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事件 > 中国历史

荀彧为什么是汉臣

荀彧为什么是汉臣



近代历史学家何兹全曾评价:沮授、荀彧和诸葛亮一样,都是三国时期第一流的智慧人物。对此,我非常赞同,而且荀彧和诸葛亮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有匡扶汉室之志。荀彧,才是真正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到死也是汉臣……

《三国志》作者陈寿在给荀彧写的传记最后有句评价,“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从这个评价当中可以看出,陈寿对于荀彧是非常推崇,但同时也有些同情的,认为荀彧最终没能实现自己的志向。那么荀彧的志向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匡扶汉室,做一个汉家忠臣!证据如下:

首先,荀彧自始至终都是东汉的官员。荀彧出身颍川荀氏,是当时天下有名的士族,荀子之后。荀彧少年时,就有“王佐之才”的美誉。公元189年,26岁的荀彧被举为孝廉,担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物品。所以从一开始荀彧就是东汉朝廷的官员,不像郭嘉只是曹操的谋士,他们两人有着本质的不同。

董卓入京后,荀彧请求外放远离政治漩涡,为躲避战乱曾举家迁往河北依附韩馥,结果去了发现袁绍赶跑了韩馥,于是只好暂时投入袁绍阵营。公元191年,荀彧以远见卓识最终选定了曹操,于是离开袁绍,投奔当时仅为东郡太守的曹操。荀彧是个读书人,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志向,必须通过其他人来实现,所以他选择了曹操。

公元196年,在荀彧的建议下曹操迎汉献帝都许昌,天子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侍中是天子近臣,尚书令在东汉是总览一切政务的首脑。此时曹操实力还很弱小,和汉献帝的关系也没有发展到后来那样,荀彧是“居中持重”,曹操外出征讨之时,军国大事都由荀彧一人裁决(军国事皆与彧筹焉)。此后十几年的时间,荀彧一直担任东汉的尚书令等官职,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其次,荀彧反对曹操进爵魏公,并以死明志。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

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不久忧虑而死(以忧薨),这是《三国志》的记载。《后汉书》中的记载则更具传奇色彩,曹操送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打开见盒中空无一物,于是服毒自尽了。

我个人更愿意相信《后汉书》中的记载,不论是《三国志》还是《后汉书》的记载,都说明荀彧的死和曹操脱不开干系。我相信荀彧是自杀的,因为这是荀彧在做最后的抗议,无声的抗议,决绝的抗议。荀彧本想靠着辅佐曹操来实现匡扶天下的理想,然而人是会变得,荀彧肯定也发现曹操慢慢有了不臣之志,但是他没有别的办法,他已经表示了反对意见,现在只剩下最后一条路——以死明志。

最后,荀彧在《后汉书》中有传记。曹操有所谓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细心的人很容易发现,除了荀彧,其他四人的传记都在《三国志》中,而荀彧在《三国志》和《后汉书》都有传记。而且在《后汉书》中,荀彧是和郑泰、孔融合为一传的。

孔融是天下名士,出了名的忠心汉室,一直怼曹操,直到被曹操杀了。所以范晔把荀彧和孔融放在一起作传,本身就是在表明一个态度——荀彧是汉臣!范晔最后评论荀彧“杀身成仁之义”,其实就是对荀彧的肯定。

有人认为荀彧算不上汉臣,因为他毕竟投靠了曹操,而且为曹操出谋划策,曹操能够统一北方,荀彧最少占一半的功劳。其实在我看来,荀彧只是看透了一切,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一个忠臣在乱世之中的纠结与无奈。

天下大乱,荀彧寻寻觅觅,发现只有曹操是能勘定祸乱之人,所以选择辅佐他。而且早年曹操并没有生出多大的野心,也志在恢复天下秩序。当年荀彧建议曹操“奉天子已领不臣”,一开始曹操也是这么做的,可惜随着功劳和实力的壮大,曹操的野心越来越大,估计荀彧早就察觉了,最终在曹操准备进爵魏公时表示反对。

这里解释一下,荀彧为何反对曹操进爵魏公、加九锡,因为这都是篡位的前兆。后世只要哪个大臣加九锡了,基本上都是篡位称帝或者篡位失败了。荀彧知道自己反对也没用,所以最终选择以死明志,坚守自己的本心,至死也是汉臣!你认为荀彧是不是汉臣呢?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cn/321907.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