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中国 > 近代史

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

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



我们知道鲁迅先生为了救国,选择弃医从文,放弃了所学的医术,转而投身文坛,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我们熟知的孙中山先生,最开始也是一位医学者,只是他在放弃了医学后选择了政治救国,他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为重要,接下来一起去看看吧。

1892年7月23日,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孙中山于1878年12岁时随母去檀香山就学,中法战争前夕返国,先后入香港中央书院、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南华学堂、香港西医书院(大学)学习。

7月23日,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随即在澳门、广州两地行医。但是,孙中山很快就弃医从政,走上反对清王朝的道路。其早期革命思想的形成,归结起来:

一、孙中山出身贫寒,6岁入私塾,受过儒家思想教育,但在檀香山英国、美国教会办的中学中,他更多地接受西方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的影响。这有利于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

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

二、孙中山的家乡,既是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最早的地区之一,也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斗争(如升平社学、太平天国革命、三合会起义等)较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因此,孙中山从小深受反清革命意识的影响,乃至于后来常以洪秀全第二自命。

三、中法战争前后,民族的苦难,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媚外卖国政策,促使年轻的孙中山立志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还在求学期间,他“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常与志趣相投的同学议论时政,倡言“无敬朝廷”,与陈少白、杨鹤龄、尤列三人,被人称为“四大寇”。同时,还结识会党人士,与创办西医书院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何启、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思想家郑观应等关系密切。

1894年6月,孙中山到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没有任何结果。此时中日战争爆发在即,而清朝统治者却照旧挪用巨额海军军费大修颐和园,忙着为慈禧准备60大寿庆典。

深感民族危机的严重,目睹清朝统治的黑暗腐朽,有“国手”之称的名医孙中山,认识到“医国”比“医人”更为重要,同年秋即到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从此开始了他资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历程。

他们被人们敬重的原因,小编觉得很简单,因为他们是一门心思,真心想着如何救国,一个真心爱国的,时刻想着祖国的人,又有谁不会敬佩呢,孙中山先生曾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当有能力为千万人服务时,就要为千万人服务,只有能力为一二人服务,就尽力为一二人服务。”其死后那副对联更是家喻户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任需努力”。

更多相关内容请前往:历史上的今天7月23日 | 历史上的今天发生了什么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