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皇帝的庙号是按照祖宗称号排序,一般是“先祖后宗”、“太祖太宗”。所以,第一个皇帝叫“太祖/高祖”(汉太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等),继承者开始称“宗”(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光义)。按照这样的规则,“永乐大帝”朱棣作为把太祖皇帝朱元璋事业发扬光大的守成之君(嗯,没错,朱允炆被直接略过了),死后庙号应该也称“太宗”。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本该叫“明太宗”的朱棣现在却被我们称之为“明成祖”了呢?
其实,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开始,一直到嘉靖十七年(1538年),这100多年间朱棣的庙号一直是“太宗”。但就在嘉靖十七年,嘉靖皇帝朱厚熜(明世宗)把朱棣的庙号改成了“成祖”,并将明成祖朱棣与明太祖朱元璋并称为“明朝二祖”。此后,朱棣的庙号就变成了“成祖”,所以很多人对朱棣印象最深的几个标签就变成了“燕王”、“永乐大帝”和“明成祖”。那么,嘉靖皇帝朱厚熜为什么要这么改呢?他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表面上看,朱厚熜将朱棣的庙号改成“成祖”与太祖朱元璋合称“明朝二祖”是为了抬高朱棣,但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出于私心。朱厚熜是明朝的第11位皇帝,但他的皇位并不是从他的父亲朱祐杬那继承而来的,因为朱祐杬没有当过皇帝,当皇帝的是朱祐杬同父异母的哥哥——明孝宗朱祐樘。按照古代的宗法制,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朱祐杬一脉基本上就与皇位无缘了。但是,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朱厚照(明孝宗朱祐樘和张皇后的长子)在豹房驾崩。由于朱厚照膝下无子,所以张太后(明武宗的母亲)和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让近支的皇室、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两个月后(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位,是为嘉靖皇帝。就这样,原本与皇位无缘的朱厚熜终于幸运地当上了皇帝。但是,嘉靖皇帝的志向却并不止于此。为了显示自己皇位正统,证明其皇位的合法性,朱厚熜即位后不久就开始着手将他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追封为皇帝,并引发了著名的“大礼议之争”。
所谓“大礼议之争”是指以张璁为代表的新进士大夫与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嘉靖帝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的斗争。当然,很显然,在这场斗争当中,嘉靖皇帝是站在张璁一派这边的。
经过长达三年半(1521~1524年)的斗争,嘉靖皇帝最终取得了“大礼议之争”的胜利,顺利将父亲兴献王朱祐杬加尊为献皇帝(1521年10月已追封朱祐杬为“兴献帝”),上尊号“皇考恭穆献皇帝”。相应地,生母则被封为兴国皇太后,而明孝宗朱祐樘则改称为“皇伯考”(已故皇伯父)。
看起来已经取得全面胜利的嘉靖皇帝并未因此满足。终于,在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嘉靖皇帝再次将献皇帝朱祐杬追尊为“睿宗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并顺利将献皇帝朱祐杬的牌位升袝太庙主殿,排序在明武宗之上。虽然这件事最终成功了,但是,这件事做起来并没有那么简单。主要原因是到了嘉靖这一代,太庙主殿的9个位置已经满了,没法将献皇帝朱祐杬的牌位直接放进去,必须先移一位皇帝进偏殿。
移谁呢?周礼早有规定,“亲尽则祧”。“亲尽则祧”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当太庙主殿供奉已故皇帝牌位的位置不够了,就将离现任皇帝关系最远的先祖请到太庙的偏殿(即“祧庙”)来供奉。但是,有一个例外——开国皇帝是“万世不祧”的,并且要永远放在最中间。按照这个规定,除朱元璋外,离嘉靖皇帝关系最远的先祖就是朱棣了。但是朱棣功劳也很大啊,他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都有了很大提升,还出现了“永乐盛世”。所以,嘉靖皇帝不敢把朱棣祧出去。
不仅如此,嘉靖皇帝还必须给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换句话说,不把朱棣移出去得有个说法。嘉靖皇帝的做法很聪明,也很简单:先表太宗皇帝功绩,再下诏改朱棣庙号“太宗”为“成祖”,将之与太祖朱元璋并立为“明朝二祖”,宣布此二人同为万世不祧之君。做完这件事之后,嘉靖皇帝就“顺理成章”的、“名正言顺”的按亲缘关系先将朱棣的儿子——仁宗朱高炽移到了偏殿,然后把自己的亲生父亲献皇帝朱祐杬移入太庙主殿。因此,朱棣的庙号后来就变成了“成祖”,而非“太宗”。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cn/330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