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事件 > 中国历史

钱乙在中医历史上的地位

钱乙在中医历史上的地位



钱乙(1032年-1113年),字仲阳,宋代东平人,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曾任太医。

钱乙以被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曾因治愈皇亲国威的小儿疾病而被授予翰林医学士。其一生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代表作有《伤寒论发微》五卷等。

钱乙生于宋明道元年(公元一O三二年),卒于政和三年(公元一一一三年)。字仲阳。北宋著名儿科学家。汉族,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

钱乙去世后,他的学生阎季忠将他的临床经验加以收集整理,于宣和元年(1119)汇编成《小儿药证直诀》,其中有23个病例和创制的114个药方。此书对小儿生理、病理、辩证施治和制方用药等颇有创见,比欧洲最早出版的儿科著作早三百年,是中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学专书。

清代纪晓岚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小儿经方,于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另外,钱乙还著有《伤寒指论微》5卷,《婴孺论》百篇,可惜已散佚,不能不说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大憾事。

钱乙认为小儿与成人相比较,在生理、病理上有其自身特点。如小儿在生理上“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在病理上“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因此,其感受邪气之后,往往较成人的抗邪能力降低,易为邪气所伤,多见邪实之证。但另一方面,邪气侵犯人体之后,由于小儿脏腑气血未充而柔弱,邪气损耗正气,又易于使小儿正气受损而转为虚证。其阳气不充盛,被耗伤则生寒;其阴精不充足,被耗伤又可生热,故而病理上虚、实、寒、热变化迅速。

钱氏的这一理论认识,为正确掌握小儿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小儿疾病的具体治疗时,他反对妄攻误下。认为对于儿科疾病,除非必下不可之证,可以根据年龄体质以及正邪情况酌情使用外,一般不宜妄用。

此外,钱乙在《内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千金方》的基础上,将五脏辨证方法运用于小儿,为儿科临床治疗提出了辨证方法。他认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其中,钱氏十分重视脏腑寒热虚实的辨析,而且针对不同的病症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治疗方法。

可以说,是较有系统的脏腑辨证体系,虽不十分全面,但已经有其初步框架,对中医脏腑辨证学说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钱乙强调五脏辨证,其制方调剂多围绕着五脏虚实寒热而设,如心实热用导赤散,心虚热用生犀散;肝实热用泻青丸,肝虚热用六味丸;脾虚用益黄散,脾湿热用泻黄散;肺虚用阿胶散,肺热用泻白散;肾虚用六味地黄丸等。其制方原则重视选药柔和,反对过用攻伐之品。他的这种用药原则,是针对小儿特点而设立的。

此外,钱乙在处方调剂时,多根据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体会,灵活加减,创立新方。如其创立的地黄丸,就是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化裁减去桂附而成。此外,钱氏临床用药,还常常根据儿科的特点,选用丸剂、散剂、膏剂等。这些成药,可以事先制备,适应于儿科疾病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便于及时服用,易为小儿所接受。

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佚。

钱乙在儿科学方面的成就为后人称许,而且对中医辨证学、方剂学均有较大影响。他奠定了中医史上儿科的专业地位。妙手仁心,一生止在使“幼者无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阐释了中医医道的博大与慈爱。他精通中医的至高境界,望诊,在中医历史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cn/33517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