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历史事件 > 中国历史

陆逊为什么会被孙权猜忌排斥

陆逊为什么会被孙权猜忌排斥



在东吴的历史上,陆逊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不在赤壁之战中挽救东吴的周瑜之下。他除了在众所周知的夷陵之战中打败刘备外,在很多东吴对外的战争中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不论是吕蒙破关羽夺取荆州,还是石亭之战中击败曹魏大将曹休,陆逊都是东吴方面重要的将领。这些赫赫战功也让陆逊成为东吴孙权最为倚重的大臣之一,被任命为东吴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孙权和陆逊的和睦关系并没有保持下去,进入晚年后孙权却开始猜忌排斥陆逊,使得陆逊在忧愤中郁郁而亡。

关于孙权排斥猜忌陆逊的原因在历史爱好者中一直是老生常谈的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人认为是孙权老糊涂了,对朝中的政治斗争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被人所蒙蔽,才做出错误的决策。也有的人认为是陆逊功高震主,在东吴的权力太大,让孙权感到了威胁,所以被打压排斥。

这些说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但也都没有涉及到问题的实质核心。实际上孙权猜忌陆逊并不是个人问题个人问题导致的,而是东吴社会的政治格局引发的结果。而这种情况在曹魏也曾发生过,只是曹操处理方式与孙权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大不一样。

从社会结构上看,东吴和曹魏是非常相似的,都是门阀政治初期的结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大江南北都陷入了各种混战之中。在东汉时是外戚、宦官和豪强轮流掌权,但曹操上位后得到了北方豪强的支持,打压外戚和宦官势力,于是有了强盛的曹魏。

而支持曹操掌握政权的北方豪强也成为既得利益者,最终发展成为魏晋门阀士族的雏形。而在江南崛起的东吴实际上也是这种情况,孙策和孙权兄弟在建国时便以江东豪强为依托,最终平定了江南,与曹魏、季汉三足鼎立。因此在东吴的朝廷中,也是以豪强门阀为核心的政治格局。

曹操在评价孙权时有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这句话被很多人理解为曹操对孙权的赞扬和对刘琮的贬损,实际上并不完全对。曹操这句话表面上看来是赞扬孙权的英雄,可其中包含的意义非常深刻。当时曹操在濡须之战中吃了孙权的亏,于是有了这样的感叹。

可东吴在濡须之战的胜利,真的是孙权一人之功劳么?答案是否定的,没有众多东吴名将的扶持,孙权根本不可能取得这种战绩。而以孙权领兵十万必败的战绩,他在军事能力上也远不如曹操。因此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曹操赞扬的并非孙权在战场上的表现,而是认同他驾驭东吴名将的能力。

正是因为孙权在这种能力上的出色,所以孙策临终时才将自己打下的基业交给孙权。孙权没有曹操、孙策这种在战场上击败对手的能力,但是在政治上驾驭文臣武将却有着很高的天赋。东吴占据长江中下游,这里有众多的豪强大族,政治环境非常复杂。

如果在政治上没有驾驭这些家族的手段,其结果也就必然像刘表的儿子刘琮一样,成为各大家族的傀儡。孙权一辈子在军事上表现得极烂,但却让东吴成为三足鼎立的一分子,其在政治上成就便是其最大的依靠。因此不论是之前的周瑜、鲁肃,还是后来的吕蒙、陆逊,都心甘情愿地效忠孙权。

孙权在军事上不如曹操、孙策,在民望上不如刘备,他却能驾驭江东各族的人才,创下东吴的基业,可见其在政治上的出色。他手下的大多是江东各个名门望族的后人,在地方上势力极强,也都是桀骜不驯之辈。可这些人到了孙权手下却成为东吴的中流砥柱,这说明孙权的御人手段非常高明。

如果说周瑜和鲁肃是孙策留下的将领,那吕蒙和陆逊却更加说明问题。他们能够在孙权手下发挥巨大的作用,能与曹操和刘备的军队对抗,这不仅仅是将领个人的能力,而是孙权可以通过政治手段将这些人捏合成齐心协力的团队。

从各种史料上看,孙权在东吴采取的手段与曹操高度雷同,就是用政治权利还分配国家利益,以此达到团结江东豪族的目的。这种门阀政治的手段在之后的几百年里非常盛行,但也有其严重的弊端。

这种手段虽然让各大家族团结到朝廷中,组织资源为国家的发展和战争服务,但也会让朝廷大权旁落到各大家族之手。从魏晋开始的数百年间,各种短命王朝频繁出现,其核心原因便是门阀家族争夺朝政大权而引发国家崩溃灭亡。所以在利用这些家族管理国家的同时,孙权也需要和曹操一样防范他们,避免朝政大权旁落。

周瑜去世后,陆逊被孙权重用,陆逊的家族也在东吴快速崛起。尤其是在夷陵之战和石亭之战后,陆逊堪称东吴第一名将,其坐镇武昌统领东吴半壁江山,这实际上已经对孙权产生了很大的威胁。但由于曹魏和季汉的威胁一直存在,而陆逊又主导了和诸葛亮的联盟协议,所以孙权根本无法用强势的手段处理陆逊和陆家的势力。因此在这段时间他对陆逊采取了怀柔政策,缓和朝廷中的矛盾。他给陆逊加上大将军的特殊军衔,使其位在三公之上,还让他辅佐太子孙登主持军国政务,这都是为了维持朝廷稳定。

从史料上看,孙权猜忌的并不是陆逊个人,而是陆逊的家族势力。陆逊对孙权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两人的关系也很好,孙权还把孙策的女儿嫁给陆逊。可除了陆逊之外,陆家势力的膨胀却让其他的江都豪族感到威胁,也就引发了朝廷斗争。这种情况存在着极大的隐忧,那就是陆逊去世后陆家的势力如何处置的问题。陆逊活着时,以他对孙权和东吴的忠诚自然不会对国家造成负面影响。可陆逊去世后,陆家要维持执掌朝政的权力必然派其他子弟接替陆逊,这一定会引发新一轮的政治斗争,也会影响到东吴的政局。

在东吴太子孙登英年早逝后,这种政治上内斗的情况便逐渐显现出来。当时陆逊力推孙登的弟弟孙和继任太子,孙权同意了陆逊的推荐。可是这个推荐引发了朝廷中的不满,尤其是鲁王孙霸认为自己才最适合当太子,于是与孙和展开“两宫之争“的政治斗争。

于是围绕着孙和与孙霸,东吴朝廷被分成了两个阵营,而每个阵营都聚集了朝中最为重要的豪门家族。双方为了争权夺利用出了各种手段,其中不少都是卑鄙肮脏的办法,使得东吴朝廷动荡。而这些家族的内斗也引发了孙权的猜忌,他发现自己已经难以掌控朝廷局势了。

孙权本来对朝廷局势还是很有掌控力的,但是在“两宫之争“中,双方派系却越过孙权内斗,让孙权无力阻止。孙权虽然发布诏令,禁止孙和与孙霸继续和各大家族来往,但收效甚微。在这种情况下,孙权感受到自己失去对朝廷的掌控,自然会采取一系列手段来夺回控制权。

在孙权看来,让孙和与孙霸如此斗下去,国家就会被各大家族掌控,孙家自然大权旁落。而孙和一方由于得到陆家的支持,实力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很可能造成孙和上位后成为陆家的傀儡。而孙霸身后的势力也很强大,他得到了朝廷重臣步骘、吕岱、全琮、吕据和孙弘的支持,在地方上势力很大。

如果这个斗争继续下去,最大的可能是造成东吴的分裂和国家崩溃。这是孙权不愿意看到的,也直接威胁到了国家的存亡。最可怕的是,这斗争的双方竟然将手伸向了孙权,这就罪大恶极了。当时孙权和孙霸的谋士杨竺讨论废立孙和的问题,结果孙和派人藏在孙权的床下窃听。

孙和得知这个消息后很恐惧,便委托陆逊的侄子陆胤前去武昌,直接向陆逊求救。陆逊得知消息后再次上书孙权,先以嫡庶之分替孙和说话,然后又请求到建业当面陈述。孙权这才发觉信息被泄露,于是派人追查,最后把杨竺和陆胤打入打牢。

这个事情是让孙权感到震怒的,也是直接威胁到孙权生命的。孙权作为东吴皇帝,竟然在自己房间内泄露消息,还不知道怎么泄露的,这简直是天下奇闻。如果孙和派去的人不是窃听,而是行刺,那孙权就提前领盒饭了。因此孙权的震怒可以理解,也必然引来孙权的打击报复。

杨竺和陆胤作为事情的当时人被打入牢中刑讯逼供,这次逼供就将陆逊牵连的进去。一方面陆逊承认消息是从陆胤那里得到的,另一方面杨竺为了攀诬陆逊,供出陆逊二十条罪状。可陆胤为了保护孙和,对这些罪状又一言不发,这就让孙权感到事情棘手。

孙权不知道这些事情是陆逊主导的,还是陆家背着陆逊自己干的。他最担心的便是陆逊成为曹丕和司马懿那样的人物,在自己死后篡夺孙家的皇位。就算事情与陆逊没有关系,但陆家若掌握了朝中大权,对未来的皇帝也是重大的威胁。为了保险起见孙权干脆玩曹操那一招,将陆逊、陆家和其他参与的家族都作为打击对象。

他利用这个事情把孙和与孙霸都降罪,让参与的家族都遭受重大打击。他的这招广泛地打击了东吴的各大家族势力,让朝廷大权重新回到孙氏掌控。可是这种做法也让孙氏被其他各家孤立,政治斗争的矛盾加深。

陆逊明显是被家里的后辈带到沟里了,他只是以礼法的要求来支持孙和,并无直接插手太子之争的意图。可陆逊权力太大,孙权又不敢公开调查,只能用些阴谋手段,防止陆逊造反。而陆逊觉得自己好心当了牛肝肺,心里感到郁闷,最终忧愤而死。

可孙权的这个处置并不能彻底解决东吴面临的门阀政治内斗的矛盾,只能将内斗的家族换了一批。即便没有陆家,还有诸葛家和孙家的各分支,内斗的死循环会继续存在。孙权临终前也对自己的选择表示后悔,亲口向陆逊的儿子陆抗道歉。但这已经于事无补,门阀政治的规律就是如此,他没有打破这个的能力。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lishi/cn/32178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