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学会,中国五四运动时期社团组织。1918年由王光祈、曾琦、陈淯、周太玄、张尚龄、雷宝菁等人筹建,1919年7月1日正式成立。李大钊被邀请参与活动并列为发起人之一。总会在北京。执行部主任王光祈。宗旨: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信条:奋斗、实践、坚忍、俭朴。全国各地及巴黎、东京、纽约等地设有分会。
出版《少年中国学会丛书》32种,《少年中国月刊》、《少年世界》和《星期日周刊》。影响较大的是北京总会编辑的《少年中国月刊》,创刊于1919年7月,李大钊曾任编辑主任,刊登有关自然科学、文学、社会学和哲学的论著和译文,1924年5月停刊。
少年中国学会学会是由李大钊、王光祈、陈愚生、张尚龄、周太玄、曾琦、雷宝菁7人等人于1918年联合各方面的青年有志之士筹备组织起来的。当时留日学生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全体回国,国内各学校学生请愿受到反动军阀压迫而失败,因此感到有组织一个带学术性的政治团体之必要。
这个学术性的政治团体定名为少年中国学会,于1918年6月30日开会筹建(后于1919年7月1日正式成立)。李大钊和王光祈是这个学会的发起人。会员最后发展到108人,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人:
(一)向往俄国十月革命的一些人;
(二)因反对日本侵占山东而归国的一部分留日学生;
(三)从事爱国运动的国内各学校学生。毛泽东、恽代英、邓中夏、杨贤江、高君宇、李达、黄日葵、缪伯英、蔡和森、赵世炎、张闻天、许德珩等进步学生都参加了这个组织,而且他们中的一部分还起到了重要的领导作用。
这个学会的宗旨是“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还有四条信约:(一)奋斗;(二)实践;(三)坚忍;(四)俭朴。凡是有宗教信仰的人、纳妾的人、做官的人均不能成为会员,即使已经做了会员出现上述情况,也要清退出会。学会出版了《少年中国》月刊,由李大钊任主编;还出版了《少年世界》,邓中夏是主要负责人。
这个学会分散在国内各大城市,都同情或直接参加五四运动,后来虽然因为会员的立场观点不同走向分裂,但在当时对于五四运动起了很大的联系作用。北大校长蔡元培曾评价说:“现在各种集会中,我觉得最有希望的是少年中国学会。因为他的言论,他的行动,都质实的很,没有一点浮动与夸张的态度。”(见《蔡孑民先生言行录》169页)
这对于五四运动起到了帮助和推进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五四运动之所以能获得斗争的胜利,是因为北京学生、全国青年以及社会各方面爱国人士的团结。由于这样的广泛的团结,才有力地打击了凶恶的敌人北洋军阀,赢得了胜利。
1919年7月1日,少年中国学会在北京正式成立。并规定创办机关刊物《少年中国》。李大钊继续被举为编辑主任。总会设于北京,并在会员较集中之南京、成都两地设分会。根据李大钊等人提议,将学会宗旨改为"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
学会规约第三条规定学会信条:"一奋斗,二实践,三坚忍,四俭朴"。《少年中国》为月刊,每年出12期为一卷。少年中国北京总会负责编辑。李大钊、恽代英等曾在刊物发表过文章。留有学会发展和会员思想方面较为详尽的资料和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运动的一些材料。1922年7月后曾休刊7个月。1924年5月停刊。共出4卷,48期(学会至1925年底因社员发生分化而停止活动,先后加入学会的有120余人)。
少年中国学会在成立一年之后,不但和别的社团联合起来,形成了统一战线,在任务和工作方面也渐渐地由朦胧而显明,比先前更实际更具体。学会中的最高领导机构是评议会,李大钊、恽代英、杨贤江、黄日葵四位是评议员。少年中国学会的成员虽然相当复杂,思想也极不相同,但是在当时会员中有许多共产主义者,并且担负着少年中国学会的领导任务。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cn/402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