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众多文氏后裔与门生,汇成蔚为大观的吴门书派,使文家笔法风靡江南,大有笼罩一代之盛。从周道振、张月尊同纂的《文徵明年谱》中所附《后裔表》与《及门表》来看,文氏后裔中有擅长文艺者及门生各达五十多人,其后裔则跨越明清两代,门生中则有三十余人兼善书法。在文徵明后裔中,文彭、文嘉、文振孟等均非常杰出。
文彭不仅书画继承家风,而且开创吴门印派,成为文人篆刻流派的开山之祖。文振孟则有“书迹遍天下,一时碑版署额与其曾祖相”之誉。这一时期文家笔意风靡江南,此间情形在翁方纲一段题跋中有所反映:“予尝见明初人手迹,每多深得赵书神致,实遥接周驰之后。明中叶,而犹未大变。宋、沈、詹、解虽自成格,而所津逮,无若吴兴之绵远。
直至文衡出山,而江左字体,乃多用文家笔意,不仅赵体。”即使到明末董其昌将松江书风推至巅峰,吴门书派衰微之时,吴中一带的文氏书风仍未被董氏取代。其实董其昌的成功也离不开文徵明对他的影响。
其二,对董其昌的影响。文徵明的书艺风靡江南,影响巨大,但吴门书派至明末却日见衰微。而董其昌在此间崛起为一代大师。董其昌的聪明之处在于不师文徵明之迹,而师文徵明之心,师文徵明之径一力追古人。
董其昌在学书之初即以文徵明为参照与竞争的对象。参阅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我们可以了解了董其昌的评论,研习过晋、唐、宋人法书名帖基本上也是文徵明所研习过的,此外董常以己书与赵孟府相比。这些正是文徵明的学习途径。可见董其昌能在吴门书画衰微之时异军突起,文徵明对他的影响至关重要。
其三,文氏书艺,远播日本。文徵明生平立下三不应的规矩,即“宗藩、中贵、外国”三不应。文徵明书画不肯应酬外国人,恐怕与他痛恨当时楼寇经常从海上来犯骚扰有关。尽管如此,他的书画还是流传海外,以日本的最多,并以书法为甚。这一时期,文徵明的书法在日本得到传播。而当时中国己进入清朝康熙年间,书法专重董其昌时代,至于有清一代,帖学书家并重赵董,而文徵明不与焉。
墓地
文徵明墓坐东朝西,墓道东端的坟冢呈圆形,墓道两旁有石兽和石马。
墓地1982年被评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石碑背后的“文徵明墓重修碑记”记载,1984年维修过一次,2007年省、区和街道共同出资49万元再次维修。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道家、文学家。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
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徵明托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为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任官不久便辞官归乡。留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cn/336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