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事件 > 世界历史

彼得大帝剪胡子的故事

彼得大帝剪胡子的故事



俄国历史虽然不及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可是也涌现过许多大有作为的君主,彼得大帝就是其中之一。他为沙皇俄国开疆扩土,夺得了好几代先皇寤寐求之的出海口,本来贫穷落后的俄国也因为他的改革实现了近代化,从此富国强兵,跃升为能与西欧列国争衡的强国。而在他的改革中比较出名的小插曲就是,他连臣民的胡子也不放过。

俄罗斯人把胡子看作是“天赐饰物”,觉得生就一把浓密完整的大胡子象征着端庄和威严,而且人人争做“美髯公”并引以为豪。但彼得觉得这种习俗的中世纪色彩太浓厚,他认为国家的现代化要从社会风气开始,于是就拿臣民的胡子开刀。他亲自剪掉几个大将军的胡子,提倡全国人民都应该剪胡子,甚至设立了“胡子税”来应对民间阻力。

“胡子税”规定富商要每年交纳巨款来保留蓄须权利,每年要一百卢布;诸侯和官吏每年则要付六十卢布;而市民和农民要付三十卢布,有胡子的农民进城的话还要额外付一戈比。为了保证此项税务顺利执行,他还专门打造一类小铁牌来作为交纳胡子税的收据,让留胡子的臣民都得戴着。小铁牌写着“已付胡子税”的字样,并画有一个络腮胡子的抽象图案。

彼得生于1672年,十岁时被拥立为“第二沙皇”。而“第一沙皇”则是他智力低下的异母兄伊凡。因为彼得年幼,哥哥伊凡又是个智障,所以国家大权被异母姐姐索菲亚公主所窃取。彼得的母亲害怕索菲亚公主政治迫害,所以带着儿子退避到莫斯科郊区。彼得在那里结识了好多小伙伴,他长大后重掌政权之后的禁卫军,大多都是由这些小伙伴作为其中的中坚力量。

少年彼得还经常结交外国侨民,并在他们那里接触到西方文化,同时又学习航海和数学知识。彼得先和贵族千金洛普辛娜结婚,后来二人离婚,彼得就把妻子送到修道院。彼得的第二任妻子叶卡捷琳娜是女奴出身,但彼得驾崩之后,叶卡捷琳娜成为第一位女沙皇。

彼得重掌政权之后把工作重心放在练兵上,母亲和舅舅则帮他管理国事。彼得亲政之后不久就发动三万大军进攻土耳其的亚束,但是该地位于顿河的河口,俄军又没有水军,所以首战失利。不甘落败的彼得打起精神,最后靠着一支草创的水军包围了亚束,迫使土耳其向他纳土归降。

但是彼得没有因这次小胜利而沾沾自喜,他深刻认识到俄军水上军事力量的薄弱点,于是在1697年他亲自带队出使欧洲,沿途参观大学、码头和工场,学习外语、造船和航海,甚至还拜访过科学巨擘牛顿,还曾屈尊在荷兰的船厂当学徒,最后因担心国家内乱而提前返国。1700年,彼得突袭瑞典,但由于俄军实力依然落后,所以在纳尔瓦大战中铩羽而归。

彼得痛定思痛,于是在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上实行一系列欧式改革:经济上,彼得积极发展国内贸易,打造通商口岸并实施关税保护政策,制约输入而奖励出口;又大力发展基建和工业,为俄国夯实了几百年的工业化基础,甚至惠及后来的苏联。

政治上,彼得限制了东正教会的神权,并改革行政管理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文化上,彼得建立了许多专业性学校,往西欧派遣留学生,规定贵族子弟们必须接受教育;俄国的第一个印刷厂、图书馆、博物馆和剧院都是彼得建立的,甚至第一份全国性报纸《新闻报》都是由他所创办,他还自己当起了该报纸的主编;此外他还于1724年筹建俄罗斯科学院。这一系列改革大大促进了沙皇俄国的生产力发展,俄罗斯工商业薄弱和文化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转,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并由此跃升为欧洲强国。

彼得在实施国内改革的同时,还不断对外发动战争,往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开疆扩土。他在极具战略意义的瓦涅河口修建城寨,即后来大名鼎鼎的彼得堡要塞,并在1713年迁都到那里。俄军在1714年攻陷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最终在1721年迫使瑞典签订城下之盟,俄国得以吞并位于波罗的海的里加湾、芬兰湾以及沿岸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等大片土地。彼得堡在不足二十年的时间里,有几个小村庄被彼得打理成拥有七万人的大城市。

俄罗斯参政院为表彰彼得的功绩,于1721年通过决议,把彼得称为“国父”,并赐予他“彼得大帝”的显赫称号,俄国的国号从此也改为“俄罗斯帝国”以宣扬国威。彼得大帝最终在1725年驾崩,但他的丰功伟绩以及他的传奇人生一直被后人所称颂。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