,他也是最具影响的帝王之一。
戒日王信奉印度教湿婆派(S/iva),但对其他宗教也都采取扶政策。他修建了许多佛塔、伽蓝,供养佛教僧众。每五年举行一次无遮大会,鼓励各教派进行宗教学术交流。
中国玄奘访印期间,正值戒日王治世,颇受礼遇。戒日王奖掖文艺,在宫廷中供养了一批著名文人。他自己也是一个文学传记作家。著有《龙喜记》(Na^ga^nanda)(有吴晓铃之中译本)、《璎珞记》(Ratna^vali^)、《钟情记》(Priyadars/ika^)3部剧本传世(一说这些剧本系他人所写)。
另外,他创作的《八大灵塔梵赞》和《野朝赞》表现出强烈的佛教情趣。由于戒日王对佛教的扶西支持,佛教徒把他看作与阿育王、迦腻色迦齐名的护法名王。
三大剧本
戒日王文武双全,不但会领兵打仗,而且擅长赋诗作剧,留传下来的戒日王的剧本有三部:《钟情记》、《璎珞记》和《龙喜记》。
《钟情记》取材于印度民间传说故事集。剧本分四幕,主要情节如下:国王与王后身边的美貌侍女一见钟情,引起王后的嫉妒,侍女受到王后虐待。后来真相大白,侍女不但是一位吉祥的公主,谁娶了她就可以成为大地的统治者,而且是王后的亲侄女。最后国王与公主结亲,王后与大家皆大欢喜。
在《璎珞记》中,戒日王视愿“众神联合,与世共存,造福人类”,表达了他希望众王国联合的愿望,体现了戒日王对统一的追求。
《龙喜记》是五幕戏,取材于印度故事集《故事广纪》中的云乘故事和现已失传的佛典《持明本生活》。剧中主人公也是国王,戒日王在这部剧中赞美了自我牺牲的崇高品德。前三幕描写持明本云乘太子与悉陀国公主相爱结婚。
后两幕描写云乘太子生怜悯之心,为解救他人的性命,牺牲了刚刚得到的爱情,以自己的肉身喂食大鹏鸟,后被高利女神救活。是一部佛教和印度教教义相混合的戏剧,在剧本开场的祈请诗中,戒日王将佛尊为首要的神,这在印度古代梵文戏剧中是极少见的。
他把佛列入印度教诸神的行列,不仅表现出希望宗教团结的愿望,而且反映出他的时代印度教与佛教的融合倾向。此剧在中国有藏语译本和汉语译本。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world/333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