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李亨是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子,也是大唐王朝的第七位皇帝。他的青少年时期生活在繁荣而富庶的开元盛世中,无忧无虑。
开元二十六年(738)被立为太子后,李亨的安乐日子算了到了头,整日与李林甫、杨国忠这些奸相勾心斗角,还好他保持低调,一再隐忍,没被抓住太大的把柄。更为不幸的是,在他当太子的第十七个年头,爆发了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潼关失陷后,李亨大着胆子与父亲分道扬镳,他北上灵武,自立为帝,举起了抗击叛贼,兴复大唐的旗帜,令天下有识之士引领而望,竞相投奔。
此举虽是篡逆,但后世对他的评价还是不错的。因为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站在了抗击安史叛军的一线,并快速收复了两京,恢复了大唐江山社稷。
能够找准适时地把握机遇,干正确的事情,肃宗的判断力、能力绝对不弱。另外,他还有一个优点,便是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作为帝王,这个优点可算难能可贵。所以,李亨这个皇帝不算个昏君。
然而,收复两京后,对叛军发动致命一击时,李亨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乾元元年(758)九月,在经过了一年的准备后,李亨下令让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个节度使与一个兵马使,共计二十万大军,向叛贼安庆绪的老巢邺城进发。在大军集结时,各地援军纷沓而至,使大军的实际人数迅速上升到了六十万。
面对如此雄厚的兵力,李亨踌躇满志,决意一举荡平贼巢。但在斟酌统帅人选时,李亨却犯了愁。九个节度使都是战功卓著之辈,特别是郭子仪与李光弼,二人都是元勋,同是三公、宰相,连加官进爵的日子都是同一天,实在难分高下,让谁统领谁也不合适。
为了调和这个矛盾,肃宗另辟蹊径,决定不设元帅,而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使,代表朝廷监统诸军。这个“观军容使”是肃宗的新发明,可不是检查战士们的仪容仪表,而是实质上的统帅。这个结果令人大跌眼镜,一个太监,长期生活在深宫之中,干点看颜色伺候人的卑贱营生,他懂个啥?能指挥六十万大军?
然而肃宗就这么干了!结局没有意外,鱼朝恩多次否决了郭子仪与李光弼的正确建议,六十万大军大败而回。
李亨这是怎么了?为何让个太监指挥六十万大军?
其实,郭子仪,李光弼二人难分高下,谁当统帅不好抉择,这个由头纯粹是借口。李亨从内心就不想让他二人当统帅,因为他害怕了。当年的安禄山与郭、李一样,也是节度使,他凭着东北三镇的二十几万人马,就差点将大唐江山掀翻。现如今,让李亨将十镇兵马,几乎是全国的军事力量,交给一个节度使,他还真不敢。
手里掌握这么多军队,一旦起了歹心反戈一击,已经千疮百孔的大唐,断然经受不住。郭、李二人军事上有一套,可以听,但绝不能再扩大他们的权力,为帝国埋下隐患。
而太监这类人,与皇子们从小朝夕相处,比那些文武官员要亲近与信任的多。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些没根的奴才,无非是贪图一些黄白之物,不会有睥睨天下的野心。就像宠物一样,唯有跟着主子摇尾乞怜才有得吃喝,失去了主子有谁会看得起他们呢!所以,用他们十分放心。
看来,让太监鱼朝恩指挥六十万大军,并非李亨昏庸武断,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然而这样做虽然安全了,但鱼朝恩从未经过战阵,毫无指挥经验,这样的统帅如何能够驾驭三军,应对复杂的战争局面呢!
李亨虽非昏君,但做事过于谨慎且缺乏识人之明。所以,在有生之年,终究没能结束安史之乱,实现大唐的复兴。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cn/334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