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中国的民族传统。遗憾的是,他本人却对此没有详细解释。所以,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造成很多误解。最普遍的误解是,认为仅仅是陈寅恪本人的思想和操守。还有一种更严重的误解,认为这是陈寅恪留学中从欧美学来的,因为独立、自由的概念首发自西方。
陈寅恪应该是一个不善表达和交流的人,所以,死后给我们留下太多难解之谜。最大的一个迷,陈先生为何在双目失明的晚年,历十年之艰辛,为区区一个烟花女子柳如是考据立传,且皇皇80万言。
正是在《柳如是别传》这部书中,陈先生也提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问题。所以,一开始我就认为,陈寅恪写柳如是,就是想阐释“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中国的民族传统。但当仔细阅读了此书,我否定了这一判断,因为确实无法从书中直接推出这一层。
但是,前几天看豫剧《陈三两爬堂》,流着热泪,我又想到了柳如是,想到了陈寅恪。陈三两也是一个妓女,但是却拥有完美的独立人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陈三两身上也有完美体现。
谁能代表中国文化,谁的身上更能体现中国的民族传统、民族精神,不是孔孟,不是上层的少数精英和读书人,而是下层的普通大众,普通百姓。所以,孔子说,礼失求诸野。柳如是、陈三两都是当时的下层人,甚至下下层人,是野人。
所以,陈寅恪为何写柳如是,答案只能是想讴歌中国的普通百姓,讴歌中国的野人,讴歌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
《柳如是别传》带来了很多误解,也带来了很多非议。钱穆就说陈寅恪小题大做,故弄高深,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装”。
一度我认为钱穆是对的,只是有失尖酸尖刻。但是,现在我认为钱穆错了。他没有读懂陈寅恪。为什么没有读懂陈寅恪,因为没有读懂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所以,作为一个以研究中国历史为生的人,钱穆是不及格的。
所以,陈寅恪的贡献是,指出和确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中国的民族传统。但问题的关键是,他自己是指出和确认了,但是大家都不信,大家更愿意相信的是,中国的传统是封建的、落后的、专制的、压迫的、还有鲁迅的吃人的。
换句话说,陈先生说了,但等于白说,没人信他,没人理他。要让大家相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东西,就必须还原这个历史过程。陈寅恪是没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的。
说陈先生没有能力,不是指主观能力,而是指客观条件。客观条件是什么?就是历史材料不足。孔子想恢复夏礼、殷礼,但却慨叹文献不足征,就是这个意思。
从陈寅恪的时代,到今天,世界和中国在历史材料的积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表现在几个学科方面:考古学、人类学、埃及学、亚述学、印度学,还有各民族的历史。
通过这些新获得的历史资料,就可以恢复中国的、世界的文明历史。一旦恢复了中国的文明史,世界的文明史,也就能清晰地看到,“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如何在中国出现和维持的,是如何在中国之外传播和发展的。这样,就能消除对陈寅恪的误解,就能明白《柳如是别传》之良苦用心。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cn/323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