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曾用名火秀,族名仁坤,后来为了避上帝“爷火华”(“耶和华”的谐音)名讳而改为现名,太平天国建立者,清末太平天国运动领袖。1814年出生于广东花县(今花都区)。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但其坚信“古来事业由人做”,遂吸取早期基督教教义中的平等思想,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的盛世。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发动金田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号天王。1853年定都江宁(今南京),改称天京。在主权原则上,洪秀全对满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一概不予承认,并积极抗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英国政府曾派使者与洪秀全联系,表示如果洪秀全承认英国在华利益就对太平天国提供援助,但遭到洪秀全严词拒绝。由于洪秀全始终拒绝承认不平等条约,不肯出卖国家主权而使得列强转而支持满清政府。1864年洪秀全在天京病逝,其逝世后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在满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洪秀全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历时十四年,势力发展到十八省,先后攻占六百多座城市,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革命之所以能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起义的巅峰,与洪秀全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乃至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自诩“洪秀全第二”,可见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家族成员:
广东花县(今花都区)洪氏宗祠对联:“由嘉应徙杨梅,祖德宗功,经之营之,力图官禄之基础;籍花峰贯花邑,光前裕后,耕也学也,恢复敦煌之遗风”;此外官禄布村洪氏宗祠壁间还有其他昔年对联:“由嘉应居石坑,尊祖敬宗,长念馨香俎豆;迁花峰住官禄,光前裕后,宏开礼乐冠裳”。(注:杨梅,指嘉应州杨梅圳,为洪族聚居地之一。敦煌,指洪族始祖所居地。花峰,即花山,花县由此得名。)。
族谱记载
洪氏于汉魏时世居彭城下邳(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西晋怀帝永嘉之乱中南迁京口(今镇江),东晋安帝时续迁新安郡遂安县(今杭州市淳安县),此后在各种战乱中,辗转经由江西婺源、福建汀州等而入广东。南宋名臣洪皓的曾孙洪璞出任福建泉州府晋江县县尉,举家迁到晋江。元末社会动荡,唯岭南较安定,洪璞的第十世孙洪贵生从福建迁往广东潮州府海阳县(古代县名)的布心(今属梅州市丰顺县丰良镇布新村)。
据史料和洪秀全族谱记载,明成祖永乐年间,又四世,有洪氏念九郎(即梅州市梅县区石坑洪氏始祖)率妻子由丰顺布心迁到广东程乡县石坑堡杨梅圳(即后来的嘉应州石坑)定居,始建围屋“梅魁第”。
清朝康熙年间,洪秀全太祖随其父由嘉应州石坑堡(今梅州市梅县区石坑)迁往花县(今花都区)官禄布村居住(另有一说是:先迁福源水村后再迁官禄布村,但族谱中并无记载福源水村,只记有官禄布村,而洪秀全题太祖洪英纶夫妇画像诗序说:洪英纶系由嘉应州石坑迁居花县福源水村)。
洪秀全是洪氏迁入广东后的第十六世孙,也即是迁到花县官禄布村后的第六代。洪秀全其祖先洪皓是南宋时期的名臣和反金爱国民族英雄。
远祖:洪皓
父亲:洪镜扬
母亲:赖氏
兄弟
长兄:洪仁发
次兄:洪仁达
妻子
又正月宫:赖莲英
太平天国一部官修史书《太平天日》中记载,丁酉(1837)年三月初一日,洪秀全“被诏升天”,见到了他的“天父”上帝,领受了改造人间的神圣使命,作为上帝次子,他在天上有一位“正月宫”,并且在他“升天”期间为他生了一个儿子,还没来得及起名。洪秀全的妻子赖莲英,根据官书的记载,封号是“又正月宫”,她儿子洪天贵福则称她为“第二个母后”。据洪天贵福在1864年洪秀全死后的供词(《洪福瑱自述》),“老天王(洪秀全)有八十八位娘娘”,刨去天上的“正月宫”,洪秀全后宫应为87人。
儿子
长子:洪天贵福
三子:洪天光
四子:洪天明
五子:洪天佑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cn/336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