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拉开了帷幕。随后,“8·13”淞沪会战打响,这是全面抗战中的第一场大型会战,也是整个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一场会战。
抗日战争中,我军由于实力上的差距,在战略上基本采取被动防御的姿态。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发现,8·13淞沪会战是由中方主动发起的一次大型战役。会战从8月13日一直持续到11月12日,整整三个月。中国举全国之精锐投入70万大军,日军陆续增兵至30万左右。那么,当时发起这场战役的目的是什么?中国为什么主动出击了?
有一种说法广为流传,就是说之所以发起淞沪会战,是为了让日军的进攻方向由从北向南转为从东向西。这个说法的来源主要是两个:一是老蒋次子,二是陈诚。
小蒋认为,全面抗战爆发时,日军的主力主要集中在华北。如果任由日军从北向南进攻,则中国大地就会被分成东西两半,南京上海等地的机关、企业工厂将无法西迁。小蒋的这种说法找不到文献根据,在学术界一直有很大的争论。
然而,这个说法在民间却广为流传,很多人把这个当做发起淞沪会战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们给出的理由也很有说服力:自古以来,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从北向南攻者无不胜。中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如果将日本人从南向北的进攻方向转为从东向西,中国必然就占了地理上的优势,日本人至少在这个方面是处于劣势的。
再结合当时中日双方的实际态势,日本人在中国北方经营多年,满洲早已成了他们的战略基地;反观中方,自九一八事变、长城抗战以来,一系列条约的签订,导致整个华北已经几乎完全游离于南京的控制之外。实际上,南京方面此前也从未将它的影响力延伸至华北地区。如果任由日本人的机械化部队沿平汉线向南推进,武汉三镇也就岌岌可危。
听上去很有道理,但是从当时的整个决策来看,上述提到的“将日军的进攻方向从北向南引向从东向西”的构想并不是决定发动淞沪会战的主要因素。
事实上,在上海发动对日军的进攻,这一想法并非在“七七”事变之后才出现。早在一年多前,无论是老蒋本人还是当时的最高决策层,就已经有了在上海打一仗的想法。1936年,老蒋就曾对何应钦、冯玉祥等做过指示,打算要在1936年发动淞沪战役。这主要是因为两广事变解决之后,地方实力派的问题得到解决,老蒋认为有了“攘外”的条件和基础,他决定要消灭日军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然后率军北上解决华北与东北的日军。但由于当时中日力量对比悬殊,所以就放弃了。
老蒋最初的考虑,在上海打这一仗,是为了保住陇海路。因为如果阎锡山守不住大同,就没有办法将苏联的援华物资从大同经同沪路运往华中、华东。到那个时候,唯一依靠的就只剩下陇海路,苏联的物资经西北可以通过陇海路运往华中和华东。这是老蒋最初在日记里明确记载的。再后来,老蒋认为要分散日军在华北的力量,就需要开辟淞沪战场,这样才能解华北之围。总之,发动淞沪战役的目的是为了分散敌人的注意力,而并非改变日军在地理上的优势。
据陈诚回忆录记载,他在淞沪会战发起之前向老蒋建议,把日军的进攻方向由从北向南转为从东向西。但是到了那个时候,虽然全年抗战已经开始,但因为两国实力悬殊,老蒋仍然希望西方国家能够从中干预,这在整个淞沪会战期间有着极为明显的表现。对于中日之间多年来的纠纷,始终得不到西方的关注。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在中国北方没有多少利益,所以发动淞沪战役最主要也是最为直接的原因就是引起西方国家的干预。
淞沪会战爆发前后,老蒋的日记多有对此战的记载。他在8月13日的日记中记载:倭寇战争持久时期约可一年……见五国大使说明中国态度。8月14日记载:以战争为建设导向……惟望神圣保佑中华,使沪战能急胜也。
所以说,发动淞沪战役的目的,更多的是在这方面的考量。老蒋在这几天频繁召见外国使节,在之前也在密切注意和积极处理中、日、俄三国之间的关系。之所以发兵淞沪,一是为了引起国际关注;二是淞沪地区具体的形势所迫。当然,在淞沪会战即将爆发之前,我们不排除有更为宏观的战略安排,但是到了即将爆发之际,宏观战略就会落在现实状况之上。而现实状况,就是中国并不愿意就此展开与日本的全面战争。
事实上,在淞沪会战中,日军并没有全面侵华的打算;中国方面虽然早已做好了这样的打算,但迫于现实原因,也只是“以军事为外交后盾”。所以说,“发起淞沪会战是为了转变日军的进攻方向”这样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cn/384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