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故里一说位于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另一说位于安徽省涡阳县郑店村。安徽涡阳与河南鹿邑,同居道家文化发祥地的涡河两岸,两地直线距离不过80公里,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重新燃起一场关于老子故里归属的论争,并不断升级。
关于老子故里的纷争,可追溯到1990年。当年6月,鹿邑太清宫迎来一位台湾客人———台北中华道教学院的马炳文(祖籍涡阳),当时陪同他的是鹿邑老子学会会长张景志。马炳文在回台后给张景志写了一封信:“能来老子诞生地朝拜始祖,一生光荣。”同年7月28日,马炳文又致信张景志:“老君台、太清宫之现有建筑,年久荒芜,意欲发起募捐修护,未悉修护费需款若干……”。
正为修复老子故里资金发愁的鹿邑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喜出望外,立即将资金缺口情况用信件形式告知了马炳文,此后,马炳文凭着自己在台湾的影响力,以“重建老子故里”的名义开始募捐,不长时间就收到捐款100多万美元。而1990年11月17日,马炳文又给张景志写了一封信,称经他考察,老子出生在涡阳的根据比鹿邑还多。
马炳文在收到100多万美元的捐款后,突然提出老子故里不在鹿邑而在自己的老家涡阳,让鹿邑人一时难以接受。有关此事,主要的当事人马炳文和张景志都已辞世,其中纠葛难以揣测,但涡阳方面在媒体上刊登过一篇《老子故里到底在哪里?》的文章,文章描述的是另外一个版本。
文章援引马炳文外孙马杰的话说,1987年冬,马炳文回到故乡涡阳,一是探亲,二是寻找老子故里,返回台湾前托付马杰继续寻找老子故里。是年冬,已是涡阳县政协委员的马杰根据民间传说,在距离县城不远的闸北镇郑店村,发现当地遗存史料与传说有很多吻合之处,并把一篇《考察随笔》邮寄给远在台湾的外公。
文章说,“次年3月,如获至宝的马炳文再次回到涡阳,现场勘察后十分满意,也是从当年开始,马杰开始自费在郑店村的武家河畔进行挖掘,先后找到九口水井,挖出十余块碑记及大量汉砖、瓷器等文物,此后几年,马炳文先后辗转于涡阳和鹿邑之间,通过对比基本认定涡阳较符合老子出生地”。最终,望眼欲穿的鹿邑只能眼睁睁看着这100多万美元投给涡阳,由此拉开两县近20年纷争的序幕。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cn/400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