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的祖先
主癸的妃子扶都望见有一道白气贯穿月亮而生下了汤。尧封契于商,并赐姓子,主癸便是契的第十二代孙。汤的祖先是契。契的母亲名叫简狄,是有蜮氏的女儿。
简狄与三个同姓大夫的妻子在河中洗浴,玄鸟从天上掉下来一只蛋。简狄吞吃了蛋,便生下了契。由于契是他母亲吞吃了玄鸟蛋后生的,所以尧赐他姓子。
伊尹助商灭夏
伊尹,本名伊挚,先后在商王朝担任尹、阿衡、保衡等官职,因官得名,亦名阿衡、保衡,出生于有莘氏族。
伊尹“自任以天下之重”,以“伐夏救民”为己任,认为天下的老百姓如果享受不到尧天舜日的幸福,就等于自己把他们推入沟壑之中。他的才能,早在见到商汤之前,就已播名邦外。
伊尹的谋略思想和政治、军事才能,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伊尹两次被商汤派到夏都执行战略侦察任务,在夏王朝统治集团内部进行分化瓦解活动。商汤恐怕夏桀怀疑,还导演了一出苦肉计,“亲自射伊尹,伊尹奔夏”。
伊尹在三年的时间内,先后五次进入夏都,掌握了夏王朝政治、军事以及经济、地理情况,返回商都向汤报告,说夏王桀荒淫无道,“不恤其众,众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积怨”,人们盼望夏王朝早日灭亡,商汤对此十分满意,称赞伊尹圆满完成了任务,遂与伊尹作出灭夏的战略决策,再次把伊尹派往夏都。
结交夏桀遗弃的元妃妹喜,“遂以间夏”,在夏统治集团内进行策反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商汤制定对夏战略决策,起了重要的作用。
孙武总结这一历史经验,在他的兵法十三篇中说:“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昔商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举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鸣条之战是商汤推翻夏王朝的战略决战。在选择决战时机、决定决战方向上,伊尹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说苑》记载:“汤欲伐桀,伊尹日:请阻之贡职,以观其动。桀怒,起九夷之师以伐之,伊尹日:未可。彼犹能起九国之师,是罪在我也。汤乃谢罪请服,复入贡职。明年又不供贡职。桀怒,起九夷之师。九夷之师不起。伊尹日:可矣。汤乃兴师。”
这段记载说明,在决战时机的选择上,商汤和伊尹不仅考虑到双方的军事实力,而且考虑到人心的向背,用近似火力侦察的办法,停止进贞,以观察对方反应。看到夏桀仍能调动九夷之师,就恢复进贡。待到九夷之师不服从调动时,才兴师伐桀。这是慎重而又果断的决策。
在决战方向的确定上,据《尚书》《吕氏春秋》和《史记》记载,商汤不是按照商夏所处自然地理位置,由东向西发动对夏都的正面进攻,而是“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实行战略迂回,绕到夏都西面。出其不意地发动进攻。
结果,夏军仓促应战,“未接刃而桀走”。“奔于鸣条”。商汤挥军追击,与夏桀大战于呜条,大败夏军,一举推翻夏王朝。这一决策,也是和商汤、伊尹熟悉夏朝军事部署和地理环境有较大关系的。
却说汤求计于伊尹,伊尹日:“我兵无如桀勇,若以力敌,决难取胜,必须用谋以胜之。”汤日:“伺计可胜?”尹日:“臣观桀王有勇无谋,来日出战,用十面埋伏计擒之。”汤日:“全仗先生妙算。”一夜打点停当。
次日汤升帐,诸侯参见毕。伊尹日:“昨日之战,若无费公至,则诸公皆为齑粉矣。本欲罪及列位,但念初战,未及次第,暂恕其过。某料桀王君臣,纵有万人之勇。难出某这一计。明日行之,诸公肯遵令否?”众侯各皆惭愧:“懊悔昨日之过,今愿听令。”
伊尹大喜日:“诸公如肯向前,再无有不胜之理。”先令费昌日:“烦公明日战头一阵,只可诈败,不要取胜。”昌领计去了。尹又日:“请主公来日居第二阵,等费昌诈败走过,主公出敌住,亦要败,不可胜。引至埋伏之处,自有接应之兵,不可有误。”
又令众诸侯日:“此去地名呜条坡,诸公可去各寻丛杂树木处,分作十面埋伏。桀王追兵赶至,放炮为号,十面杀出,桀有万人之勇,插翅难飞,必能擒矣!违令者,定按军法。”
众诸侯俱领汁去了。汤问日:“只恐桀知计,不肯追来。”尹笑日:“昨日众侯怯敌,不战而逃。今诸侯迎敌,必不提防,料定赶来,擒桀之功,在指顾间矣!”汤大喜,各去准备不题。
却说桀王入城,聚众臣议日:“昨日之战,非费昌生力兵至,履一已被擒矣!”赵梁等日:“以我主天威,勇敌万人,昨日众侯不战而逃,其怯可知。若知时势,退兵便罢。倘不识时务,我主明日独战履一,臣同三侯战众侯,必要擒获履一,方可回兵。在此一战,天下定矣!”
桀王大悦。近臣奏履一打战书,约明日必决强弱生死,方肯休兵。桀大笑,赵梁问日:“陛下见战书大笑,臣不识笑何事?”
桀日:“朕非笑他事,笑履一死已临头,兀自不知。昨日若非费昌,命遭朕手矣。今不退兵,尚敢下书约战,强勉出此大言,朕故笑之。来日卿等用心,看朕必擒履一,而后罢兵。”赵梁等皆呼万岁。
次日平明,桀王同赵梁、三侯出阵,费昌出马迎日:“昨日明放走入城去,尚不自省避位,请罪于诸侯,让有德者为君,今日自又出战!”桀王笑日:“昨日履一非汝,已作刀下之鬼矣,何不叫履一出来,汝替死乎!”
费昌不答,持枪望桀便刺,桀举斧交还。战二十回合,昌诈败走,桀赶来。汤接战住,桀大怒,未及数合,汤诈败走。费昌又出敌住,与汤轮流诱敌。桀杀得性起,恨不得平吞了汤,令赵梁、三侯催兵赶来,不知是计,务要擒履一。
汤且战且走,至黄昏时,追至鸣条坡,正是埋伏之处。只听连珠炮响,众诸侯四方八面,一齐杀出。汤与费昌杀回,拦住去路。夏兵见伏兵齐出,不战自乱。费昌一枪刺赵梁于马下,众军上前,乱刀乱枪,戳为肉泥。此为佞臣之报。
桀王心慌,首尾不能相顾,只在军中乱窜。三侯皆惊惧,莫知所措,俱死于乱军中。桀王拼死杀开一条血路而逃,正走之间,只见火把齐明,一支人马杀至。桀大叫日:“前又有兵,天亡我也!”
却说桀见人马至近,乃葛伯侯一支人马,未曾会合,故于此处相遇。葛侯见桀杀得力尽筋舒,葛伯侯旁奏日:“履一有文书,会臣叛逆,臣未敢为党,恐我主有失,领兵来迟失救,臣之罪也。鸣条坡兵甚勇,难以抵敌,不若奔走三朡之国,再作别图。”
君臣二人走三朡国。夏兵逃得命回者,报说赵梁、韦顺、顾命、昆吾俱死乱军中。桀问日:“彼兵入我都城否?”卒日:“小人等只随天王逃命,不知都城之事。”桀哭日:“朕之爱姬,不知可逃走否?”
桀方入三朡城,坐尚未稳,小卒来报,后兵追至,将城围得铁桶一般。桀问葛伯侯日:“似此奈何?”葛侯日:“此去南巢城不远,其城坚固。臣为前部,我主断后,杀出重围,走往南巢,方可栖止。”
桀闻言,令三军饱食。葛侯当先,桀王继后,杀出三朡城,与汤兵大战。费昌、葛侯交锋,未及十合,葛侯被费昌刺死。桀猛勇,无人敢阻,遂拼死杀出,径奔南巢城,坚闭不出。
汤欲围南巢,伊尹曰:“不可,今桀穷矣,追之无益。国不可一日无君,我主可同众诸侯回兵,入帝都以正大位,而安百姓。”汤依言,即传令同众诸侯入帝都。帝都百姓,家户皆排香案迎接。汤走马登殿,左右报日:“妹喜闻桀王战死,投井身亡。”汤命葬之。
又报赵梁、韦顺、顾命、昆吾四人家属,皆被百姓杀死。汤日:“此数贼臣,皆百姓之切齿恨者,勿论。可急出榜安民赦之。”百姓鼓舞大悦,开桀府军,赈恤老幼,大赏三军。令设筵宴,大会诸侯。众诸侯齐声言日:“今汤王仁义布于四海,恩德著于天下,今与民除其大害,宜立为王,以正大位。”
汤日:“不可。天下非一家之有也,惟有德者,可以居之。某德薄才疏,难承帝位。”诸侯皆日:“明公仁德昭著,功绩盖世,今辞不王,谁敢王之?”汤三让不受,众诸侯皆顿首大哭。汤见众诸侯诚心,只得即天子之位于亳城。
桀王在位五十年而亡国。夏朝传君一十七世,受祚共四百五十八年。
汤自责雨落桑林
乙未年,成汤即位,群臣众诸侯朝贺毕,封费昌为御侯,以伊尹、仲虺为相。反桀之事,以宽治民,除邪去虐,顺民所喜,远近归之。乃改夏之正朔,不以建寅为正月,色尚白,牲用白,以白为徽号,服晘冠皆白色,衣亦缟。其图书日归藏,刻坤乾震巽坎离艮兑,以列卦象。大宴诸臣而散。
一日,王巡狩于安邑,见民张四面之网,围捉禽兽,祝之日:“从天坠者,从地出者,从四方来者,皆罗吾网。”汤王见之,叹日:“用此网,则种类绝矣!”即唤民日:“朕闻凡人作事,宜留一线。汝等今作此网,四面尽布,鸟兽无逃之处,岂其欲尽之乎?噫嘻,尽之矣,尽之更无鸟兽也!必开去三面,以存其种类,四面之网,再不许用。如有犯者,朕决斩之!”
民皆叩首日:“小民等愿解去网三面,不敢再犯。”王见奏大悦,即颁旨通行天下,俱不许用四面之网。王对天祝其鸟兽日:“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不用命者,乃入此网。”众百姓见王所祝之言,咸自相语日:“王之德及禽兽,我等何敢不从。”于是四十六国诸侯,皆来朝贺称颂。王自此天下大治。
一日坐朝,有南巢使至,奏云:“桀王崩于亭山。”王闻泪下,命臣往南巢,以天子礼葬于亭山,封夏之后,以承其祀。汤王原放桀南巢,不追灭之,容其改过。不想三年之间,桀思妹喜,抱郁而亡。九夷闻汤王德政,皆来朝贡,王以厚礼答之而回。
却说汤王一日升殿,众臣山呼礼毕,王日:“朕自受命以来,四方降伏,外夷来贡。但岁岁有旱荒表进,非东旱,则西旱,非南旱,则北旱。今经七载,何以制之,使天下得安太平。朕昼夜思之,全无长策。卿等有识制之法否?”
太史官唐厥出班奏日:“此乃上天之怒,方降大旱。臣今占之,若免大旱,当用人祷之,可回天怒,即有甘霖。”王日:“往何处祷之?”唐厥日:“桑森之野,有桑高十九文,常闻有天仙于上。若欲祷之,可备人头往祭。”
汤王日:“朕闻上天之爱人无已,而谓其当以人祷,是诬天也,万无是理。朕所谓请雨者,欲以救民,何忍杀人而祷雨。若以杀人,朕请自当!”遂斋戒沐浴,剪发断爪,身膺白茅,以为牺牲,素车自马,来日同众文武百官,亲往桑森祷之。当日朝散。
次日汤王排驾,直至桑森之野。登坛列祭,焚香再拜,祷告日:“臣履一蒙众诸侯推举汤代夏,今九载矣,天下旱荒者七年,非东旱,则西旱,非南旱,则北旱,民不胜其苦。莫臣有过,以于上天之怒。臣今剪发断爪,身膺白茅,以为牺牲,望上天无以余一人之不敏,旱伤万民之命。今臣恳告上苍,为君者,只有六事而已。”
乃自责日:“政不节欤,民失职欤,宫室崇欤,女揭盛欤,苞草行欤,谗夫昌欤。如有不道,灾责一人。”言还未已,大雨方数千里,凡旱之处,皆得润泽。
岁复大稔,天下欢洽,民安乐业,遂作桑森之乐,名曰大濩。以享天地宗庙。制官刑。作盘铭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以伊尹为阿衡。迁九鼎于商邑。在位十三年,寿百岁而崩。
太子太丁早卒,次子外丙立二年而崩。三子仲壬立四年而崩,立太丁长子太甲即位,继承天下,立位于骨爪嗣宫。
武丁得傅说
话说武丁居丧,三年不言,既免丧亦不言。于丁巳年即位,群臣朝贺毕,帝以甘盘为相,辅佐天下。帝为人恭默思道。
一日梦上帝赉以良弼,次日升殿,众臣朝参礼毕,帝曰:“朕昨夜梦上帝赉以良弼,其形似立鱼,约身长丈余,唇旁微须,朕遍观卿等,皆非梦中之人,想必是圣贤隐于草野,朕欲求之,卿等以为可好?”
甘盘奏日:“梦昧之事,不可尽信,亦不可不信。臣访有此人,召而用之,便见端的。”帝日:“朕料此梦,决不虚妄,定有是人。”即命画工,以梦中之形,一一指示写出,使人旁求于天下。
却说梦中之人,乃傅说是也。傅说家贫,居住虞、虢之界。虞、虢为水冲坏道,差胥靡役徒夫并雇民夫代筑。傅说亦充代筑,觅资以供衣食。
一日正在版筑,适使臣郑达赍形至,见傅说形貌相肖,即向前施礼,言曰:“今主上梦上帝赉以良弼,命使以梦形,四方寻觅。某幸至此,观见足下之形,大有相似。足下可弃此就彼,同某人朝见帝,必高爵大用。”傅说日:“鄙人乃草莽村夫,安敢见帝?”
郑达日:“君命不可违也,可与某同行面君。”傅说只得去锄,收拾行李,与郑达至京不题。
再说武丁自梦上帝赉以良弼之后,朝夕想梦中人。一日早朝,怎见得,有诗曰:
众将声呼不酿诗,珠帘高卷五更移。鼓声居左钟居右,文列于东武列西。
金殿净鞭三下响,玉阶鵷鹭两班齐。晓星未落群星拱,驾出龙床秉玉珪。
帝升殿,众臣舞蹈毕,传奏官启:“有使臣郑达,带梦形之人回朝。”帝闻奏,龙颜大悦,亲下殿近前一见,博说拜伏于地,即扶起笑日:“是此人也!”同上殿,赐绣墩坐而问日:“联欲治天下之务,当如之何则可?”傅说对日:“当以仁义礼智信为先,继以勤谨和缓慈爱。”帝闻言大惊,封傅说居相位,未半载而天下大治。
一日帝排驾,同群臣出祭成汤。帝正祷祝下拜,忽有飞雉升于炉鼎而鸣。帝恐为不祥,祭毕,以祖训诸王,内反诸己,以思王道。三年,蛮夷编发重译来朝者六国,惟鬼方之国无道,恃顽不朝。帝命傅说兴兵伐之。
武王灭商
西伯被囚于羡里的消息,传至他的封国周以后,长子伯邑考立即召集大臣会议。经商定,立即搜求美女宝货,珍禽异兽,由伯邑考携带,贡献给纣,并以自身为质,争取放回西伯。
纣虽得到周送来的10名美女和珍宝财货,但并不想释放西伯,这是因为西伯在整个商朝之中,拥有极高的威望,人们称他为“圣人”。正是这一点使纣非常嫉恨。在当时,只有帝王才能被看作圣人,而天下只有一个帝王,那就是纣。
如果西伯也是圣人,那么纣往哪搁呢?所以他一直想杀掉西伯,因为没有适当的机会,故迟迟没有下手。这次西伯被囚之后,纣即想寻事生非杀掉他,恰恰伯邑考来了,又送来了大量贡品,而西伯又表现得特别恭顺,纣还是没有找到杀他的理由。
然而,残暴的纣是不会放过忠臣良将的。他终于想出了杀害西伯的办法:“人说西伯是圣人,而圣人当不食其子之肉。寡人杀了伯邑考。烹后送他一碗肉,看他是否是圣人。如果他真是圣人,再杀不迟。”遂令侍者把伯邑考传来,对他说道:“本不该杀你,但念你一片孝心,为了释放你父,所以由你代刑。”
伯邑考听了说道:“如果我王放我父亲回去,我宁愿代父受死。”于是纣令人把伯邑考杀了,把他的肉切割得整整齐齐。烹熟之后,令官奴送给西伯一碗。
西伯想不到是自己儿子的肉,像平常一样,吃了肉,喝了汤,又吃了同时送来的粟米饭。事后,宫奴即如实报告给纣。纣听后拍手大笑说:“谁说西伯是圣人,除了寡人之外,天下哪有第二个圣人呢?”在高兴之中,即下令放归西伯。
西伯归国,始知儿子被杀等情事,痛苦万分,但已无可挽回。多年以来,西伯亲眼目睹纣的一切暴虐行为,知道纣已经丧失人心。加上自己儿子被惨杀,尤其使他恨入骨髓。因而,他下定决心推翻商朝,杀掉纣王,建立周朝,解民倒悬。
他为了消除纣对自己的任何怀疑,向纣献上洛西之地,请求纣废除“炮烙之刑”。这时的纣对“炮烙之刑”也用厌烦了,同时,增加了洛西之地,也即增加了人口和赋税,所以同意了西伯的请求,废掉了“炮烙之刑”。
西伯在国内一心修德行善,发展生产,亲身力于稼穑,威望不断提高,国势日渐强大。对纣不满的诸侯国多叛商而归周,使西伯“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了事实上众诸侯的盟主。
与此相反,纣的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这时虽然又发动过讨伐东夷的胜利战争,但商王朝的内部矛盾、外部冲突,已经无法收拾。对此,商朝的贵族、大臣早已看得非常清楚。但由于纣的残暴,谁也不敢再谏言。
力量不断壮大的西伯,趁商朝大臣缄口,商纣不问国事的机会,先后灭掉了与商朝关系密切的诸侯国密须、黎。密须和黎虽然是些小国,但它们被西伯灭掉,却引起了商王朝的震动。
纣的大臣祖伊假借天的名义,上朝对纣说道:“现在上天要结束我朝的命运。这并不是先祖不保佑我们,而是我王暴虐无道。不按祖宗法度办事,使民饥不得食,寒不得衣。我王为所欲为,自绝于人。所以人们都说:‘老天为何还不叫纣死啊,我们愿意与他一同去死’!我的王啊,你看怎么办呢?”
纣毫不介意地说:“我商的命运是天定的,百姓能奈我何!”祖伊听了,深知纣已无可挽回,考虑再三,不愿同他同归于尽,于是携了家眷,逃亡到周,投奔西伯。这时西伯已经病故,由其次予姬发继西伯之位,姬发,即后来的周武王。
姬发即位之后,为了检阅一下反纣的力量,“观兵于盂津”。这时有的诸侯提出了灭商的建议,姬发觉得时机还不成熟,故与众诸侯歃血而盟以后,各自返国待命。
众叛亲离的消息虽然接踵而至,纣仍然整日沉迷在酒肉歌舞之中。一次,一连喝七日七夜,连月日都忘记了。虽然朝中不乏忠臣,但他们在纣的淫威向前,谁还敢冒险说话呢?
武王自孟津回归之后,又出兵消灭了商的属国崇。崇国本来是一个大诸侯国,周灭掉它以后,在商王朝内部引起了更大的震动。但纣本人却无动于衷,他不仅照旧饮酒取乐。醉生梦死,而且把其残暴行为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纣的庶兄微子,对他的种种令人发指的暴行,进行过反复劝涑,他都不理。这次又向他发出警告,他仍置而不顾。经与太师、少师商议,为使殷祀不致断绝,遂携了家眷趁夜出走,新建一邑,以奉祀祖先神主。
王族比干,是纣的叔父,见做子迁居,大臣不是被杀就是出走,而纣仍无动于衷,再也忍耐不住了,于是急步入宫,对纣说道:“你在宫中的奢糜生活,全部依靠搜刮百姓。现在百姓衣不蔽体,食不饱腹。为了苟延性命,卖儿卖女。你却草菅人命,滥杀无辜。今人姑且不说,将何以对待先帝,何以对待列祖列宗。”纣不仅不听,反而喝令左右推出比干。比干大声喊道:“我商天下来之不易,早晚要败在你这昏王手里。”
在很久以前,纣即听说人民把比干当作“圣人”。因此,他像对待西伯一样,怀着嫉恨之心。只是因为他是自己的叔父,所以一直未加害于他。今日听了比干斥骂,怒不可遏,决定最后予以清算。立即大声说道:“人说圣人心有七窍,不知是否属实,今天我要解剖你作个验证。”说罢,即令左右解剖比干,挖出他的心来。
比干夫人正在家中静坐,听女奴说纣要杀死比干,立即进宫叩见纣王,希望纣能念及比干近亲,免其一死。此时她正在怀孕,大腹便便。纣见其腹部高高隆起,遂与妲己打赌,比干夫人腹中是男是女。妲己还没有开口,比干夫人已被剖腹出子,一命呜呼。
纣的另一叔父箕子,听说纣要杀比干,立即跌跌撞撞,赶来相救。跑到宫门,适见宫奴们抬着比干及其夫人尸首,血肉模糊,惨不忍睹。他三步并作两步,来到纣的面前。纣见箕子气愤而来,知道他又要来啰嗦,故未等他开口,先令宫奴把他打入牛棚,充当囚徒奴隶使用。
自从纣杀了比干,囚了箕子,忠臣非死即逃,纣更无拘束了。在几个佞臣的围绕之下,继续与妲己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商的统治更加暗无天日了。
一日,武王谓太公日:“我先君命以兵谏纣,尚父何如?”太公日:“是可行矣!”于是大兴吊民伐罪之师,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次于孟津,只见二人望尘遮道而谏,乃伯夷、叔齐也,叩马谏日:“大王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日:“不可。此义人也。”扶而去之。二人遂人首阳山,采薇而食,耻食周粟,后饿而死。
武王亲率六军,太公监督而行,一战捉崇侯虎,再战死乌获。戊午日,兵临孟水。甲子日,血浸朝歌。武王止戎车二百辆,虎贲三千人,商效一战,大败殷兵七十万,名将千员,血流漂杵,尸积成山。呜呼!非周败之也,天败之也!仁与不仁是也。不然反戈相攻,自食其肉。
纣料大势已去,乃上鹿台,与妲己尽列平昔玩好宴赏,酒重熟睡。左右奏日:“周兵已杀人内!”纣见金宝如山,心不具与周人,命举火焚之。可怜一霎灰飞,投火而死,在位三十三年。右商三十王,共六百四十四年。太公传令,将淫妇妲己,奸臣费仲,碎尸万段。百姓鼓舞大悦,天下一统,尽属周矣。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miwen/4008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