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末,由于朝廷横征暴敛,农民负担沉重,加之黄河泛滥,天灾人祸搞得百姓流离失所,无以为生,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割据势力遍布全国。当时,雄踞江西、湖广的陈友谅是朱元璋在长江以南的最强劲对手。
但陈友谅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与朱元璋的鄱阳湖大战中,中流矢而亡。随后,陈友谅的次子陈理在武昌称帝。但在次年,陈理被迫降于朱元璋。
朱元璋称帝后,恐陈理复萌复国之心,便把陈理打发到了高丽。可怜陈友谅一代枭雄,子孙后人从此远离故土,飘零海外。
陈友谅原为家乡湖北沔阳的县吏,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时,投奔了徐寿辉的红巾军,成为红巾军将领倪文俊的部下。从簿书掾做起,以军功升迁为元帅。
至正十七年(1357年),倪文俊与徐寿辉发生内讧,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后,投奔黄州的陈友谅。陈友谅却乘机砍下了倪文俊的脑袋,献给了徐寿辉,得到了徐寿辉的信任。随后,陈友谅于至正二十年(1360年),在江州迎接徐寿辉入城。而后紧闭城门,来了一个瓮中捉鳖,将徐寿辉的人马全部消灭。而后,自称汉王。
同年,陈友谅杀害徐寿辉于采石矶,并自立为帝,国号为汉。这时的陈友谅自恃兵强马壮,开始向朱元璋发起挑战,但被朱元璋大败于应天府附近的龙湾。逃跑的路上,又被冯国胜击溃于采石矶。随后,陈友谅连失安庆、江州、洪都等多地,并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与朱元璋决战于鄱阳湖。
在此战中,陈友谅之弟陈友仁战死,陈友谅也被飞箭贯穿头部,当场身亡。陈友谅的儿子、太子陈善儿及陈友谅的妃子阉氏也被朱元璋擒获。陈友谅的次子陈理死里逃生,在太尉张定边的掩护下,趁夜乘船逃向武昌。
陈友谅的遗体也被张定边运回武昌,葬于黄鹄山南麓。朱元璋在次年占领占领武昌后,还曾以胜利者的姿态祭奠这个强大的对手。陈理在武昌称帝后,朱元璋穷追不舍,先后两次亲征武昌。由于第一次亲征武昌,朱元璋用了四个月没下拿下武昌。所以,第二次攻打武昌时,朱元璋命常遇春先擒获了陈理的丞相、张定边和陈友谅的结拜兄弟张必先。
张必先在军中号称“泼张”,非常骁勇善战。他当时由岳州驰援武昌,在中道被常遇春突袭就擒。张必先的被擒,使汉军失去有力支援。常遇春挟持张必先来到武昌城下,向汉军喊话劝降。张必先也感到回天乏力,劝汉军速降为宜。这时,朱元璋又派出俘虏的陈友谅的旧部罗复仁入武昌城劝降陈理,并承诺保证陈理日后的荣华富贵。陈理走投无路,于是投降了朱元璋。
朱元璋并没有杀害陈理,反而将陈理封为了归德侯。陈友谅的父亲陈普才及两位哥哥也分别被朱元璋封侯封伯。连在鄱阳湖大战中战死的陈友仁也被追封为康山王。朱元璋此时厚待陈友谅的家人,只是因为他大业未成,他后面还要招降纳叛,做个样子,拉拢人心罢了。朱元璋称帝后,随着陈理的长大,朱元璋开始对陈理有了顾忌。
陈理深居京城,自然无力复国。但朱元璋深怕大汉故地的百姓,因陈理幽居京城,以陈理名义起事,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于是朱元璋与朝臣们商议如何处置陈理。因为陈理是归降之人,直接赐死陈理,于情于理实为不妥;把陈理迁移到别幽禁,还是难除心头隐患。最后,大臣汪广洋提出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那就是将陈理送到高丽去,让他远离故土。这样,朱元璋的忧虑就迎刃而解了。
于是,洪武五年,陈理远赴高丽。与陈理同行的还有归义侯明升。明升是自立为帝的明玉珍的儿子。明玉珍死后,明升即位。洪武四年,明升归降朱元璋,被封为归义侯。
陈理与明升深居京城,两个经常会面并发些牢骚。由于两人年龄相仿,尚是十几岁的孩子。朱元璋深恐他们受别人教唆,对大明产生威胁,于是决定将明升与陈理一并远送到高丽。
洪武五年(1372年),陈理与明升一行二十七人在元朝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的护送下,到达高丽,并受到高丽王恭愍王王颛的接见。
明朝是高丽的宗主国,高丽王看朱元璋的脸面上,待陈理与明升还是不错的。高丽国的延安、白川两县的产物被赐与陈、明两家。明升还得到兴国寺作为宅邸,而陈理的宅邸位于青丽县的松林寺。
李朝建立后,陈理的生活愈加清苦,国王给予陈理的封赐少得可怜,陈理的生活都难以维持,最后在永乐六年在贫困中病逝。陈理身后留有一子陈明善。此后,陈氏一族在半岛定居。相传现在韩国的部分陈姓人氏即是陈理的后代。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cn/325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