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四大才子”在各种影视剧的传播下可谓家喻户晓,但以明朝整体来说,只有“三大才子”的说法,而“明代三大才子”指的是解缙、杨慎及徐渭三人。
不过这“四大才子”也并非完全虚构,不过不是“明代四大才子”和“江南四大才子”,这些是民间的讹传。“四大才子”又称“吴门四才子”、“姑苏四才子”、“苏州四才子”。仅是明朝吴中(今江苏苏州)地区才华出众的四大杰出人物,
此四人也并非常见的: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和周文宾。历史上,“吴中四才子”有唐伯虎,祝枝山和文徵明这三个没错,但第四个周文宾不对,此人乃是虚构杜撰,历史上的第四人是徐祯卿。
《明史》卷286《文苑传二.徐祯卿》记载:“祯卿少与祝允明、唐寅、文徵明齐名,号“吴中四才子”。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
成化二十一年(1486年),十六岁时经初等考试后后即成为生员,但对求取功名一事并不热衷。弘治十一年(1498年),二十八岁时参加弘治戊午年应天府(南京)乡试,得第一名举人,即解元,然而次年,他惹大祸了,牵扯上了科举舞弊案,此案震动整个大明,他本来被判 “夤缘求进”(不属于作弊,属于品行不端)之罪折抵赎金,后被派发浙江充吏役,唐寅坚辞不就。
后来他又扯上另一件事情——宁王叛乱。正德九年(1514年),当时皇帝的叔叔宁王朱宸濠(封地在南昌)仰慕其才华,重金请他出山,他受邀前往。事后才察觉,宁王准备造反,唐寅吓得魂不守舍。于是,他装疯卖傻,饮酒狎妓,甚至当众裸露身体,宁王就把他放回去了。
唐寅其人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他一生坎坷,嘉靖二年(1524年)潦倒而死,年仅54岁。
关于唐伯虎“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名的由来,有学者考证认为,唐伯虎从未自刻过“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图章,存世之印系别人伪造。但其“江南第一才子”名副其实,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艺术造诣高超。
若说“风流”二字,也只是说唐伯虎文风飘逸,为人洒脱,落拓不拘,举止有放浪之行,仅此而已,并非小说和影视作品中描写的那等“风流艳名”。
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生于天顺四年十二月六日,卒于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长洲(今江苏吴县)人,因长像奇特,而自嘲丑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即六指),故自号枝山,世人称为“祝京兆”,明代著名书法家。
祝允明的科举仕途颇为坎坷,十九岁中秀才,五次参加乡试,才于明弘治五年(1492)中举,后七次参加会试不第。甚至其子祝续也在前一科中进士,于是祝允明绝了科举念头,以举人选官,在正德九年(1514),授为广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转任为应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称病还乡。
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他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其代表作有《太湖诗卷》、《箜篌引》、《赤壁赋》等。所书“六体书诗赋卷”、“草书杜甫诗卷”、“古诗十九首”、“草书唐人诗卷”及“草书诗翰卷”等皆为传世墨宝。
祝允明家学渊源,能诗文,工书法,特别是其狂草颇受世人赞誉,流传有“唐伯虎的画,祝枝山的字”之说。
文徵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征明,后更字征仲,号停云,文徵明号衡山居士,人称文衡山。长洲(今苏州)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卒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岁,曾官翰林待诏。
他是“吴门画派”创始人之一。文征明书法温润秀劲,稳重老成,法度谨严而意态生动。文徵明的绘画兼善山水、兰竹、人物、花卉诸科,尤精山水。
文徵明主要擅长作画,他在绘画方面的艺术成就极高,和唐寅(唐伯虎)、沈周(文徵明老师)、仇英合称为“明四家”, 晚年与老师沈周并驾齐驱,继沈周之后成为吴派画家领袖。
文徵明仕途不顺,九试皆墨,一直未能考取功名。一直到嘉靖二年(1523年),工部尚书李充嗣实在看不下去了,推荐了他,经过吏部考核,他被授职低俸微的翰林院待诏的职位。
可这时候文徵明的书画已负盛名,一堆人高价求其书画,他也因此受到其它官员的嫉妒和排挤,所以刚当官第二年开始就请求辞职,不过三年提出三次辞呈才获批准。57岁辞归出京,放舟南下,回苏州定居。自此致力于诗文书画,不复求仕进,以戏墨弄翰自遣。
徐祯卿,字昌榖,一字昌国,常熟梅李镇人,后迁居吴县(今江苏苏州),明代文学家,被人称为“吴中诗冠”,是吴中四才子(亦称江南四大才子)之一。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之绝句而为人称誉。
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人称“家不蓄一书,而无所不通”。早年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十六岁著《新倩集》,但屡试不第。在文学流派上,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边贡和王廷相并成为“前七子”。强调文章学习秦汉,古诗推崇汉魏,近体宗法盛唐。其书法亦是一绝,王世贞称:“待诏小楷师二王,精工之甚,少年草师怀素,行笔仿苏(轼)、黄(庭坚)、米(芾)及《集王书圣教序》晚岁取《集王书圣教序》损益之,加以苍老,遂自成一家。”
徐祯卿曾读《离骚》有感,作《叹叹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作《江行记》;明弘治16年(1503)与文征明合纂《太湖新录》;明弘治十八年(1505)闻鞑靼入侵,官兵抗战不力而败,又作长诗《榆台行》,同年中进士。传因其貌略丑,而不得入翰林,改授大理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被贬为国子监博士。徐祯卿后期信仰道教,研习养生。明正德六年(1511)卒于京师,年仅33岁,为四才子中最早过世和享寿最短的。
又有评曰:“吴中四才子”中,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三人,以画或书法蜚声于世,独徐祯卿以诗歌名满士林。徐祯卿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诗作之多,号称“文雄”,被《明史》赞为“吴中诗人之冠”。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cn/336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