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化 > 中国文化

《清明上河图》背后的重重谜团

《清明上河图》背后的重重谜团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末年画院待诏张择端的著名画作,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它用现实主义手法通过对市俗生活的细致描绘,生动地再现了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繁荣景象。画作以细腻的笔法,将近千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车轿船只,浓缩在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的画卷中,人物、景物安排精妙,错落有致,繁而不杂,多而不乱,表现出了作者极高的艺术造诣和丰富的社会信息。

清明上河图背后的意义_清明上河图揭秘_《清明上河图》背后的重重谜团_中国历史网

这幅誉满中外的艺术珍品“一生”际遇坎坷,历经兵火,几遭劫难,被众多收藏家和鉴赏家把玩和鉴赏,为后人留下了无数妙语佳话和待揭之谜。

作者年代之争

因为史书中找不到相关的记载,所以张择端的身世千百年来一直是个难解之谜,现在常见的观点有三种:北宋人、南宋人、金人。

认为张择端为南宋人的人,主要是根据明晚期书画家董其昌在《容台集》中对《清明上河图》的推测:这张画是南宋人追摹北宋首都汴京景物所画的。清代孙承泽也在《庚子消夏记》中说:“《清明上河图》乃南宋人追忆故京繁盛也。”

认为张择端是金人的人,则是因为《清明上河图》最早的题跋出自金人之手,并且两宋画院均不见张择端著录。

然而,更多专家学者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对此有两个证据。

其一,这幅画的最早收藏者是宋徽宗赵佶,画卷上有他用瘦金体书写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和双龙小印(宋代皇帝的闲章,用于鉴赏或收藏艺术品时钤记),由此可证明此画作者是北宋人,画卷最初收藏在宋朝皇宫。后因汴京陷落,这幅名画随宫中其他名贵文物,统统被金人掠去。

其二,现存于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本”,上面有金代张著的题跋,他是最早为此画作跋的人。在题跋中,他转引的《向氏评论图画记》中称宋人张择端作有《清明上河图》及《西湖争标图》等作品,这样《清明上河图》的名称始定下来。题跋中还注明了张择端的身份为“翰林”,并且进一步指出,张择端游学于京师,善画“界画”,尤其喜欢画舟车市桥郭径。“界画”是中国绘画技法中很有特色的一个门类,因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得名。张著的题跋是关于张择端身世最早的记载,也是唯一的记载。他所提到的向氏究竟是何人,已经无法考证,《向氏评论图画记》一书也无处可考,但是,根据这段题跋来看,此画得自于宋朝,再参考画作上的景物更倾向于北宋京城开封等诸多细节,张择端应该是北宋人。

张择端的身世虽不见于史籍,但在民间却有流传。至今,开封民间还流传着张择端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传说当年在北宋东京(开封市)的相国寺里,住着一些靠给寺院绘画谋生的民间画师,其中有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画师就是来自山东诸城的张择端。

当时的皇帝宋徽宗赵佶和宰相蔡京都是绘画高手,听说相国寺里有这么一位绘画高手,便将他召进翰林图画院,赵佶亲自命题让张择端描画北宋东京的繁华盛景。宋徽宗赵佶应张择端的请求,为他在东京汴梁的郊外找了一处安静的农舍。从此,张择端披星戴月潜心作画。当宋徽宗赵佶看到张择端绘制的长卷时大喜过望,将此画收入皇宫内府。

北宋灭亡后,宋徽宗赵佶和儿子宋钦宗赵桓被金人俘虏到北方,藏于北宋内府的《清明上河图》及六千件艺术品也被金兵掠获。随后,宋徽宗赵佶的第十一个儿子宋高宗赵构在杭州称帝,史称南宋。

张择端为了让宋高宗赵构不忘国仇家恨,闭门谢客,呕心沥血,又绘制出一幅《清明上河图》长卷,献给宋高宗赵构。宋高宗赵构对画根本不感兴趣,将画退了回来。张择端一气之下,将新绘制的《清明上河图》长卷付之一炬,幸好被家人及时抢出一半。在悲愤中,张择端不久就忧郁而死。

清明上河图背后的意义_清明上河图揭秘_《清明上河图》背后的重重谜团_中国历史网

版本之争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仿本和临摹本。据统计,国内外现存的各种版本多达六十余种,仅1945年从溥仪手中截获的就有四本之多。哪个版本才是真迹?学术界曾经展开过一场争论。最终认定从金代的张著的题跋到明代李东阳的题跋都有的那幅是真本,版本之争才算告一段落。此幅画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为妥善保存《清明上河图》这件国宝,所展出的是按照真迹精心临摹的。

季节之争

如果有人问,《清明上河图》描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多数人会答是春景;更进一步则会答是清明节前后的景色。

如果你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这个看似一目了然的问题,却被考证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清明节之意;

二,清明坊之意;

三,清明盛世之意。

“春景说”

对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这个观点,从金代以来,基本已成主流观点。明代的《味水轩日记》中记载,这幅画上有宋徽宗的题诗,诗中有“水在上河春”一句,这无疑说明画卷描绘的是春天景色。近现代一些美术史家,如郑振铎、徐邦达、张安治等均主张“清明节之意”之说。

“秋景清明坊说”

20世纪80年代初,有人开始对“春景说”提出质疑,认为《清明上河图》所描画的是秋景,“清明”是指“清明坊”。

此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开封教师孔宪易。1981年他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相关文章,列举了八项理由支持《清明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

,画卷右首有驮负十篓木炭的驴子,这是秋天才有的。据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每年农历十月,汴京始“进暖炉炭,帏前皆置酒作暖会”。孟元老和张择端生活在同一时代,《东京梦华录》是研究北宋汴京风土民俗的重要资料,所述史事当是可信的。所以这幅画描绘的一定不是春景。

,画面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还有几名孩童赤身嬉戏追逐,这些事物都不可能出现在还有凉意的清明时节。

,画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风状,有遮阳状。常识告诉人们,并不炎热的初春似用不着扇凉。

,画面中多处出现草帽、竹笠。草帽、竹笠的作用是御暑或御雨,图中既不下雨,这肯定是遮阳用的,根据当时开封的气候,清明节似无此必要。

,画面上有酒肆多处,酒旗上均写着“新酒”二字。新谷下来往往是秋天,所以当时必是秋天。另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这也说明,新酒出现在中秋节前后。

清明上河图背后的意义_清明上河图揭秘_《清明上河图》背后的重重谜团_中国历史网

,画面上有一个小茶水摊的招牌上写着“口暑饮子”。这个“暑”足以说明它不是初春。

,河岸及桥上有好几处小贩的货桌上都摆着切开的西瓜。宋时不比现在,早春不可能有西瓜一类鲜果,就算有,也不可能随随便便地摆在市井大街上。

,画面上有乘轿、骑马者带着仆从的行列,这些人虽然有上坟扫墓的可能,但也可能是秋猎归来。再说,上坟四季皆有可能,不能作为“清明节”的佐证。

根据以上证据,孔宪易认为,画的是秋景,而“清明”是指“清明坊”。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