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事件 > 中国历史

崔与之生平简介

崔与之生平简介



崔与之(1158年-1239年/1240年1月19日),幼名星郎,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广东增城(今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人。南宋名臣、诗人。

崔与之为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进士,初授浔州司法参军。历任广西提点刑狱、金部员外郎、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秘书少监等职,为官廉洁奉公,在淮东练兵抗金,政声卓著。嘉定十四年(1219年)出为知成都府兼成都路安抚使,两年后升任四川制置使。

任内安边积财,举贤抚士,使蜀中宁谧。嘉定十七年(1224年)辞官归乡,此后“八辞参知政事,十三辞右丞相”,除端平元年(1234年)为平摧锋军变而暂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外,终不出仕。嘉熙三年(1239年),崔与之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致仕,数月后逝世,年八十二。累赠太师、南海郡公,谥号“清献”。

崔与之不仅勤于军政,在学术上亦有建树。他被称为“岭南儒宗”,所开创“菊坡学派”被认为是岭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学术流派。又颇有词章造诣,开岭南宋词之始,有“粤词之始”之称。今有《崔清献公集》传世。

人物生平

立志报国

崔与之生于广东增城中新坑背崔屋村一个清贫的医生家庭。还在少年的时候,他的父亲崔世明就因病去世了,崔家因此家境困窘。但崔与之自少便有大志,立志救国济民。他刻苦读书,钻研经史,务求通晓大义,文章写作朴实得体。待人接物,办理事情,为人也十分机警。

在青年时,崔与之多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中榜,他于是寄望于出外求学。直到三十二岁时,由于得到增江书友林仲介等人的慷慨资助,崔与之终于能够跨出增城,一酬宏愿。他不远千里,单身远涉关山,步行到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入太学读书。崔与之在学舍埋头苦读,在三年后的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高中一甲进士,成为岭南第一个由太学生考上进士的人,从此步入仕途。

登第之后,崔与之被调往荒远的广西浔州(今广西桂平),担任从八品的浔州司法参军。他不避艰苦,尽心公务。有一次,巡按到浔州视察,但接待用的驿所却因年久失修而不能使用。郡守要崔与之主持维修,限令几日内完成。仓猝之下难以找到屋瓦,崔与之就叫属下用茅草盖屋顶,将屋内整饰一新,按时完成了任务。

不久,用来储备谷物、调节物价、赈济灾荒的粮食仓库也因久未修葺而漏雨,郡守便打算卖掉储粮。崔与之得知,不顾官卑言轻,坚决反对。郡守改变主张,命崔与之负责修粮仓。崔与之以保粮为重,将自己居所的屋瓦拆下换用茅草,而把屋瓦盖在粮仓上。郡守因此赏识他的胆识才干,推荐他转任淮西提刑司检法官。

在淮西路,一个大京官的儿子称霸乡里,人们告状,许多官吏都不敢受理。状纸递到崔与之那里,他拍案而起,不畏权势,秉公判决,责令乡霸退还民田。那京官闻讯,非但没有怪罪崔与之,还表示赞许,把他推荐给朝廷。

其后,崔与之先后调任建昌军(今江西南城)新城县知县、邕州(今广西南宁)通判等职务。在新城,他整顿赋税,减免各种中间环节和费用。他规定,百姓应缴纳的钱粮直缴官衙,已缴纳的不准滥追,未缴纳的不准随便责罚,改变以前官差追缴赋税使不少民户倾家荡产的陋习。这一来,百姓争先恐后缴税,开创了未有施一次刑罚而办好赋税的德政。

在邕州,知州盘剥士卒,克扣衣粮,激起哗变。崔与之奉命摄知邕州事,处理此事。他从自己驻守的宾阳赶到邕州,不顾危险,冲门而入。待叛军安定后,暗中查出一名为首滋事者,予以处斩,余者不究,迅速将兵变平息,使邕州恢复安宁。后升为“发遣宾州军事”,任内使州政清简。

五十三岁那年,崔与之升任广西提点刑狱。广西路包括海南岛、雷州,大部分是荒寂之地,属边远军州,海南岛更是没有朝廷要员去过。崔与之不辞劳苦,跑遍广西的二十五个军州。准备去海南时,他的下属说:“海滨有神灵,要渡海先得求神祷告,否则很难成功。”崔与之却不以为然,说:“海南各地官吏长期违法鱼肉百姓,我去为民除害,哪里需要神灵批准庇佑!”

尽管第一次渡海因风浪大作船舵折断被迫返航,他仍然不懈努力,第二次出海时终于到达琼山县。每次到各地巡察,他都自带费用,一切公务开支按日计给,不用地方分毫;又在各地张榜明示,奖廉肃贪,公正判案,官民深为震撼。崔与之往返辛劳,殚精竭虑,几年之内,已是鬓发全白。

淮东抗金

南宋晚期,新兴的大蒙古国屡次进攻金国。金人为避蒙军锋芒,南迁都城于汴京,并企图南掠宋土。宋廷“疑其进迫”,于是命崔与之以直宝谟阁之官“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成为抗金前线淮东路的军政长官。宁宗召见崔与之,亲自授职,并向其询问战守之策,崔与之认为:要选择好的守将,集合官军和民众的战斗力量,是边防的第一要务。

崔与之抵达扬州,认真筹划守御事务。他整修城防,历时一年多重修护城河,在城外广植柳树,在城内接近河流运输的地方建仓库十二座,储备了充足的军粮。崔与之一贯主张,兵不在多而在精,兵精缘于训练有素。他统率的军队,步兵的弓箭手和长枪手,按身材年龄技术分成三等进行教习,骑兵则以骑术精湛和武艺精熟为标准进行训练。

崔与之身为统帅,每五日亲率幕僚到校场督促,月终更要考核,奖优罚劣。部队出城野练,他率将校随后视察,要求部队遇到山岗沟涧不得绕道,必须勇往直前。整训扬州守军之后,他又命令下属州县守军依照执行,效果明显。于是淮东军威大振。

淮东一带有民间自卫组织“万弩社”,崔与之深入考察了解,认为万弩社有利于组织民众防御金兵,于是奏请朝廷将万弩社定为各县民兵组织。他又招募当地青壮年创立“万马社”,平时配给农田耕作,战时集中调用。

崔与之守边五年,边境大体安稳。山东忠义军首领李全率军归附,崔与之向权相史弥远去信,认为:“自古以来招引外兵来成事的,一定有后顾之忧。”

史弥远见边防巩固,又有忠义军归宋,想捞取边功,遂密令都统刘琸率领所部渡江攻取泗州,结果刘琸全军覆没。崔与之事后得知,悲愤上书史弥远:“今以万人之命,坏于一夫之手!”金兵乘势入境,史弥远惊慌失措,三次下令崔与之与金和议。崔与之回书拒绝,据理力争:“金兵得势之际,我朝求和,必遭屈辱。”他积极加强战备,调遣精锐部队扼守要冲之地。金兵入侵无功而退,和议之事遂不再提及,淮东局势又趋于稳定。

此后,朝廷调崔与之入朝为秘书少监,扬州军民闻讯,纷纷遮道垂泪,想要挽留。崔与之力辞朝廷诏命,准备辞官返乡。途中屡次受诏命催促来京。抵达池口时,崔与之听闻金军南侵,于是前往临安,奏言:“如今边警可忧虑的事情不止一件,只有处置山东忠义军之事刻不容缓。”他前后累次上疏多达数千字,每每叹息朝廷养虎为患,必将自留遗患。后升任秘书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

尽护四蜀

嘉定十年(1217年),金军进犯四川,连破大散关、成州、凤州、兴元府等地。嘉定十二年(1219年),金军又破洋州,前四川制置使董居谊弃职逃跑,蜀地大乱,人心惊惶。同时,四川溃卒张福、莫简等称“红巾军”,起兵反叛,进入利州,杀总领财赋杨九鼎。鉴于蜀中形势危急,朝廷急调闲居在蜀的安丙为四川宣抚使,调崔与之为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兼成都路安抚使,平息了红巾军变。安丙久在蜀中握有重兵,一向猜忌朝廷自东南所派之人。崔与之赴任后,却能与安丙以诚相处。

嘉定十四年(1221年),安丙在任内去世。朝廷任命崔与之为四川路安抚制置使,统率四川全军。崔与之整肃军政,扭转各州军政不合局面,训令诸将汲取教训,同心卫国。史称“于是戎帅协和,而军政始立”。

早在安丙主政期间,西夏便邀请四川方面发动针对金国的秦巩之役,但以皂郊之败而告终。到崔与之继任后,西夏又致信四川制置司,邀请夹攻金国,崔与之告诫边将不得接纳使者。后来西夏又出兵攻打金国,派百余骑兵到凤州请宋军守将增援。崔与之命都统李冲前去答复,说:两国交往应派使节持国书传达信息,不应派兵直入,边民不了解情况,如果误伤夏人,便损害了两国友好,还请西夏兵退回原驻地。西夏人知崔与之不为所动,遂不再提夹攻金国之事。

金国万户呼延棫及其部属诚心投宋,崔与之大胆收留并使用他们,让呼延棫在抗金作战中发挥特殊作用,造成金人内部互相猜疑残杀,使部署于川、陕、甘的金兵再无力侵犯宋境。

崔与之善于理财,他调整粮食征购措施,发展边境贸易,通过边民买卖,将金、夏统治区大批战马、粮食买入,使四川很快成为军政协调、纪律严明、兵精粮足、百姓富裕的地区,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安定局面。

宰相史弥远见蜀中局势安稳,便派心腹郑损替代崔与之。崔与之移交了大量库存金钱物资给郑损,自己不取丝毫。金国得到情报,马上调集大军南侵。崔与之时年已六十七岁,正请求归粤养病,见此情景,于是亲临前线。金军见崔与之仍在,惧而撤军。郑损就任后,放弃崔与之重兵扼守的要地,致令宋军失势,又挥霍无度,使军需无以为继。四川自此一蹶不振。

崔与之离任后,受到四川官民的追思。他们在成都仙游阁为崔与之绘像,与此前治理蜀地的张咏、赵抃并祀,取名三贤祠。

翩然归里

崔与之四川为帅五年,清廉自持,政绩斐然。

朝廷召崔与之入京任礼部尚书,但他三次上疏请辞,毅然返粤。离蜀之际,各路官员特来相送。四川盛产美锦、奇玉,崔与之到任之初,下属众官争相馈赠,全被他推却了。到践行时,大小官员的赠礼更加可观,但崔与之一一婉拒,分毫不取。回到广州后,他建住宅于城西(今广东省广州市朝天路崔府街),从此深居简出,不再过问政事。

嘉定十七年(1224年),宁宗驾崩,沂王赵昀被拥立继位,即宋理宗。理宗即位后,授崔与之为显谟阁直学士、知潭州、湖南安抚使,他推辞,改拜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再授焕章阁学士、知隆兴府、江西安抚使,又上疏推辞,转官为徽猷阁学士、提举南京鸿庆宫。

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病死,理宗得以亲政,并改次年为端平元年,开始“端平更化”。理宗有意革除旧弊、起用贤才,他下诏任崔与之为吏部尚书,几次下御笔令他赴京,称崔与之“年高德邵,国之望也”。崔与之答复说:“我已经七十有六,老病缠身,实在不能从命。”始终力辞任命。

端平元年(1234年),理宗在成功联蒙灭金后,命淮东制置使赵葵等人率军收复三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南京应天府)。崔与之听说后,“顿足浩叹”,此后宋军果然大败而回。不久后,理宗再授崔与之为端明殿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他也极力推辞。

广州有支部队,叫摧锋军,被调到建康(今江苏南京)驻守,长达四年。撤离卫戍后未过五岭,又在江西逗留了四年。这支部队转战各地,所向披靡。但幕府不上报功劳,驻守期满又不让回广东,摧锋军遂于端平二年(1235年)七月发动兵变。叛军由曾忠带领自江西经梅州返粤,焚惠阳,长驱至广州府城,知广州府连夜逃遁。

崔与之当时正在家闲居,见事态严重,便率领民兵,带病登上城楼与叛军相见,查问叛乱原因。叛军一见,立即拜伏于城下,说明兵变缘由。崔与之派弟子李昴英、杨汪中坐吊篮从城墙上缒下,到叛军营中晓之以逆顺祸福道理,宣谕允许叛军自新。叛军大部分人归家散去,曾忠带少数人退踞端州(今广东肇庆)。

朝廷得知广东动乱,任命崔与之为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崔与之临危受命,在家中理政,命提刑彭铉暗中讨捕残余叛军。其后受调的各路军队会合,崔与之指挥他们合围叛军,并且对叛军进行政治瓦解,使叛军尽数投降。崔与之仅将曾忠等几名首领以军法处死,降兵分散编入各军。摧锋军兵变平息。

崔与之向朝廷举奏有功人员,并要求解除自己的职务。他将为帅广州六个月所得的薪俸、大米,全部交回官库,分文不受。

晚节留香

崔与之谢绝政事之后,安居广州。理宗一直想让他赴京为相,亲自下七道诏书,接连任命崔与之为参知政事、右丞相等职,前后四年,留着相位等待崔与之赴任。理宗甚至命令在京当官的李昴英暂停公务,去广州专门劝说崔与之。但崔与之终因年老体衰,数月间上疏十三次请求辞免。

嘉熙三年(1239年)六月,理宗因为崔与之坚决请辞相位,同意他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之职致仕,任其择地居住。同年十一月(亦有十月一日、十一月十一日、十二月二十四日之说),八十二岁的崔与之溘然长逝。理宗闻讯后,追赠他为太师,谥号“清献”。累追封至南海郡公。临终时,他嘱咐家人:不许作佛事,薄葬即可。

崔与之病故后,有一次李昴英为理宗讲学,谈及崔与之一生的事迹与操守,理宗深为感动,愈加赞叹,于是大书“菊坡”二字赐给崔与之的家人。

明世宗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七月,崔与之与西汉大臣廉范配享于成都府的四贤祠。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cn/334264.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