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事件 > 中国历史

2019年1月19日:梁敬魁逝世

2019年1月19日:梁敬魁逝世



2019年1月19日,梁敬魁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梁敬魁(1931年4月28日—2019年1月19日),男,汉族,中共党员,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凝聚态物理和物理化学两学科博士生导师。

1955年梁敬魁毕业于厦门大学;1956年赴苏联科学院学习,师从阿格耶夫院士和戈卢特宾博士;1960年苏联科学院巴依科夫冶金研究所金属合金热化学和晶体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1978年晋升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1980年—1987年任中共物理研究所党委会第三届和第四届委员。

1984年担任凝聚态物理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1995年5月任中国科技大学兼职教授;2004年7月为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受聘黄丰课题组客座教授、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2008年7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宁波磁性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梁敬魁长期在晶体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三个学科的交叉领域从事基础和应用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

科研综述

梁敬魁自1960年初回中国后,50余年来一直在晶体结构化学、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三个学科的交叉领域从事前沿性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工作。以X射线晶体学科为基础,主要应用X射线粉末衍射和热学分析,并辅以物性测量等方法,深入系统的研究了固体功能材料(包括高Tc氧化物超导材料,电光、非线性光学材料,快离子导体材料,稀土磁性和储氢材料等)的合成、相关系、相变和晶体结构;

以及从事X射线衍射技术和X射线衍射在固体材料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晶体结构为基础,配合热学分析和晶体点阵常数的精确测量,研究固体物质相结构随组分和外界条件而变化的规律及其对物性的影响,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

梁敬魁主要应用多晶X射线衍射和热学分析并附以物理性能的测试等方法对无机体系功能材料的合成,相关系和晶体结构等材料科学的基础问题进行了大量系统深入的研究。根据高Tc氧化物超导体结构特点,提出了从第一条衍射线的d值确定超导体结构类型和原子粗略位置的间便方法。

发现并从晶体结构的观点指出在铊系存在一系列不同C值的超导相,随后测定了铊系八种超导相分属两种类型的晶体结构。应用晶体点阵常数的精确测量,在Cu-Au二元系中观察到一系列新的超结构现象,并从结构与组份关系和热力学的观点进行了解释,丰富了有序化超结构相的形成的实验和理论。

系统地测定了大量相图,被国内外相图汇编收集,并在中国推进了相图在单晶生长中的应用,成功地用熔盐提拉法生长偏硼酸钡低温相(BBO)单晶体,解决了BBO生长的原理和实践问题。提出从非晶态合成难以在通常条件下合成的物相或具有某种性能的亚稳相。系统研究具有CaCu5型结构或某衍生结构的稀土富过渡族金属化合物的结构,以及贮H2和永磁性能。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cn/39949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