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书记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造了长44丈,宽18丈的大船62艘。明代一丈大约等于现在2·8米,也就是,这些船都是百米以上长。现代专家估算,其排水量能达到惊人的2万吨。2万吨什么概念?相当于现代一艘大型巡洋舰了。要知道,我国第一艘航母排水量也就6万吨!所以,如果刘大夏真的把郑和船队的档案都烧了,那他真是个罪人,跟焚书坑儒差不多。
但是,刘大夏是否烧过郑和航海的档案?
跟明代有关的一些史料都没有给出准确的答案,而且众说纷纭。有的说刘大夏为了阻碍皇帝重启郑和的航海事业,故意把档案藏了起来,比如万表《灼艾余集》、严从简《殊域周咨录》等;有的说刘大夏为让皇帝死心,直接把这些档案烧了,比如顾起元《客座赘语》。总之,刘大夏烧没烧郑和的航海档案,这是个悬案。
但是,刘大夏为什么阻碍皇帝重启郑和的大航海呢?这要从郑和下西洋说起。
我们知道,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朱棣(朱元璋儿子)派遣的。而明成祖朱棣实际上是篡了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孙子)的位(朱允炆想削藩,朱棣于是起兵取而代之)。篡位后,建文帝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于是永乐三年,朱棣命令郑和出使西洋。
出使西洋的目的,书面上是为了联络各国,宣扬国威。但史学家分析,这是朱棣心虚的表现。因为篡位,所以努力想向天下证明自己的正统。另一方面,许多人猜测,郑和下西洋,其实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
不论何种原因,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官方的预期,确实宣扬了国威。
郑和一路南行,最远甚至到达了波斯(伊朗)。他一路锄强扶弱,平定过他国叛乱,也替当地打败过海盗,还把先进的中华技术带到了各地。至今,有些东南亚国家还有纪念郑和的各种建筑遗迹,比如郑和祠堂,三宝井等。
归来后,郑和不仅带回了各国使节,也带回了各种奇珍,甚至还有一头麒麟(其实是长颈鹿)。但是,朱棣并没有把航海的真正作用发挥出来,他的航海,理想主义过于浓厚!他没有靠航海开展贸易,甚至还做起了亏本买卖。每次外国使节带礼品来朝贺,他都加倍回礼!几次三番,搞得各国都学会了薅大明的羊毛。
抛开给各国的“回贡”不说,郑和船队到后期,船只数量超过了百艘,人数接近3万!这样一个庞大的团队,设备维护费,人员安置费等,一直靠政府出钱养着,给政府造成了极大的经济压力。其实比较起来,每次下西洋,和出兵打仗没差别,而我们都知道,打仗是最费钱的。所以,航海确实成了个劳民伤财的不正当营生。
终于,经过6次下西洋,也就是朱棣去世后,仁宗朱高炽即位,以经济空虚为由,下令停止了下西洋的行动。虽然后来又有了第七次下西洋,但这一次,郑和死在了路上,最终下西洋一事被彻底停止。
然后就是后来的,明宪宗时,有太监劝宪宗效仿明成祖下西洋宣扬国威,于是找到管档案的刘大夏,刘大夏却说航海档案没有了,最终此事不了了之。
这么看来,刘大夏的初衷倒是好的,下西洋确实劳民伤财。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件事其实是有碍国运的。
郑和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了近一个世纪,而且郑和的船队规模比哥伦布高了不止一个等级。如果下西洋能继续下去,甚至想得好一点,皇帝同意航海贸易,那有了经济收入,中国率先实现环球航行也或未可知。实现环球航行,有了更开阔的视野,便有了更广的世界观,如此,中国未必会出现后来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但是,世事无常,谁又能预料呢?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cn/325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