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经》,书名,《六经》之一。六经,即《诗经》、《尚书》、《礼经》、《易经》、《乐经》、《春秋》。先秦有《乐经》存世。
此说不仅见于传世文献《庄子·天下》篇,从郭店楚简中也得到了证实。郭店简《六德》说:“观诸《诗》《书》则亦载矣,观诸《礼》《乐》则亦载矣,观诸《易》、《春秋》则亦载矣。”简中另一篇《语丛(一)》也有“六经”并称之语。
关于《乐经》的流传,有多种说法。一种是认为,《乐经》已亡于焚书坑儒中的秦火;另一种是认为,《周礼·春官宗伯章》之《大司乐》为《乐经》;还一种是认为,本来就没有《乐经》这部经。
《乐经》已亡于秦火”观点较为可信,采纳的人也最多。
韩非子说儒分八派,其中有仲良氏之儒。陶潜的《圣贤群辅录》说“仲良氏传乐,为移风易俗之儒。”《孝敬·广要道章》记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可见“移风易俗”是儒家论乐的核心观点。
除此之外,儒家论乐还重性情,如郭店简《性自命出》开端就云:“凡人虽有性,心亡奠(定)志,待物而后作,待悦而后行,待习而后奠(定)。”古人为何津津乐道“乐与性情”之间的关系呢?“殊不知这乃是儒家论乐的一套基本观点。”李学勤先生主张把郭店简《性自命出》改名,将其“前半独立出来,称为《乐说》。”
乐经中还应该有纯乐理内容,如规定音阶距离大小的“五音”(宫、商、角、徵、羽)和规定音高的十二律(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吕指大吕、应钟、南吕、林钟、仲吕、夹钟)等。
早在《尚书》中就揭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的问题,《虞书·益稷》又说“予欲问六律、五声、八音”,其中都涉及到了“音律”问题。
《国语》记载了公元前522年周景王分别和单穆公、乐师州鸠的对话。与单穆公探讨的是“熔化无射钟,改铸成音律较低的大林(即林钟别名)钟”的可能性;与乐师州鸠探讨的是如何实现“六律”向“十二律转化”的问题,州鸠说,通过在”六律“中插入六个称作为”六间“的”间隙律“,可以得到“十二律”。
《礼记·礼运》篇记有“五声、六律、十二管,还相为宫也”方法。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history/cnwh/362559.html