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事件 > 中国历史

宋之问因诗杀外甥

宋之问因诗杀外甥



1000多年,唐朝有一个诗人,见到亲外甥写的好诗,便想据为己有,没成功,竟然丧心病狂将自己的亲外甥给杀了,这桩案件后来被称为“因诗杀亲”。

这个人就是宋之问,导致他痛下杀手的这首诗叫《代悲白头翁》。听到这个名字,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但说到“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诗,很多人应该就知道了。

据《唐才子传》记载:大约在680年的一天,刘希夷将其苦思冥想出来的诗作《代悲白头翁》拿给其舅舅宋之问评鉴,宋之问一看,佳作呀!他尤其喜欢“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一句,知道这首诗还未曾给其他人看过,于是恳求刘希夷将这首诗给他。

刘希夷起先答应后来又反悔。宋之问恼恨刘希夷诓骗他,又实在割舍不下这首诗,就命令奴仆用土袋将刘希夷活活压死。可怜刘希夷当时还不到30岁。

宋之问杀人事件在当时应该并没有被揭发,因为发生这件事之后,宋之问又活了三十多年。《唐才子传》的成书时间也在元代。

戏剧性的是,《全唐诗》收录了刘希夷这首《代悲白头翁》,在《全唐诗》的另一卷也收录了一首几乎一模一样的诗,作者写的是宋之问,题目叫《有所思》,上演了一场“真假美猴王”。谁真谁假,见仁见智。

这桩公案存在诸多争议,一些人认为宋之问“因诗杀亲”是捕风捉影、子虚乌有的事,而更多人认为确有其事,因为这确实像是宋之问能做出来的事。

如果你不了解宋之问,听到他因为抢占一首诗而杀了亲外甥,可能会下意识猜测他的才华平平无奇,至少比刘希夷水平低,写不出好诗才会生出抢夺之心。答案恰恰相反,宋之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

据《旧唐书》记载:“之问弱冠知名,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他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能跟大诗人李白放一起,诗文绝对有过人之处。

宋之问虽家世低微,但自幼勤奋好学,19岁即进士及第,进入仕途。当时正是武则天掌权时期,宋之问凭借一手写诗的好才华,也颇得恩宠。

久视元年(700年)春天,武则天御驾驾临洛阳龙门香山寺。游览龙门时,武则天命众人作诗,先写成的人即赐以锦袍。大臣们奋笔疾书,左史东方虬第一个写好,获得了御赐的锦袍。

可没等他坐稳,宋之问也写好了。他的《龙门应制》更加得武则天的喜欢,左右大臣都认为这首诗“文理皆美”。武则天没有按照先前的游戏规则,将先前赐给东方虬的锦袍拿回来转赐给了宋之问。宋之问一战成名,一时之间,风头无两。

宋之问在诗歌大赛上可不止一次夺魁。景龙三年(709年),唐中宗游览昆明池,也命群臣作诗,从中选出一篇优秀作品。宋之问又一次赢了,自此,他声名鹊起,隐隐有初唐文坛领袖之势。

即使时间倒回30年,回到宋之问杀刘希夷那一年,宋之问的才名也要远远高于刘希夷,当时刘希夷还只是一个无名之辈。为了一首诗,宋之问痛下杀手,其中的原因仅仅是喜爱吗?最重要的原因,其实是他想通过这首诗获得更高的名声和地位。

宋之问清楚知道这首诗背后的价值,如果他真正将这首诗据为己有,他不可能只是自我欣赏,一定会大肆宣扬,越多人知道越好。他与北宋名士林逋是两个极端,林逋是写完诗即撕,淡泊名利,宋之问却是希望通过诗歌来提高自己的名望和地位。

他汲汲营营的心思昭然若表,他在《奉敕从太平公主游九龙潭寻宴安平王别序》中说:“下官少怀微尚,早事灵丘,践畴昔之桃源,留不能去;攀君王之桂树,情可何之。”

为了在仕途上爬得更高,宋之问依附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常常为他们代笔,作诗献给武则天。他自己也写过情诗给武则天,意图自荐枕席。武则天欣赏他的才华,但嫌弃他口臭,这条路便断了。

神龙政变之后,二张被诛杀,唐中宗上位,宋之问也因之前依附二张之事被贬为泷州参军(今广东罗定)。当时的广东可不是现在的全国首个GDP破10万亿的经济大省,完全称得上是不毛之地,犯人多被流放至此。宋之问呆了一年就待不下去了,第二年就逃回洛阳,躲在朋友张仲之家里。

张仲之一党不满武三思掌权,密谋刺杀武三思。宋之问偷偷知道后,将这件事当成了翻身的契机。他暗中将张仲之一党的计划透露给武三思,导致张仲之一家皆被杀。宋之问却借由此“功”顺利升官。

从告密这件事就能看出他心术不正,做事不择手段,对名利看太重。这种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事都做得出来,他做出抢诗杀亲的事也就不奇怪了。

贪图名利的他,因为站错队,依附安乐公主,最后也没有落得一个好下场。先天元年(712年),唐玄宗即位后,宋之问就被赐死了,时年约56岁。

宋之问流传较广的诗句有“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以及“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等。他的才华毋庸置疑,尤其是在他经历了仕途的无常,来到被贬之地,远离宫廷,置身秀丽山水之后,他的诗作也开始有了质的提升,以上诗句分别来源于宋之问两次被贬经历。苦难果然是创作的源泉,连宋之问也不例外。

即使靠宋之问自己的才华也足以在大唐文史中留下光辉的一笔,何必要为了抢一首诗,杀害自己的亲外甥,一直为后世所诟病呢?他算是一个“诗品不等于人品”的典型案例,诗虽好,人却不行,让人遗憾。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cn/325805.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