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师联盟》第二部《虎啸龙吟》当中,将太后郭照与魏明帝曹叡之间的关系塑造的很糟,后者将生母甄夫人遇害一事归咎于郭照,公然逼迫她自杀。其实,明帝逼令郭太后自杀一事,在史书中的确有出处,不过却疑点重重。那么,郭照真的是被曹叡逼死的吗?
在揭秘之前,我们先来谈一下郭照的名字来由。其实郭照的本名不见于正史记载,我们只知道她的字是“女王”。关于这个字的来源,按照正史的说法,是他的父亲、东汉南郡太守郭永察觉女儿自幼超群脱俗,便曾跟众人讲:“此女是我郭家的女中君王。”,由此,郭姑娘便以“女王”为字。
北魏文学家游雅在撰写文成帝拓跋濬养母文昭常太后的碑文时,称太后的名字跟曹魏的甄皇后相似,而同僚陈奇却认为此说有误。文成帝下诏检对碑文与史事,结果查证与常太后名字相似的是曹魏郭皇后,而非甄皇后,大概常太后、甄皇后的谥号都是文昭,导致游雅误记。而后人在记述这段史实时,又误将文昭常太后当作文昭皇后高照容,并依据郭皇后的姐姐郭昱名中从日,推测郭女王本名为郭照,其实也是一则误断。
郭女王(下同)出身官宦世家,由于父母、兄长早死,所以等到汉末战乱开始,一度过着流离漂泊的日子,最后寄身于铜鞮侯家。曹操担任魏公后,为次子曹丕招选侧室,铜鞮侯家趁机将郭女王推荐上去,并幸运地入选。郭女王虽然年长曹丕三岁,但才貌双全、颇有谋略,多次在储君之争中为曹丕献纳良策,以故深得后者宠幸。虽然曹叡的生母甄夫人是正室,但最受宠的却是郭女王。
曹操驾崩后,曹丕自邺城赶赴洛阳接班,却将甄夫人留在邺城。曹丕称王后,不仅没有把甄夫人接过来,反而把郭女王也立为夫人,地位跟前者平起平坐。曹丕称帝后,不仅将汉献帝的两个女儿纳入宫中,而且又开始宠幸李、阴两位贵人。滞留在邺城的甄夫人备受曹丕冷落,眼见情敌越来越多,难免流露出一些怨恨的话语,渐渐地传遍宫里宫外。
对于甄夫人的怨恨,曹丕非但没有温情安慰,反而恼羞成怒,在称帝后的次年(221年),便遣使将其赐死。据传曹丕为防止甄夫人的鬼魂作祟,还特命在甄夫人殡葬时,要其披发覆面,以糠塞口。关于甄夫人的遇害,很多人将矛头指向郭女王,认为是她的谮毁所致。就在甄夫人遇难后的第二年,郭女王如愿以偿地登上皇后之位。
不过郭女王虽然谗杀甄夫人,却收养她的儿子曹叡做养子,并照顾有加、视如己出。不过,曹叡虽然被迫认郭女王为母,但作为年已十六七岁的小伙子,对于生母的惨死,内心深处肯定是愤愤不平,只是不得以才曲意侍奉郭皇后。而很多人由此引申开来,认为曹叡就是在此时暗生逼杀郭女王之心。
等到曹丕一驾崩,身为皇太子的曹叡即位,是为魏明帝,而郭女王自然也升级为太后。明帝即位后,迅速追封生母甄夫人为皇后,谥号为“文昭”。按照为母报仇的惯有逻辑,与追封生母相伴随的,必然是对郭女王的加害。而魏朝史官鱼豢的《魏略》与东晋史家习凿齿的《汉晋春秋》,正是持“明帝逼杀郭太后”之说。
《魏略》称明帝即位后不久,便逼杀郭女王,并且特命在她殡葬时,要其披发覆面,以糠塞口,一如当年甄夫人故事:“明帝既嗣立,追痛甄后之薨,故太后以忧暴崩。甄后临没,以帝属李夫人。及太后崩,夫人乃说甄后见谮之祸,不获大敛,被发覆面,帝哀恨流涕,命殡葬太后,皆如甄后故事。”
《汉晋春秋》的记载跟《魏略》大同小异,但有郭女王质问明帝一节,坚称其母之死是文帝曹丕自己的主张,跟她没有关系:“初,甄后之诛,由郭后之宠,及殡,令被发覆面,以糠塞口,遂立郭后,使养明帝。帝知之,心常怀忿,数泣问甄后死状。郭后曰:‘先帝自杀,何以责问我?且汝为人子,可追仇死父,为前母枉杀后母邪?’明帝怒,遂逼杀之,敕殡者使如甄后故事。”
这两则史实流传很广,以至于很多人断定郭女王的确是被明帝逼死的,然而从实际情况来分析,却大有可疑。首先,郭女王薨逝于青龙三年(235年),终年51岁,此时距离明帝登基已有9年时间,如果明帝想报仇,岂会等待这么长时间?其二,郭女王的谥号为“文德”,而按照谥法,“文”、“德”都是美谥(或称上谥),如果明帝真的逼死太后,那么在她死后绝不会赐予美谥。其三,郭女王死后,其亲属非但没有遭殃,反而一再加官进爵,备受优待。
由此三点来推断,明帝不可能会逼杀郭女王。至于其原因,除了明帝没有掌握郭女王谮杀甄夫人的确切消息,也跟其曾深受郭女王养育、爱护有关,如果恩将仇报,逼杀太后,必定会留下不孝的骂名,令万夫所指。所以无论于公于私,明帝都没有逼杀郭女王的动机,这也是后者得以寿终正寝的根本原因。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cn/326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