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千灯镇人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顾炎武是一位很有骨气的人,他曾出生入死地从事抗清斗争。清朝统一中国后,他坚持不合作的态度,多次拒绝清政府的威胁利诱,不出来做官,致力于研究学问,多有建树。
从顾炎武一生的遭遇来看,大多数情况下,他真正的敌人不是清王朝,而是身边的小人!他一生经历了两次牢狱之灾,其冲突的真正原因,不是出于主义、信念之类,而是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触的个人纠纷和利益之争。
先来说第一次牢狱之灾,这还要从前文提过的“家难”说起。
顺治十二年(1655年)春季,顾炎武回到家乡昆山。原来,顾氏有世仆名陆恩,因见顾家日益没落,炎武又久出不归,于是背叛主人,投靠叶方恒,两人且图谋以“通海”(即与闽浙沿海的南明集团有联系)的罪名控告顾炎武,打算置之死地。顾炎武回昆山,秘密处决陆恩,而叶方恒又与陆之婿勾结,私下将炎武绑架关押,并迫胁顾炎武,令其自裁。一时“同人不平”,士林大哗。所幸炎武挚友路泽博(字苏生)与松江兵备使者有旧,代为说项,顾炎武一案才得以移交松江府审理,最后,以“杀有罪奴”的罪名结案。当事情危急之际,归庄计无所出,只好向钱谦益求援。谦益是当时文坛领袖,钱氏声言:“如果宁人是我门生,我就方便替他说话了。”归庄不愿失去钱氏这一奥援,虽然明知顾炎武不会同意,还是代顾炎武拜谦益为师。顾炎武知道后,急忙叫人去索回归庄代书的门生帖子,而谦益不与;便自写告白一纸,声明自己从未列于钱氏门墙,托人在通衢大道上四处张贴。谦益大为尴尬,解嘲道:“炎武也太性急了!”
顾炎武的第二次入狱是在他56岁的时候。
顺治十三年(1656年)春,顾炎武出狱。尽管归庄等同邑知名之士极力排解,而叶方恒到此时仍不甘心,竟派遣刺客跟踪。仲夏,顾炎武返钟山,行经南京太平门外时突遭刺客袭击,幸而遇救得免;嗣后,叶方恒还指使歹徒数十人洗劫顾炎武之家。这之前的几年当中,顾炎武曾数次准备南下,赴福建参加沿海地区风起云涌的抗清复明事业,但由于各种原因,最终都未能成行;至此,顾炎武决计北游,以结纳各地抗清志士,考察北中国山川形势,徐图复明大业。远行避祸当然也是一个原因。
实际上,在以上所说的济南牢狱之灾前,顾炎武还差一点卷到一起著名的文字狱——庄廷鑨《明史》案里,这起案件也是由于小人从中作祟造成的,侥幸的是,他躲过了这一劫难。
清顺治七年(1650年),苏州、无锡、昆山等地的一些复社成员成立了一个“惊隐诗社”,其主要成员包括顾炎武、归庄、潘柽章和吴炎等人,他们以故国遗民自称,绝意仕途,相与遁迹山林。后来顾炎武避祸北上,潘柽章和吴炎则和湖州一个名叫庄廷龙的人来往密切。庄廷鑨是个瞎子,他的邻居朱国桢是明朝的一位大臣,收集了很多明朝资料,准备编成一本书,但没有编完就死了。后来这些资料被庄廷得到,他模仿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编《国语》的做法,私自编了一本《明史》,并把潘柽章和吴炎列名为参阅者。
顾炎武早年和庄廷鑨也打过交道,但认为这人不怎么样,没什么水平,就没有多来往,这本《明史》他也看过,认为冗杂不足道,所以拒绝了列名其上的请求。庄廷鑨死后,他的父亲把这本《明史》刻印了出来,这下子出麻烦了。庄家是一个大户,书刻印出来后,一些人看到里面有一些对清朝不利的言论,就不断前来敲诈,其中包括一个因贪污罪坐过牢的前县令吴之荣,他在一些小官吏的唆使下,前来敲诈庄家,但庄家没有理会他,还准备和他打官司。吴之荣就把庄家私刻《明史》的事情向更高一级的官府告发了,那些官员庇护庄家,同样没有理会他。吴之荣不肯罢休,遂上京城告发并获得了成功。
康熙二年(1663年),朝廷下令把庄家一家人连同列名于书上的人全部处死,共计七十余人,其中就包括潘柽章和吴炎,庇护庄家的一些地方官员,也受到了严厉惩罚。顾炎武因为没有列名,没有受到牵连。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cn/333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