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事件 > 中国历史

王阳明格竹是怎样的过程

王阳明格竹是怎样的过程



王守仁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

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从小就有为国靖难、做圣贤想法的王守仁,十八岁时开始苦读朱熹的书,认为那样能帮他走向圣贤之路。朱圣人用四个字指出了金光大道:格物穷理。

意思就是“理”虽然很难悟到,却普遍存在于世间万事万物之中,理无处不在,而要领会它,就必须“格”。至于到底怎么格,那就不管你了,愿意怎么格就怎么格。那么“格”到什么时候能够“格”出理呢?

关于这个问题,宋明理学的另一位伟大导师程颐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只要你不停地“格”,用心地“格”,聚精会神地“格”,加班加点地“格”,便会“豁然贯通”。

说干就干。王阳明一屁股坐下来,眼睛盯紧一棵竹子,“格”了起来。眼前这根竹子,碗口粗细,枝叶扶疏,最高处直接天际。王阳明凝视了半天,认真思考这竹子背后的道理。

他首先想到这竹子的用处,竹子质地坚韧,竹竿修长,天生是做建筑的好材料,可以盖房子、搭窝棚;截成小断可以做筷子,做竹筒。艺术方面,竹子姿态优美,有气有节,可以入画,可以入诗。竹子的种类繁多,眼前这种竹子人们都叫它毛竹,名字的由来暂且还不清楚。竹笋可食用,营养价值丰富。竹叶可要入药,可做成鲜竹沥治疗咳嗽。还有嘛?

就这样,王阳明以竹子为题,整整思考了七天,感觉似乎做了一篇关于竹子的大长文章。到第七天,直做的他头晕眼花,几乎要昏倒了。果真如孔子说,“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可是禅宗的师傅们都是这么静坐悟道的呀,圣人之道难得就这样难求吗?

病后有一天外出,见一老者。于是紧跟老者身后,随行来到一片稻田前面。这片稻田一如九宫格一般被田埂分成了九块。

老者手指稻田问道:这里有几片稻田?王阳明立即回答:这片稻田成九宫格局,乃是九片稻田。老者继续问道:为何是九?王阳明道:这片稻田被田埂划分成九格,所以说是九块。老者到:那么,如果没有田埂呢?王阳明道:那就是一块稻田。老者到:九块和一块有什么不同吗?王阳明道:没有不同,只不过是有无田埂的区别。

老者道:那么格物之理你明白了?王阳明不解:此与格物何干?老者到:格者,格也。九宫格是格,田字格也是格。因格不同,所致稻田块数不同。格物其有定理哉?

王阳明似有所悟。赶忙请问:请问如何格竹子?老者哈哈一笑:格竹子亦易事也,你拿尺子格,可得竹子的高度;你拿秤秤,可得竹子的重量。天有天道,物有物理,然无尺无以知长短,无秤无以知重量,无晷无以知天时,所谓格物致知,意在于此也。

王守仁终于领悟了一条人世间的真理:无论何时,何地,有何种理由,人性都是不能,也不会被泯灭的。它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在历经十九年的痛苦沉浮与挣扎后,在那载入史册的一瞬,他顿悟出了“理”。简单理解就是:万物一体,知行合一。天人本是一体的,懂得道理是重要的,实际运用也是重要的。

这次"格竹"虽然没有格出什么成果,但对王阳明思想的发展却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不能忽视这次"格竹"事件的意义,其价值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发现朱熹的"格物"理论行不通;第二、体现出王阳明身上具有的科学实验精神。

勇于实践是王阳明身上很重要的一个特质,对其心学的建构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没有这次"格竹"失败,王阳明也许会和其他读书人一样把大量精力和时间耗费在对朱熹学说的文字揣摩上,就不会有寻找其他出路的想法。所以,从王阳明整个悟道过程来看,"格竹"事件的潜在意义巨大,是王阳明心学创立的重要环节。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