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天文馆位于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滴水湖畔,总规划用地面积5.86公顷,建筑外形以引力作用下天体的螺旋运动为形象,选取象征性的“三体”建筑构件,同时可起到大型建筑时钟的作用。整个天文馆总共有4层建筑,其中地上3层,地下1层,是上海市政府十三五期间建设的一座重要大型科普场馆,将于2021年建成开放。上海天文馆将运用多种高科技展示技术,营造高精度模拟星空和沉浸式宇宙漫游的场景,还可以通过太阳塔和大型天文望远镜对太阳和众多星体进行实际观测。
上海天文馆标志设计基于“连接人和宇宙”的设计理念,结合建筑设计形态特色,体现天体轨道的运行规律。标志中的三个圆形,取自上海天文馆建筑外观顶部的圆洞天窗、倒转穹顶和天象厅球体三个主体部分,既体现上海天文馆的专属性,也象征三生万物的中国古代哲学宇宙观。标志的形态犹如优美的音乐符号,寓意宇宙如音乐一般美妙。颜色为星空蓝,代表科技和宇宙,具有神秘和稳重的内涵。
这座全球建筑面积最大的天文馆已于2019年9月实现建筑竣工,预计2021年上半年完成装饰布展及设备调试,择期公众开放。届时,上海天文馆将与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共同构成“三馆合一”的大科普格局,公众可前往那里观赏“星辰大海”、学习天文知识、体验多种观测仪器。
从空中俯瞰,上海天文馆的建筑就像一架巨大的时间机器,也有人觉得它像牛油果和蝴蝶酥,所以,尚未正式开馆,“天文粉”们就已经为它取了众多昵称——“天文牛油果馆”“天文蝴蝶酥馆”“天文旋盖手机馆”……
它为什么这么设计?它的建筑空间隐藏着什么技能?未来,我们又能在这里参与什么样的教育活动?跟记者一起走进直播间,提前探秘吧!
上海天文馆位于上海临港新片区临港大道与环湖北三路口,距离16号线滴水湖站只有700米左右。建成后,建筑面积超38000平方米,布展面积达到12500平方米。圆洞天窗、倒转穹顶和球幕影院构成的“三体”结构,以及椭圆形建筑形态构成的“天体运行轨道”,上海天文馆的建筑静静地诠释着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
透过金碧辉煌的圆洞天窗,阳光可从洞口倾泻而下,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圆形光斑,该光斑在地面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移动。
内径23米、外径约30米的球幕影院,远看就像一个天体漂浮在空中,阳光从镂空的圆环投射下来,会在地面上形成一个圆弧,随着时间推移而在地面移动。每年夏至前后的正午,阳光将在地面上形成完整的光亮圆环,与地面上预设的圆形标志完美重合,彷如一台巨大的时间机器。
未来,馆方也会考虑在巨幕之下举办一些音乐会、舞台剧之类的活动。
形似巨碗的倒转穹顶,采用了与常见的“穹顶”相反的构造,以“再造一个新的地平线”为设计理念,当游客置身其中,好像走进了一处与凡世隔绝的山谷,只留下头顶一片纯净的天空“与天对话”。
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王莲华曾透露,上海天文馆将包括三大展区,分别是“家园”“宇宙”和“征程”。
此外,还有“中华问天”“好奇星球”“航向火星”等三个特色展区,以及羲和太阳塔、望舒天文台、球幕影院、星空探索营、星闻会客厅等教育活动区。
从远处看去,太阳塔和天文台看上去像两只单球冰淇淋。太阳塔顶上有一个国内“数得上”的太阳望远镜,观众们可以来这里“直视”太阳,看看“今天的太阳长什么样”。
在上海天文馆,观众可以通过数据可视化、AR、VR、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参与互动,了解天文科学知识;深入高仿真场景,沉浸式地体验宇宙空间环境;在“天文数字实验室”体验前沿研究,在“星闻会客厅”追踪天文热点,在“中华问天”聆听院士讲述科研故事。
各种各样窥探宇宙的黑科技之外,天文馆中一定还有不少值得期待的展品。
除了直播中透露的,在主展厅里将有一个巨大的神秘装置外,已知的是,上海天文馆已征集了约70件精品陨石,其中包括品相精良的月球陨石、火星陨石、灶神星陨石,还有著名的中国随州陨石、俄罗斯阿林陨石等世界著名陨石。它们将被安置在陨石实验室里,观众们不仅可以用显微镜观测它,甚至可以亲手摸到这些来自遥远时空的陨石。
此外,上海天文馆还征集了120多件/套精彩文物藏品,如著名科学家牛顿、伽利略、开普勒、惠更斯等的原版著作,精美的弗拉姆斯蒂德星图、波德星图、哥德巴赫星图等。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shehui/387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